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 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 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 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 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 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 。本书为其中的陕西卷,名为《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陕西卷)》,由黄留珠、徐晔主编,以学术性、现实 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 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中国地 域文化通览(陕西卷)》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 展起到借鉴作用。
《唐诗陕西 京城长安》是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长安是唐代的都城和当时世界上为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大多数唐代诗人都曾到过长安,写过与长安有关的诗作。唐代长安雄伟壮丽的宫舍建筑、车马络绎的旅游名胜、比肩接踵的各色人物、春花秋月的四季美景等,在唐诗中都有诸多反映,诗人们用手中的生花妙笔记录下了唐代长安繁华兴盛的宏大气象与开放包容的时代胸襟。本书共选录涉及唐代长安的唐诗作品近二百首,从不同角度对唐代长安进行描写和诠释。每首作品都做了简明扼要的注释,尤其对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长安地名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便于读者阅读。
作为唐代都城所在地,陕西在唐诗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独一无二的。本书作为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主要从唐代不同时期的诗歌中反观唐代历史兴衰,以求史诗互证。自唐代开国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直至唐朝灭亡,以及唐代社会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社会风貌,在这些作品中都有真实、真切的记录和反映,可谓一部波澜壮阔的唐代诗史。这些经历和见证过唐代兴衰荣辱的唐代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后人留下了更加真实可信的唐代史料。本书从《全唐诗》中精选相关作品二百余首,每首作品都做了简明扼要的注释,尤其对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山川地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为读者阅读和理解诗歌作品扫清了障碍。
《唐诗陕西 秦岭风情》是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东西绵延数千里的秦岭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位于陕西段的秦岭主要包括蜀道、太白、终南和华山等。喜欢登山临水的唐代诗人们对秦岭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赞美秦岭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诗歌作品。尤其是位于长安以南的终南山,更是诗人们看不足、写不完、歌不尽的名山。本书精选200余首描写秦岭风情的唐诗佳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秦岭的真实风貌。编选者对每首诗都有详尽的注释,尤其对诗作中涉及的本事、背景和秦岭山名、峪名等考证详实,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又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有唐一代,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陕西大地,汇聚了众多文采风流的文人雅士,他们疆场驰骋,建功立业,登山临水、抚今追昔,友朋赠答、把酒言欢,演绎着属于唐人的自信与浪漫。举凡述怀明志、科举仕宦、乡愁旅思、人情世故、赠答唱和、民生疾苦、衣食住行等反映唐代陕西社会生活和人文风貌的内容,在他们笔下都可以信手拈来,化而为诗,便成千古绝唱,更成为我们了解唐代陕西社会风俗的活化石。作为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本书精选反映唐代陕西人文风尚的唐诗作品二百余首,每首诗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读者了解唐代陕西社会的人文风貌和生活状态。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印记。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十三个朝代在西安建都,历时一千多年,是我国建都王朝多、建都时间长的地区。因此从某种意义讲,陕西古代史就是中国历史的浓缩。 《看陕西:悠久历史》以时间朝代为主线,依托陕西境内留存的遗迹、遗址,介绍从史前史开始到民国之前的大事件、历史典故、重要人物等。全书内容按历史顺序依次展开:旧石器时代蓝田人遗址,新石器时代半坡文化,上古时期的炎帝、黄帝,西周王朝,秦皇汉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发展,隋唐文治武功,宋元明清告别帝都。 《看陕西:悠久历史》旨在通过介绍看得到的、可触摸的遗址、遗迹来还原陕西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让中外读者对古老的西安和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陕西获得更深入、更生动的了解。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全面综述了20世纪秦文化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探讨了秦文化的渊源、主要内容、研究现状和前影 。配有彩图8幅,插图52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一条烽火边墙,串联起两千年的他乡明月;黄土戈壁,隐藏着多少昔日气节和未来的尊严。那些古老的英雄家族,又怎样面对这些西来的偶像,听一曲地老天荒的绝唱;看一个穿透时空的梦想。 这里曾经发生的一个故事,持续了两千多年。故事里,一代又一代的战士们出生,成长,战斗,被杀或老去。在战争的间隙,会出现一些平静的时光,战争的双方便重归游牧和农耕的生活,同样的事情周而复始地上演了两千多年,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更多的人,更新奇的事,更多样的选择。 这个世界里,我们的战争双方,却拥有如此相近的眼光,土地.生活。于是,故国的城垣坍塌了,昔日英雄在传说中升入天国。 故事的主角们终于可以回过头来,面对自己的祖先、邻居和后代。这就是河西走廊。
陕西服饰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前行的,同时也在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发酵和演变。陕西人的穿衣风尚在历史长河里引领过潮流,也因其特有的地域风格在中国服饰版图中占据鲜明的位置。本书以时间为线,结合大量古文献、考古实物证据、绘画作品、照片等资料,梳理并呈现陕西服饰文化发展至今的过程;通过对民间服饰风俗、民间女红特产的介绍,展现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不同的服饰特色及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含义。
本套书作者尽可能多地描绘一些不为人知的古建筑,用自己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这些璀璨国宝的现状。图文并茂地展现了祖国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全书文字均为中英双语,以方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
戏剧是人类精神文化形态之一,在世界戏剧史上,中国戏剧具有辉煌的地位。周、秦、汉、唐以来,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积淀,中国戏剧形成了属于华夏文明自有的、独特的艺术体系。这个体系如同一个庞大的家族,遍布全国各地。在这个大家族中,秦腔以其丰厚的文化滋养、突出的历史贡献、沉雄质朴的艺术魅力而备受尊崇。
本书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角度介绍了碑林从古至今的兴起、发展、繁荣的演变历史和代表碑林积淀的、蕴含丰富文化的碑刻。包括碑林历史的源头探寻,金元时期碑林的破坏和重建,明代碑林的低谷期,清代的鼎盛和发展以及现代碑林的发展和向近代博物馆的转化。真实还原了碑林历史,介绍了众多为碑林传承做出贡献的人物,并配以大量真实宝贵的图片,生动演绎,富含着着博大、深成的文化韵味。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 文景之治 、 贞观之治 、 开元盛世 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本书为 古都西安 大型丛书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甘肃卷)(精)》由张正锋和刘醒初主编,本书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甘肃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