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民居的研究文集。作者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述四川的民居建筑,探索名山寺庙与民居、方言与情理、山水画与建筑等的互补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一些造型奇特、风格独具的小乡小镇和民居、碉楼之类的民间建筑的发展轨迹和审美特征,并且把建筑、建筑环境和建筑绘画结合起来,为研究四川地方建筑文化提供了形象化的依据和富于情理的见解。
《历史的注脚 档案里的四川秘史》一书,为 《宽窄巷》人文书系 之一。全书分为 蜀地秘藏 黄虎秘档 川督秘史 名家秘踪 四编。本书着重于描写四川本土文化和历史,力图弘扬四川人文精神、传承蜀地文化。
《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 小镇大事 名流屐痕 蜀地沧桑 街院遗迹 四大篇章。
该书是一部关于成都传统文化的读物,以老成都代表性家族的族谱主要线索,反映了成都作为移民城市的族群来源,移民祖先迁徙来成都所发生的真实历史故事,家族中出现的显赫人物和荣耀事实,家谱中反映出的一些当时民风民俗,以及早就良好家风的乡俗、家训家规等。全书以真实的家谱历史资料为依据,配备原始图片,行文既轻松又严谨,可读性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成都移民历史以及传统家族发展的轨迹,具有较好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本书是一部地方文化读物。作品主要介绍近现代以来大成都范围内的地方名儒,包括骆成骧、赵熙、宋育仁、尹昌龄、颜楷、刘咸荥、徐炯、谢无量、吴之英、吴虞、尹昌衡、廖平、方旭、邵从恩、庞石帚等人的典型事迹和对当时乃至今天的社会影响。这些名儒有的是书法家,有点是地方贤达,有的是慈善家,有的是文学家、教育家等,史称成都 五老七贤 。全书图文并茂,行文轻松,史料充实丰富,能令各个年龄段的人全面认识近代以来成都名流的魅力之所在,真正领会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真正原因。
本书围绕着成都作为一座城市,拥有4500年以上的城市文明史,历经3000多年的城址未迁史,还有2500余年的城名不变史。它历劫而不衰,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众多名家文字优美,书写出成都 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 城市精神的时代意义。
本书主要以 城市笔记 和 语闻成都 版面内容为主,讲述成都新兴的人文生活方式,聚焦本土特色人物和有个性、有品质的成都式人文生活样本,反映当下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不同生活类型、别样生活态度、趣味生活圈子等。通过城市与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城市文化生活,普通市民生活图景和新旧地域文化,真实细致地描摹出成都这座新一线网红城市的迷人魅力和城市文化的立体形象。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失去。 冉云飞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书,是作家冉云飞有关巴蜀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书中主要以明末清初红苕入川为开端,试以时间为线索,将看似微渺的个体事件一以贯之,见微知著,倾力于揭示近代文明与蜀地之间的冲撞,并进一步以蜀地为缩影,反映中国的特殊历史境况。 本书大体分为三辑:即 风物 、 故物 、 人物 。其中, 风物 以山川河流,森林植被为引子,极尽展示四川的地理风貌,人文风情,穷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之要义; 故物 则围绕巴蜀两地从古至今的关系沿革,突出四川的特殊地位,反映四川人 敢为天下先 的鲜明特性,以及蜀地在孕育近
肖平的《湖广填四川》是一部重说历史的典范之作。作者通过大量相关史料的勾连,以文学化的想象叙述,从屠蜀传说中剥离历史的虚实,重说一段三百余年的移民史。“构架不繁而文字清爽,为同类著作所未见,堪称翘楚。”(流沙河评)全书共分五章,主要从移民们入川的经历、创业的历程以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对巴蜀的深远影响入手,全景式地展现了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巴山蜀水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璀璨。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巴蜀故地,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和一代又一代巴人蜀人的筚路蓝楼,形成了玄妙神奇、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四川,乃至中国的一座极为珍贵的文化宝库。 巴蜀文化植根于巴山蜀水,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自上个世纪40年代初提出“巴蜀文化”这一概念以来,随着考古的新发现,特别是三星堆、金沙遗址等一批颇有影响的古迹相继发现发掘,巴蜀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并陆续在历史文化、考古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学术成果。这是我省文化事业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
《人文成都》为“巴蜀文化丛书”中的一种,以掌故和成语中的成都为切入角度,分“入蜀”和“出蜀”两篇讲述成都的历史人物故事。本书对以成都地域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巴蜀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并在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加以富有才情的文学化想象叙述,兼具学术性与文学可读性,对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具有较大意义,出版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本书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 部分作者以其在全国率先提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原生态”的理论,并创建中国首家“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在总结经验教训、阐述心得体会的同时也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对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释。 第二部分作者以其祖辈均为长阳南曲民间艺人的身份,结合他在土家山寨工作了30多年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一手资料,着重对长阳南曲的历史渊源、荚学价值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尤其对现存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对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介绍以及前景的分析,都是在其独家拥有的材料上才能得出的结论。 第三部分作者以其长期担任乡镇文化站站长的条件,并从这个角度对集镇文化建设、土家人家庭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市场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另外在本章节
本书是一部地方文化读物。作品主要从宏观的角度以纪实的笔触叙述了成都老城墙、河流和桥,以及老成都物象记忆,挖掘了成都历史上的名流趣话、市民情结、独特大院生活趣味,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凤凰山、大佛堰趣闻,勾勒了成都自古以来就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点,包括对宽窄巷子、东大街、文殊院、盐市口、春熙路、刘文辉公馆、科甲巷、劝业场、陕西会馆、水津街等的历史追忆等。全书图文并茂,行文轻松,史料充实丰富,能令各个年龄段的人全面认识成都的魅力之所在,真正领会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 的城市。
这个词是成都人回忆起过去时的*,带点炫耀,有点提劲。辰,四川话念shen,一声, 年 字的尾音拖得很长。 那二年辰里,有曾红极一时的成都人和事,它们曾聚在这个城市的某一个坐标。这些坐标包括: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川港影楼、热盆景火锅、新大陆旱冰场、科甲巷和草市街、蜀都大厦 六本木 、世界乐园、泰华、新中兴、锦城艺术宫、小酒馆 而坐标对应的是一代成都人的记忆:关于全兴和一座城的情绪起伏,关于成家的仪式感,关于*早的火锅消费,关于一代年轻人的精神乐园和人生际遇,关于时髦,关于童年期盼,关于这座城市与戏剧*亲密直接的接触,关于音乐和诗酒。 关于老成都的记忆很多,而我们选取的这些,都是当年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时髦的,没有之一。由此,它折射着时代。
都江堰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所在地,以堰为名,以堰名世,其特点被余秋雨概括为: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水是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秦时水,泽润成都平原,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国;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的 天下第五名山 ,素有 青城天下幽 之美誉。都江堰不仅有 秀绝人寰 的美景,更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历史掌故和民间传说,历史文化沉淀厚重。走在老灌县古城中,你会发现这座历史古城的城郭是圆形的,中国人讲究天圆地方,它为什么是圆形的呢?走在古城的大街上,你会发现,城内为什么没有十字街口呢?古城的东面,为什么修了一个跨街门楼?为什么说它是老灌县的龙门子呢?二王庙中供奉着李冰父子,李冰有几个儿子呢?青城老人村究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张大千先生要苦苦寻觅?为什么说杨贵妃的出生地在都江堰,*后是魂归故里?
本书通过对乐山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从整体上勾勒出乐山古城的地理状况与历史脉络,并从城墙营建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城市中政治建筑与民居的布局反映城市的主要功能,从城市信仰空间来探讨何为 乐山人 ,从城市文化空间的变化探讨乐山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书从城址移动、城墙建毁、坊市聚散、街巷变化、祠庙兴废、庭楼增减等关联了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发展,以乐山这座内陆古城的生命历程折射了中国传统城市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