水乡,向来是江南留给人们的深印象;苏州水乡,又常常是人们心目中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包孕吴越”的太湖大部分水体属于苏州,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水城也是苏州,“江南六大古镇”的半数也地处苏州。苏州水乡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也吸引着学者的关注。《苏州水乡图鉴》收录了照片350幅(组),均为本人原创。其中,半数选自往年的摄影积累,包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胶片影像;另外一半则是2019年的集中拍摄记录。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水乡印记,从身边看起,撷取随处可见的“人?地?水”关系中的典型;二是水乡水系,立足苏州市域,从地理学的视角力求科学地梳理出苏州的水系结构及人为影响;三是水乡人文,力求全面记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四是和谐发展,以人为本,以史为鉴,与水乡印记相呼应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并坚持把建设先进文化作为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撑。2008年5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对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专题部署,制定实施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是,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同时,继续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扩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
江南评弹钩沉所收明清以来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报纸、期刊、档案、方志、笔记、回忆录、口述等。其来源皆于每一资料末尾注明。一方面完整地披露了评弹自明末清初诞生以来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了评弹与江南、上海地域社会文化的密切相关。评弹从苏州到上海历史演变的史实,为学术界考察研究近代江南、上海文化圈提供了资料基础。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评弹在上海都市发展起来以后的繁荣面貌,如书场众多、听众层次多样、与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介关联密切,成为上海都市文化实实在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上海辐射江南、 影响江南的重要媒介。因此,该资料集对研究评弹历史,乃至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与以经济腾飞为标志的当代温州现象不同,宋代温州的成长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积累与飞跃:如果说北宋温州尚处于文化版图中不起眼的边缘一角的话,那么南宋温州则迎来了一个学术文化极大繁荣、科举成就傲视全国的黄金时期,永嘉学派是这种辉煌的标志。触发这一飞跃的契机,是温州人抓住了北宋后期一系列制度转型的机遇,占据了科举的制高点,通过知识流动获得了理学的话语权,最终从边缘走向中心。作者相信,宋代温州这种对宏观政局变化、制度变迁的适应性,至今仍然主导着当代温州的自我更新。
苏州河,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俗称。苏州河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 本书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之一种,分五个部分,介绍了苏州河的由来、苏州河的“湾”和“角”,苏州河的“渡”、苏州河的“桥”、苏州河边的建筑与工厂,基本上以苏州河边的地名为切入点,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并百余幅图片,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苏州河的故事,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本书稿系岭南文化书系·潮汕文化丛书之一,赞美了潮汕姿娘的聪明、智慧、贤淑,她们不仅擅长各种剪纸、刺绣、女红工课等,而且是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典范。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穿插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还配以各种图片,为我们了解潮汕姿娘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中国的运河:苏州/杭州/绍兴/上海》是安野光雅的随笔画集,以四十幅绝美水彩配优雅文字,为我们记录下被遗忘的中国传统之美。 1985年5月,安野光雅由苏州开启“中国的运河”写生之旅,城镇间小桥流水人家,船儿在河道中来来往往;郊外水田绵绵,山丘上满眼皆是茶园;寒山寺等古刹掩映在茫茫绿树间,游人络绎不绝;上海外滩的街道熙熙攘攘,黄浦江面上波光粼粼、货船客船穿梭如织。 安野光雅用一笔一画,尽展江南水乡的温婉闲适。寥寥几笔,便将水色淋漓、质朴民风的诗意风景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你找回遗失在历史角落里的美好记忆。
苏州是座遐迩闻名的历史文化城市;苏州园林美不胜收,令无数游人流连忘返;苏州话向来被称为“吴侬软语”,优美动听,颇具音乐美,给其地方曲艺如苏州评弹、昆曲等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苏州城区在迅速扩张,人口也急速增加,截至2008年,市区户籍登记人口数已逾300万人,已登记暂住的外来人口也达到300万人(尚不含未登记暂住的外来人口),这些苏州人和非苏州人的人数比例达到了1:1,而前者也并非“纯苏州人”或“纯说苏州话的人”,这比例又得打折扣。
与以经济腾飞为标志的当代温州现象不同,宋代温州的成长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积累与飞跃:如果说北宋温州尚处于文化版图中不起眼的边缘一角的话,那么南宋温州则迎来了一个学术文化极大繁荣、科举成就傲视全国的黄金时期,永嘉学派是这种辉煌的标志。触发这一飞跃的契机,是温州人抓住了北宋后期一系列制度转型的机遇,占据了科举的制高点,通过知识流动获得了理学的话语权,最终从边缘走向中心。作者相信,宋代温州这种对宏观政局变化、制度变迁的适应性,至今仍然主导着当代温州的自我更新。
王建华的《鉴湖水系与越地文明》一文以个案分析为基础,从鉴湖水系的历史发展沿革中去探究“人们如何与水环境共存并协调发展的历史”,其中在鉴湖水利工程的兴废中以湖田之争作为论述的焦点,论述尤为详备。
苏州的历史源远流长,建城二千五百多年以来,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这块得天独厚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并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在华夏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苏州地灵水秀,人文荟萃。先辈们在这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丰厚性体现在古城名镇、园林胜迹、街坊民居以至丝绸、刺绣、工艺珍品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体现在昆曲、苏剧、评弹、吴门画派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还体现在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围的浓重,等等。千百年来苏州人才辈出,如满天繁星,闪烁生辉。文化底蕴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博大,是苏州成为中华文苑艺林渊薮之区的重要原因。
宋代以来,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得到加强,为了能更有效地支配全国各地,中央王朝通过制定祭祀政策对各地民间信仰现象进行干预、指导,加强了正统意识形态向民间社会的渗透。那么,在中央祭祀政策实行“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分布于地域社会中的民间信仰,到底又是如何去“适应”王朝的祭祀政策的呢?民间信仰领域又曾出现过什么样的“洗牌、重组活动”呢?而这其中的主角,即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集团在参与、主导其变化呢?迄今为止,国内外学界对此尚无专门研究。本书将地理范围锁定在浙江地区,利用碑刻资料、地方志中的祠庙志、文集笔记以及民俗学的调查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现象作为案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