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宇 男,1976年生于四川乐山。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书院史、巴蜀文化史等研究。在《四川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合著出版有《近三十年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巴蜀文化通史 史学卷》等。
该书是一部关于成都传统文化的读物,以老成都代表性家族的族谱主要线索,反映了成都作为移民城市的族群来源,移民祖先迁徙来成都所发生的真实历史故事,家族中出现的显赫人物和荣耀事实,家谱中反映出的一些当时民风民俗,以及早就良好家风的乡俗、家训家规等。全书以真实的家谱历史资料为依据,配备原始图片,行文既轻松又严谨,可读性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成都移民历史以及传统家族发展的轨迹,具有较好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本书是一部地方文化读物。作品主要介绍近现代以来大成都范围内的地方名儒,包括骆成骧、赵熙、宋育仁、尹昌龄、颜楷、刘咸荥、徐炯、谢无量、吴之英、吴虞、尹昌衡、廖平、方旭、邵从恩、庞石帚等人的典型事迹和对当时乃至今天的社会影响。这些名儒有的是书法家,有点是地方贤达,有的是慈善家,有的是文学家、教育家等,史称成都 五老七贤 。全书图文并茂,行文轻松,史料充实丰富,能令各个年龄段的人全面认识近代以来成都名流的魅力之所在,真正领会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真正原因。
本书为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一,通过刘涟老师指导后目录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据,以、省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顺序选择,终和作者确定以下目录: 部分历史建筑80幅,第二部名人故居10幅,第三部分宗教建筑19幅,第四部分历史街区5幅,第五部分民风风俗12副,共计126幅。绘画过程成中存在疑问时及时沟通协调。
四川素有 天府之国 的美称,在得天独厚、与众不同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下发展出独特的历史脉络。本书从岷山和岷江出发,运用地域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全方位、立体地向读者展示了四川省的文化源头、文化脉络、文化特点和文化重点,是一本全面介绍和展示四川文明和文化的历史文化读本。本书内容丰富,涵盖天文、气候、山川、河流、地质、地貌、文化、经济、民俗、人口、移民、文学等十几个学科的知识,语言通俗、故事性强、易于传播,是一本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通俗读本。
本书是一部俄罗斯古典学者的文明史著作,力图在反思以往世界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建构新的文明史观。作者使用大量翔实的考古学、碑铭学、语言学资料描绘古代文明,以精要优美的笔触,张弛有序的节奏,将各大文明(如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印度文明、美洲文明等)的演进趋势、阶段特征精心编排比较,具体而微地展现了古代世界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将铁马、活色生香的古代世界勾勒得生动淋漓。 汤因比 过时了? 雅斯贝斯 很教条?? 斯宾格勒 谬以千里??? 后共产主义俄罗斯史家的文明史全新力作。 ☆ 作者出入前苏联及德国史学传统,深刻反思前苏联传统史学和西方以斯宾格勒、雅斯贝斯、汤因比等代表的文明史观,提出了新的世界文明史观。 ☆ 用文明史观取代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标准的全新历史分期
该书稿是2020年重庆市文化旅游系统的发展报告,是重庆市文旅委认真贯彻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所做的各项工作的总结报告。书稿包括 综合篇 专题篇 区县篇 特载篇 四部分的工作报告和工作亮点,具体包括广播电视系统、图书馆、博物馆、杂技团等各个口子有关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旅游、文物保护等的相关业务报告,地域上涉及重庆40个区县的文化和旅游工作亮点。
巴山蜀水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璀璨。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巴蜀故地,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和一代又一代巴人蜀人的筚路蓝楼,形成了玄妙神奇、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四川,乃至中国的一座极为珍贵的文化宝库。 巴蜀文化植根于巴山蜀水,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自上个世纪40年代初提出“巴蜀文化”这一概念以来,随着考古的新发现,特别是三星堆、金沙遗址等一批颇有影响的古迹相继发现发掘,巴蜀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并陆续在历史文化、考古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学术成果。这是我省文化事业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
《蜀学(第十二輯)》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文史馆蜀学研究中心所编写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其内容涵盖了对蜀地历史文化发展的溯源,对蜀中学术及人物的评价,对不同历史时期蜀中代表学人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以及对蜀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总结等,代表了四川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参考价值。 《蜀学(第十二輯)》为《蜀学》第十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
党项羌,这个曾经盛极一时、建立过强大西夏王朝的民族,如今又是何种状况,应当何去何从呢?翻开本书,或许能给你想要的答案。 本书作者徐平教授在对羌村这一典型社区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实践调查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详细描述了分析了羌村人的经济生活模式、社会构建和运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精神世界的构造,进而联系羌族历史上从游牧到农耕的巨大变迁,以及羌村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文化的本质在于适应,适应带来社会进步“的理论假设。在文化适应和文化交融都更为剧烈的今天,人们如何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世界?羌村人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