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宇 男,1976年生于四川乐山。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书院史、巴蜀文化史等研究。在《四川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合著出版有《近三十年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巴蜀文化通史 史学卷》等。
《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每年二辑,本书为《蜀学》第十七辑,是2019年度的第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其内容是关于蜀学理论、蜀学思想、蜀学史、蜀中学者以及蜀学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涵盖了对四川蜀地历史文化发展的溯源,对蜀中学术及人物的评价及研讨,对不同历史时期蜀中代表学人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以及对蜀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总结等,反应了四川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向,具有一定的学术及参考价值,对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历史的注脚——档案里的四川秘史》一书,为“《宽窄巷》人文书系”之一。全书分为“蜀地秘藏”“黄虎秘档”“川督秘史”“名家秘踪”四编。本书着重于描写四川本土文化和历史,力图弘扬四川人文精神、传承蜀地文化。
本书为介绍四川文化的普及读物,分历史沿革、学术源流、文献典籍、文化遗存、文化产业、名人乡贤几大部分,对四川文化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点面结合的介绍。附录有四川文化之很(很早方志、很早纸币、部官刻佛经
内容简介: 《老重庆影像记录》从1000余张高清照片中进行遴选,这些照片拍摄于20世纪初(截止于20世纪20年代),再现了当时重庆的城市建筑与市井生活。 照片内容主要包括市井生活和建筑风光两大类,建筑类包括20世纪初的重庆码头、华严寺、现已消失的万州古桥等,每张照片附有相应英文说明;人物类照片主要展示了20世纪初的重庆劳动人民,包括文娱生活、社会生活场景、妇女接受教育场景、家族合影等,再现了历史场景中的重庆建筑特色和城市风貌。
本书是由重庆市文化与旅游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研究重庆地方文化和艺术的文集,包括“政策研究”“基础科研”“文艺评论”“巴渝文化”“人物风采”“文化记忆”“艺文空间”七个部分。
四川古城名镇众多,选择哪些古城古镇作为撰写对象,这是一个颇费思量的事情。一是所选古城镇应有一定知名度,一般应该是*或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但知名度太大,宣传介绍得较多的城镇就暂不在考虑之列。本书所选取的九个城镇除康定外,都是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城镇,康定虽然暂还不是历史文化城镇,但康定确实是一个值得了解的城镇,因而作者不仅选择了康定,而且还把它作为全书个城镇加以介绍。 作者实地考察了雅安上里古镇、德阳孝泉古镇、阿坝松潘古镇、广元昭化古镇、凉山州会理古镇等。书中的很多故事就来自于古镇居民的口中,或者古镇政府提供的资料中,他们的支持让古镇沧桑更为生动、真实、活泼地显现了同来,也为作者写作节约了时间和精力。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还参考了诸多有关方面的著作、文章和网站。
英国著名学者戴维·基斯在《独立报》报上撰文:“广汉的发现可能是一次出土金属文物多的发现,它们的发现可能会使人们对东方艺术重新评价。中国的青铜制造长期就被认为是古代杰出的,而这次发现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使人们对中国金属制造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86年12月21日《文汇报》(香港)评述说:“过去,在世界青铜器时代考古史中,只有埃及、希腊才有出土的真人大小的黄金面罩,如今中国也发现了这些文物,其中不少都是全国首次发现。……这次发掘是四川考古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全国商周考古的重大成果。……比湖南马王堆的文物时间早、数量多,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高,可以和西安的半坡遗址媲美。”
我们生活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新情况与新问题层出不穷。回答历史与现实提出来的难题,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不断探求新的答案,是我们这一代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过“新世界需要新史学”的著名主张。他认为“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历史。”从历史提供的经验中汲取于现实有用的智慧和知识,这始终是每个时代的史学和中心母题。
通过解读1919到2019年间有关成都的纪实图片,讲述成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故事,描绘成都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展现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以小见大,通过对微观历史的影像分析,反映时代的历史风貌与百年演变过程。
这本书,让您解读锦江,解读成都。零距离体验她古老的东方神韵。 杜翁慨叹:“锦江春色来天地。”如果说成都是天府之国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锦江区便是明珠上一片耀眼的光彩。她雄踞市区中。东部半壁江山,面积62.12平方公里,人口40万。得锦江双臂交抱于怀,挟天时地利之便,拥人和财旺之缘,繁华商贸自古而兴。这里波光潋滟,花木葱茏,群楼比肩,虹霓璀灿。兼容京沪的气度、苏杭的婉约和威尼斯的情致。盐市口商圈名噪中外,三圣乡花木飘香四海,青石桥农贸通达九州,大慈寺晨钟继往开来……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的气息交相辉映,历史的积淀与国际大都会的风采珠联璧合。 本书仅呈现锦江文化凤毛麟角。
本书通过对乐山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从整体上勾勒出乐山古城的地理状况与历史脉络,并从城墙营建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城市中政治建筑与民居的布局反映城市的主要功能,从城市信仰空间来探讨何为 乐山人 ,从城市文化空间的变化探讨乐山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书从城址移动、城墙建毁、坊市聚散、街巷变化、祠庙兴废、庭楼增减等关联了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发展,以乐山这座内陆古城的生命历程折射了中国传统城市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