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 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 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 。山西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目前为止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5000余处;而地下山西,更蕴藏着一个丰富的世界。襄汾陶寺遗址、娄睿墓等7个项目入选 20世纪全国百大考古发现 。晋侯墓地、芮城清凉寺遗址等9个项目入选年度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这些重大考古发现,不仅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认识从古史传说的 束缚 中解放出来,而且印证、改变甚至重写了历史。
堡、寨,或称坞、壁、垒、营等,是我国古代用于军事防御而建筑的小土城。一般都是在外族侵扰或农民起义时,豪强地主组织的以封建家族为核心、以夯土围墙为标志的封闭庄园。在晋中地区, 堡坞 或 堡 ,主要是以村镇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 堡寨 或 寨 ,则多是在非村落区的独立防卫建筑。 从史料看,堡和寨*早始于东汉末季。自安帝至灵帝(公元107-188年)的80年中既有数十次民变,又有鲜卑族对幽、并、凉三州沿边诸群连年不断的攻袭杀掠,各地的强族富豪为图自保,聚集族人和部曲,邀纳门生和故吏,招兵买马,建筑营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了以黄巾军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各地堡坞豪强(如在陕西眉郿县筑坞的董卓等)纷纷与官府勾结,率领部下参加作战,镇压起义武装。经过长期的军事斗争,有的堡坞豪族发民成为强大的武装割据势力。
早把日本的武士道介绍到西方世界的是日本早的留学生之一新渡户稻造(1862-1933)。1899年,美国出版了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成的《武士道》(《Bushido,The Soulof Japan》),立即受到西洋世界的反响与好评,英文版的《武士道》在美国、英国先后再版10次,并被翻译成德、意、法、西班牙等多种其它语方的译本,成为介绍武士道文化的经典之作。新渡户也因《武士道》一书成为日本的近代思想文化先驱人物。现在日本发行的5000日元钞票上,就印着新渡户稻造的肖像。
本书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用志体语言简明扼要地展示了天水民俗文化的精彩风貌,凡生辰礼仪,婚嫁礼仪,丧葬礼仪,农事民俗、衣食住行、岁时节庆、文化娱乐、交际礼俗,回族习俗尽在其中,是一份名符其实,风格浓郁的关于天水民俗的文化快餐。全书遵循去粗取精的原则,选取天水有特色,有代表性,有生命力的民俗作为记述对象,集资料性和可读性于一身,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对挖掘整理、弘扬开发天水民俗文化将起到重要作用。
本书以《佛国圣境》为名,意在作山西佛教寺庙与文化之探珍,儒、道文化不予赘述。佛教是外来宗教,它肇自西天印度而盛于东土中国,走过了一条由佛教的中国化而致中国化的佛教之艰难道路,业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光大而将中国化了的佛教传诸东亚、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山西的诸多名山、大刹,是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佛教之全过程中亘古不变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在中国佛教史上贡献卓著,地位至尊。尤令人惊奇的是,山西境内在中国佛教中外占据重要地位和诸多伽蓝梵刹和文化遗迹还大量地、完整地、原汁原味地保存至今,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云冈石窟以及纳入平遥古城保护范围的双林寺、镇国寺,还被联合国有关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堪称中国佛教文化博物馆,无愧于佛国圣境之誉。
人文三晋在天下之脊太行山的深处,在九塞之首雁门关的脚下,在黄河母亲的怀抱中,在三晋高原的腹地,一方炽热的土地孕育了数不清的风流人物,一代代杰出的人才创造了彪炳青史的文化。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山西曾经是唐尧故地、战国重镇、北朝霸府、大唐北都、中原北门、汗国强藩、九边重镇、晋商故里、民国雄邦。 从2002年3月份开始,山西电视台影视频道开设了一个专栏《晋山 晋水 晋文化》,重点挖掘和展示山西山水背后的历史,山水背后的文化,山水背后的传奇。我们先后制作了两个专题:山西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和晋商系列。本书就是在这两个系列文稿的基础上修改整理而成。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由地方志中民俗资料汇编而成,本卷所收为西北的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部分。这些资料对了解和研究西北各地方、各民族的风俗,和进行有关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会有不小帮助;对于编纂新的地方志,以及促进移风易俗,研讨这方面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也有参考价值。
战国,中国古代历*为动荡面又*创造力的一个轴心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拉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序幕;七国争雄上演着当时社会为雄壮而又为绚丽的历史旋律。 二百年的金戈铁马,二百年的烽火狼烟,二百年的社会遽变,二百年的文臣武将……二百年的烽烟散尽之后,仍然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沉思和回味。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自汉武帝凿通西域开始,这里逐步形成了一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镇和都会,承载起捍卫边疆和沟通中西的重任,扼中西交通,纳东西文化。中原传统文化从这里输出,影响着西方世界,而西方文化又从这里传人,与中原传统文化交汇融合。印度佛教从这里传人而东渐,佛教的兴盛使这里获得了佛都的美誉。而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及多民族的杂居又在这里留下了显明的民族生活习俗。东西交通发达,中外文化交汇,各民族风俗熔融,从而使这里商贸发展,百业兴旺,并形成了特有的地方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鸣沙山、月牙泉、三危山、渥洼池诉说着敦煌数千年的历史,而古代壁画和塑像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及藏经洞的数万件文献珍迹又准确而具体的记载着当时敦煌人的真实生活和民
从小生活在乡村,只是从远山近水的视野中,能够感受到乡村的无边无际,儿时的我真不知道山的那边除了自己熟悉的村子之外,还能有什么。乡村是什么?在孩童的心灵里,村头场院里高高堆起的谷草垛、码放的齐整整的麦草山,才是自家的村子;村首那残破的奶奶(送子观音)庙,亲族老人们在封禁甚严的年代偷偷给奶奶神进香的那份胆怯与虔诚;逢五遇六的庙会上人山人海的喧闹,戏场内青年男女的打闹与嬉戏;星辉月朗下端着盛满“和子饭”的海碗在井台上说东道西的那份惬意——这就是乡村的风情和乡村的生活。 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生活的体验,是伴随着成长和教育的结果。从此才有了乡村以外的生活经验,也才有了乡村与乡村之不同的认识。 晋中的乡村因了历史的成因,拥有独特的社会文化特色和民情风俗。至少在我的记忆中,晋中的祁县、太谷
王沂暖先生在他的《新注》中说:有人说《大学》是孔子的大弟子曾子所作,此盖臆测也,要之与《礼记》一书同为战国末年之作,但其思想内容,乃为儒家之绪余,则可信也。我写的这个新注,与朱注或有出人。现在总结起来说一句,大学之道,包括两个基本的学习,一是做人,二是生财。 在《自述》中又说:我在一师读了四个年头,那时有一位国文先生叫真,他很喜欢我。他崇奉孔子,尤爱明末大儒刘宗周。明儒学案中有刘宗周的蕺山学案,蕺山是他的别号。他学宗慎独,因此我也爱读蕺山学案,更喜欢他的慎独学说。慎独之说,出于《大学》《中庸》。奠现乎危,莫显采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不愧于屋漏,内省不疚,这便是慎独之实质。我从此亦以慎独自律,定了两名言为座右铭,日:“必慎其独,行己有耻。”对于读过的四书五经,视之为珍宝,也为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