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沿黄河而行,从上游直至下游,一场黄河探寻之旅,是寻找黄河历史记忆之旅,是感受黄河流域风土人貌、时代变迁之旅,更是真实体会黄河文化生生不息的酣畅过程。 《黄水谣:沿黄纪行》按照黄河上、中、下游分为三辑,对黄河全流域重要城市、关键节点进行了扫描,多点和多侧面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性变化,文章旁征博引,有历史性的探讨,也有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思考。通过近距离观察,带领读者更加真切地了解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曾以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黄河又是中华大地的“害河”,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滚滚洪流不知淹没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和宝贵的财物。何以善良的母亲会变得如此暴虐?何以溅溅清流会化成滔滔浊浪?是母亲的本性使然还是子孙的作孽过多?为了治理黄河,历代人士做过怎样的努力?为了黄河安澜,沿岸民众有过什幺样的举动? 本书以黄河沧海桑田的变化为线索,围绕上列种种问题展开叙述,从人文的视角阐释黄河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以及她对沿岸地域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读者由此可以了解:文明的辉光不仅仅需要河流的灌溉,更需要沐浴在这种辉光中的人们善加呵护。
从盘古开天地直至清代,中原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圈中先进文化的象征,并且也逐渐成为正统文化的代表。本书以翔实的资料,论述与分析了中原文化的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以及在不同时代政治、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的突出成就。同时也探索总结了中原文化向中国其他地区传播的特性、方式、路径;它与整个华夏文化逐步交融的特点,及在各类文化的发展态势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从中可窥中国文化是怎样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热潮,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具有浓烈人文历史色彩的图书;以同名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为蓝本,用绚丽多彩的图文形式,生动直观地再现以河南为主体的华夏中原地区的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 从夏至清的漫长历史中的三千多年,河南一直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心脏地带,二十多个朝代、二百多位帝王建都或迂都于此。洛阳、开封等古都见证了传统中古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安阳殷墟等历史遗迹,记录着华夏先民筚路蓝缕的文明创造及其薪火相传。儒、道、佛三家的会聚,影响并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老子、庄子等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令后人追怀瞻仰的足迹。 阅读此书,不仅是一次寻索华夏文明的朝圣之旅,还将获得历史反思之理性的珍贵启迪。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兼顾了专业研究与文化普及两个方面,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文字浅显易懂,既可以作为专业研究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文化普及的基础读本。嵩山立于天下之中,不仅是中原文华的发祥地,而且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它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形势、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启动的文明探源工程中有三个都在嵩山周围,可见,嵩山文化圈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书从嵩山文化圈形成的环境、条件、发展机制人手,选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河图洛书、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天文科技等几个重要方面作为标本,追根溯源,通过对它们的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发现它们的起源、发展和演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辐射性。本书是河洛文化研究丛书之固始与闽台研究。
本书运用“边缘研究”方法,对“华夏边缘”作了新的解读。作者认为,所谓“边缘研究”,就是“这种研究法将研究的重点由民族的内涵转移至民族的边缘”。并由此通过对“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族群边缘的维持与变迁”等的论述,用以揭示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
《敦煌学术史丛稿》一书收录了刘进宝教授从1988年到2009年间在各类学术期刊、杂志(如《历史研究》、《敦煌研究》、《南京博物院集刊》等)上发表的关于敦煌学的文章共计27篇,包括像《敦煌学术史研究有待加强》、《从“唱衣”研究看学术研究的困难》、《王永兴先生学术研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傅斯年为伯希和的辩解》、《童丕 敦煌的借贷 评介》等文,较清晰地梳理了敦煌学术史的发展脉络。
黄帝肇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始祖”、“人文始祖”。黄帝是代表具体人黄帝、黄帝族团和黄帝族团世袭领袖的名号,是黄帝时代的代名词。黄帝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420~前2900年。黄帝时代所对应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仰韶文化的中晚期。《郑州与黄帝文化》在阐释黄帝文化概念及其发展阶段、黄帝文化性质与特征、黄帝文化历史地位等的基础上,在全国黄帝文化的视野下,主要探讨了黄帝故里所在的郑州与黄帝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黄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如黄帝出生地、黄帝族发祥地、黄帝都城、黄帝征战迁徙地、黄帝游历地、黄帝葬地等,主要分布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郑州新郑(包括今新密市)是黄帝出生地、都城所在地,黄帝族的发祥地在以新郑一带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黄帝以有熊所在地新郑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很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全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心下,2004年启动了甘肃省民族民问文化保护工程。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和介绍甘肃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的形式,陆续编辑出版研究介绍我省优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图书。意在通过这套丛书向读者打开一个了解甘肃、认识甘肃、继而喜爱甘肃的窗口。 《庆阳香包》是丛书推出的。部研究专著。坐落在中国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庆阳,是孕育华夏民族文化的一块沃土,作者从深厚的地方历史积淀入手,对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形成,对生活繁衍在这里的多民族文化遗存进行了综合研究,以原生态文化与历史演变,原始人本情态与生
五凉是甘肃古代在河西走廊存在过的五个地方政权。它们分别是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凉时代,是一个伴随中原发生持续不断战乱而产生的时代,或直接叫它中原战乱的产物。以洛阳、长安为中心的中原腹地连续不断经历战乱以及灾荒,迫使大量汉族人口向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周边地区逃亡,其结果是中原悠久的文明历史发生中断,而像河西这样原本文化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开始接过中原文明的接力棒,在积淀和传承汉文化方面开始发挥作用,并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人文荟萃之地。由四个不同民族建立的五个政权,它们都致力于文化教育,这使两汉以来的凉州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五凉时代的河西走廊,已远远脱离了 戎狄 之域的蛮荒状态而跃入中华文明的行列。
少林寺是一个文化的箭垛。中外文化的交流,在这里激起浪花,中国佛教在这里结为丛林,中国禅宗以此为祖庭,三教合一的协奏在这里传出妙音,中国武术以此为圣地。尤其是在当代,少林寺又以中国文化的鲜明符号传向世界,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锋。《少林历史与文化》以翔实的史料,科学而细致的考证和生动的描述,展示了少林寺1500多年以来发展的历程,对少林文化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探讨,并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对历代文人吟咏少林寺的部分诗词,进行了简明而富有禅味的解释,通读全书,如漫步禅林,禅韵隽永。
本书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出的扩张性,决定了它既被其产生的地域限定,又具有超地域的特征。或者说,这是一种立于中原又从中原出发的文化。按照司马迁及历代史家的一般看法,它的起点在河洛。如《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也是当代研究者试图以河洛指代中原的原因。但从后来《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扩张态势看,河洛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明显过于狭窄。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计划从代郡迁都洛阳时曾言:“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按照这句话提供的序列,“帝宅”被崤山和函谷关限定,“王里”被河洛限定,“中原”则明显是以前两者为中心形成的地理区域的进一步展开。
《高原泾水间的先周文化》依据历史典籍、考古发现和民间文化资源,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从弃的诞生到武王灭商这段重要历史。周先祖在泾水上游生活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本书重点描述了从夏朝末年不窋失去后稷之官、逃往 戎狄之间 ,到古公亶父南下周原,周人十二代先祖在泾水上游的庆阳等地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开启周代基业的感人事迹。全书以时间为脉络,以重要历史事件为对象,在叙述周族发展史的同时,对当代相近的有关书籍或文章的一些观点也进行了简要的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