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盘古开天地直至清代,中原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圈中先进文化的象征,并且也逐渐成为正统文化的代表。本书以翔实的资料,论述与分析了中原文化的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以及在不同时代政治、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的突出成就。同时也探索总结了中原文化向中国其他地区传播的特性、方式、路径;它与整个华夏文化逐步交融的特点,及在各类文化的发展态势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从中可窥中国文化是怎样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热潮,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交流与融合:隋唐河西文化与丝路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2019年 交流与融合:隋唐河西文化与丝路文明 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结,收录了相关论文30余篇。河西是丝绸之路的主干道,是欧亚大陆交通的重要桥梁,尤其是在陆上丝绸之路高度繁荣之时,丝路上的商人和使节携带了大量的货物、书籍、技术等往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在隋唐时期的河西地区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整体面貌。论文集所收论文涉及隋唐时期的凉州与河西历史,河西地区的考古、文物情况,凉州在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以及武威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中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属于一种雅文化,在学术层面考察可视为阳春白雪。然而,基层和群众今天对于雅文化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易中天现象”“于丹现象”等,就雄辩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他们所讲的是中国的经典甚至元典文化,但是普通老百姓对他们的讲座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中原文化解读》这本书的出版,将满足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求,对于基层和群众了解中原文化,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佛教有许多神灵,制作佛像是宣传佛教思想的重要途径,所以佛教有“像教”之称。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66年开始建造石窟,代代兴建不息,到元代仍在修建,千年凿击出数以百计的窟龛,南区和北区合计编号窟龛735个。本书首先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形制以及莫高窟的首创、窟主、工匠等。其后分十六国北朝时期、隋代、唐前期、中唐以后等专题,详细论述了莫高窟不同时期开凿、建造的缘由和历史文化背景于石窟规模、特点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讲好 “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如何讲好“黄河故事”、如何保护和传承好黄河文化、如何促进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值得学界认真探索的课题。 本书从黄河文化传播特征、黄河文化传播效果、黄河文化传播的创新策咯、黄河文化的 传播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述,反映了当前 关于黄河文化传播研究的 成果。
佛教有许多神灵,制作佛像是宣传佛教思想的重要途径,所以佛教有“像教”之称。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66年开始建造石窟,代代兴建不息,到元代仍在修建,千年凿击出数以百计的窟龛,南区和北区合计编号窟龛735个。本书首先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形制以及莫高窟的、窟主、工匠等。其后分十六国北朝时期、隋代、唐前期、中唐以后等专题,详细论述了莫高窟不同时期开凿、建造的缘由和历史文化背景于石窟规模、特点等。
《黄河文化》一书是一部大型的高级科普读物。 黄河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过蕴藏深厚的黄土高原,以其本身的活力,创造了一望无际的掼北大平原。这条川流不息的大河两岸,孕育了我们祖国的原始文化,进而迸发出灿烂多采的人类文明。尔今回想,当初正是这样一种心灵上的感受,促使我虽然身陷敌人的囚牢,却含有然向往着那黄土高原上正在兴起的民族希望。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黄河文化。
本书分“飞天花雨”和“佛陀微笑”两部分,介绍莫高窟壁画和彩塑的概况,重点赏析一些壁画和雕塑精品,并从佛教故事画、飞天艺术、彩塑佛像、装饰艺术等方面总结了敦煌壁画的风格与成就,揭示壁画和彩塑的宗教意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美学特色。
庆历元年五月至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知庆州共四年零九个月。主要负责对西夏的战争,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扭转了战局,得到了庆州民众的拥戴。本书主要记述范仲淹在庆州期间的政治、军事活动,展现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书分“飞天花雨”和“佛陀微笑”两部分,介绍莫高窟壁画和彩塑的概况,重点赏析一些壁画和雕塑精品,并从佛教故事画、飞天艺术、彩塑佛像、装饰艺术等方面总结了敦煌壁画的风格与成就,揭示壁画和彩塑的宗教意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美学特色。
从盘古开天地直至清代,中原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圈中先进文化的象征,并且也逐渐成为正统文化的代表。本书以翔实的资料,论述与分析了中原文化的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以及在不同时代政治、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的突出成就。同时也探索总结了中原文化向中国其他地区传播的特性、方式、路径;它与整个华夏文化逐步交融的特点,及在各类文化的发展态势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从中可窥中国文化是怎样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热潮,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本书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出的扩张性,决定了它既被其产生的地域限定,又具有超地域的特征。或者说,这是一种立于中原又从中原出发的文化。按照司马迁及历代史家的一般看法,它的起点在河洛。如《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也是当代研究者试图以河洛指代中原的原因。但从后来《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扩张态势看,河洛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明显过于狭窄。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计划从代郡迁都洛阳时曾言:“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按照这句话提供的序列,“帝宅”被崤山和函谷关限定,“王里”被河洛限定,“中原”则明显是以前两者为中心形成的地理区域的进一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