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属于一种雅文化,在学术层面考察可视为阳春白雪。然而,基层和群众今天对于雅文化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易中天现象”“于丹现象”等,就雄辩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他们所讲的是中国的经典甚至元典文化,但是普通老百姓对他们的讲座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中原文化解读》这本书的出版,将满足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求,对于基层和群众了解中原文化,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黄帝肇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始祖”、“人文始祖”。黄帝是代表具体人黄帝、黄帝族团和黄帝族团世袭领袖的名号,是黄帝时代的代名词。黄帝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420~前2900年。黄帝时代所对应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仰韶文化的中晚期。《郑州与黄帝文化》在阐释黄帝文化概念及其发展阶段、黄帝文化性质与特征、黄帝文化历史地位等的基础上,在全国黄帝文化的视野下,主要探讨了黄帝故里所在的郑州与黄帝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黄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如黄帝出生地、黄帝族发祥地、黄帝都城、黄帝征战迁徙地、黄帝游历地、黄帝葬地等,主要分布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郑州新郑(包括今新密市)是黄帝出生地、都城所在地,黄帝族的发祥地在以新郑一带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黄帝以有熊所在地新郑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兼顾了专业研究与文化普及两个方面,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文字浅显易懂,既可以作为专业研究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文化普及的基础读本。嵩山立于天下之中,不仅是中原文华的发祥地,而且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它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形势、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启动的文明探源工程中有三个都在嵩山周围,可见,嵩山文化圈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书从嵩山文化圈形成的环境、条件、发展机制人手,选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河图洛书、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天文科技等几个重要方面作为标本,追根溯源,通过对它们的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发现它们的起源、发展和演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具有浓烈人文历史色彩的图书;以同名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为蓝本,用绚丽多彩的图文形式,生动直观地再现以河南为主体的华夏中原地区的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 从夏至清的漫长历史中的三千多年,河南一直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心脏地带,二十多个朝代、二百多位帝王建都或迂都于此。洛阳、开封等古都见证了传统中古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安阳殷墟等历史遗迹,记录着华夏先民筚路蓝缕的文明创造及其薪火相传。儒、道、佛三家的会聚,影响并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老子、庄子等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令后人追怀瞻仰的足迹。 阅读此书,不仅是一次寻索华夏文明的朝圣之旅,还将获得历史反思之理性的珍贵启迪。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曾以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黄河又是中华大地的“害河”,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滚滚洪流不知淹没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和宝贵的财物。何以善良的母亲会变得如此暴虐?何以溅溅清流会化成滔滔浊浪?是母亲的本性使然还是子孙的作孽过多?为了治理黄河,历代人士做过怎样的努力?为了黄河安澜,沿岸民众有过什幺样的举动? 本书以黄河沧海桑田的变化为线索,围绕上列种种问题展开叙述,从人文的视角阐释黄河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以及她对沿岸地域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读者由此可以了解:文明的辉光不仅仅需要河流的灌溉,更需要沐浴在这种辉光中的人们善加呵护。
李益,是唐代中叶一位杰出的边塞诗人,李益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现存160多首。《华夏文明之源 河陇人物:李益》分八章对李益的生平及诗歌创作做出全面介绍与概述,前六章介绍生平,后两章叙述诗歌成就。《华夏文明之源 河陇人物:李益》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李益一生及其诗歌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两位书法家是公认的圣人:一位是 书圣 王羲之,另一位就是 草圣 张芝。有关王羲之的记述,在古代文献中很多;而关于张芝的描述却非常少,仅在《后汉书 张奂传》和卫恒的《四体书势》中有不足百字的记载,以后记述都是以这些文字为依据的。这给后人研究张芝及其书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书正是以这不足百字的记载为基础,结合史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对张芝的生平做一梳理,并对其书法成就与对后世草书创作的影响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该书展示皇甫谧所铸就的坚强意志与高尚人格,突现其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立独行的 思想力量 ,彰显皇甫谧在其时思想文化上的巨大成就以及历史影响,探讨皇甫谧对陇右文化的积淀与升华,对关陇实践理性精神的发掘。本书稿的重点,乃写出皇甫谧人生的 精彩 来。
本书以历史文化的角度和视野,利用大量的考古学材料和文献材料,参考生态学、建筑学、古文字学、古都学、民族学、社会学以及科技考古等研究成果,在论述商王朝历史和都城、确定郑州商都文化之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郑州商都的确定、郑州商都的建造、郑州商都文化的源流、郑州商都的文化面貌与文化特性、郑州商都与商业文化、郑州商都文化的地位与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有关商族的起源地、迁徙路线及商族的得名,如何确定商代有何都城和商代都城的始建年代,郑州商城的都城性质与延续年代,郑州商都与其他商都的关系,郑州商都的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郑州商都文化的来源、形成及其文化特性,郑州商都商业的形成,郑州为中国大古都的必然性、郑州商都文化之世界文化遗产属性等焦点课题,作者都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 本书对史
本书运用“边缘研究”方法,对“华夏边缘”作了新的解读。作者认为,所谓“边缘研究”,就是“这种研究法将研究的重点由民族的内涵转移至民族的边缘”。并由此通过对“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族群边缘的维持与变迁”等的论述,用以揭示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
李梦阳是明代重要文学流派 前七子 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分八章对李梦阳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做出叙述,叙述态度尽量客观,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李梦阳。
庆历元年五月至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知庆州共四年零九个月。主要负责对西夏的战争,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 积极防御 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扭转了战局,得到了庆州民众的拥戴。本书主要记述范仲淹在庆州期间的政治、军事活动,展现其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的爱国主义精神。
《敦煌学术史丛稿》一书收录了刘进宝教授从1988年到2009年间在各类学术期刊、杂志(如《历史研究》、《敦煌研究》、《南京博物院集刊》等)上发表的关于敦煌学的文章共计27篇,包括像《敦煌学术史研究有待加强》、《从“唱衣”研究看学术研究的困难》、《王永兴先生学术研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傅斯年为伯希和的辩解》、《童丕 敦煌的借贷 评介》等文,较清晰地梳理了敦煌学术史的发展脉络。
五凉是甘肃古代在河西走廊存在过的五个地方政权。它们分别是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凉时代,是一个伴随中原发生持续不断战乱而产生的时代,或直接叫它中原战乱的产物。以洛阳、长安为中心的中原腹地连续不断经历战乱以及灾荒,迫使大量汉族人口向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周边地区逃亡,其结果是中原悠久的文明历史发生中断,而像河西这样原本文化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开始接过中原文明的接力棒,在积淀和传承汉文化方面开始发挥作用,并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人文荟萃之地。由四个不同民族建立的五个政权,它们都致力于文化教育,这使两汉以来的凉州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五凉时代的河西走廊,已远远脱离了 戎狄 之域的蛮荒状态而跃入中华文明的行列。
文化审美的突破在于发现。绩溪是一座蕴藏富饶的文化宝库。本书勾勒的仅仅是绩溪的一个历史轮廓,一个美丽背影。千百年来,先人们精心筑起了一幢幢“宗族大厦”,建造起一座座望族庄园,孕育出一代代文人雅士、国家栋梁、赤脚徽商,铸就了“邑小士多”的悲壮与辉煌!因为重儒,读书蔚然成风;因为重礼,民风淳朴而古韵。这些人生追求和思想信念在空气中散发,在泥土里燃烧,在血液中遗传,透出的是一股古老的山越遗风,一种浑然天成的地域文明。 绩溪的美,期待着人们更多的重磅发现。
本丛书分卷:自远古至民国,按历史时期分为15卷。 书中收取历代名人:280人。 书中收入名人及胜迹照片:4700幅。 全书总字数:420万字。 这套丛书,从单篇上看是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写单个名人的,从框架上看又成通史的传论整体,它不追求考证的索隐钩沉,却指望富有思想见地,又有文学的可读性;书中既见历史沧桑,又给读者以审美愉悦,它从人的角度构成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一部生动的中华民族英雄史诗。 因而它是承载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微缩典籍——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情趣。 本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创意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遗存相结合,从胜迹视角切入写历史名人,从看得见的物质文化遗产——名人胜迹着眼,晾望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风貌、历史文化。——新颖。 二、全套书
《高原泾水间的先周文化》依据历史典籍、考古发现和民间文化资源,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从弃的诞生到武王灭商这段重要历史。周先祖在泾水上游生活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本书重点描述了从夏朝末年不窋失去后稷之官、逃往 戎狄之间 ,到古公亶父南下周原,周人十二代先祖在泾水上游的庆阳等地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开启周代基业的感人事迹。全书以时间为脉络,以重要历史事件为对象,在叙述周族发展史的同时,对当代相近的有关书籍或文章的一些观点也进行了简要的评介。
杜甫于安史之乱后来到陇右四月有余,这是诗人一次孤独、忧伤的旅行,然而又是诗人诗作泉涌、沉郁顿挫诗风形成的重要时期。本书回顾了杜甫游陇的经历和 秦州杂诗 创作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少林寺是一个文化的箭垛。中外文化的交流,在这里激起浪花,中国佛教在这里结为丛林,中国禅宗以此为祖庭,三教合一的协奏在这里传出妙音,中国武术以此为圣地。尤其是在当代,少林寺又以中国文化的鲜明符号传向世界,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锋。《少林历史与文化》以翔实的史料,科学而细致的考证和生动的描述,展示了少林寺1500多年以来发展的历程,对少林文化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探讨,并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对历代文人吟咏少林寺的部分诗词,进行了简明而富有禅味的解释,通读全书,如漫步禅林,禅韵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