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地方文化读物。作品主要从宏观的角度以纪实的笔触叙述了成都老城墙、河流和桥,以及老成都物象记忆,挖掘了成都历史上的名流趣话、市民情结、独特大院生活趣味,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凤凰山、大佛堰趣闻,勾勒了成都自古以来就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点,包括对宽窄巷子、东大街、文殊院、盐市口、春熙路、刘文辉公馆、科甲巷、劝业场、陕西会馆、水津街等的历史追忆等。全书图文并茂,行文轻松,史料充实丰富,能令各个年龄段的人全面认识成都的魅力之所在,真正领会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 的城市。
我们生活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新情况与新问题层出不穷。回答历史与现实提出来的难题,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不断探求新的答案,是我们这一代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过“新世界需要新史学”的著名主张。他认为“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历史。”从历史提供的经验中汲取于现实有用的智慧和知识,这始终是每个时代的史学和中心母题。
该书是一本文化散文集,内容以成都及周边地区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为切入点,介绍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如同作者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气质一样,作者肖平的文字也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却不是闲谈,篇篇文字的知识密度极大,注重知识的延展;也不是枯燥的城市史考证,文字的趣味性、文学性都非常突出。此外,该书的编排体例,将知识分门别类,便于读者选读。总体上说,这是一本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品读城市特质的大文化散文,是一张成都的文化名片。
该书是一部关于成都传统文化的读物,以老成都代表性家族的族谱主要线索,反映了成都作为移民城市的族群来源,移民祖先迁徙来成都所发生的真实历史故事,家族中出现的显赫人物和荣耀事实,家谱中反映出的一些当时民风民俗,以及早就良好家风的乡俗、家训家规等。全书以真实的家谱历史资料为依据,配备原始图片,行文既轻松又严谨,可读性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成都移民历史以及传统家族发展的轨迹,具有较好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在古代,西蜀这块地方,相对于中原比较边远,交通不便,有些先天不足。但那里从来就是个“回水沱”——总是不断有移民来到蜀地,带来许多文化因子。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发现了不少商代前后的文化遗址。比如羊子山三层土台,就是蜀人祭天的神坛;十二桥还发现过一大片建筑群,当初都是些木料榫接、绑扎成的“干栏式”房屋,上下两层,极富特色。这些比较厚重的发现,却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 就拿广汉市三星堆来说,1929年月亮湾燕家便在无意中挖出一座宝坑,后来又接着进行过科学发掘。那前前后后的收获,更多的是进入文人笔下的逸闻趣话,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多能引起古董收藏家的注意,想方设法多买一点文汉玉器,传之子孙。考古工作者倒是在那里奔走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器物也发现了一批又一批,但那仅仅在专业圈子里头受到赞赏
《地上成都》分为城市、历史、街道、风俗、美食、名胜六篇章,分类介绍了成都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作者以一个老成都的身份,全面梳理了成都的城市建筑史、古蜀国发展轨迹、街道的历史、世俗社会的风土人情、美食名店、人文胜景等。作为一本历史文化随笔,作者的笔调是轻松、闲适、怀旧的,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富有才情的文学化想象叙述,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面貌,堪称一部小型的成都百科全书、一个人的读城记。
成都人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成都人的性格:有较强的封闭意识,容易自命不凡;又渴望了解外界,十分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渴望了解和沟通是人类的共性,在成都人关注外界的同时,外界也在关注着成都和成都人。于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林文询先生写了这本《成都人》,这本 印象派画家 写着 玩 的书,会带你感受成都人的闲适、成都人的自尊,成都人的夜生活 通过成都人的性情来展现这个城市的风格与文化。
巴山蜀水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璀璨。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巴蜀故地,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和一代又一代巴人蜀人的筚路蓝楼,形成了玄妙神奇、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四川,乃至中国的一座极为珍贵的文化宝库。 巴蜀文化植根于巴山蜀水,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自上个世纪40年代初提出“巴蜀文化”这一概念以来,随着考古的新发现,特别是三星堆、金沙遗址等一批颇有影响的古迹相继发现发掘,巴蜀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并陆续在历史文化、考古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学术成果。这是我省文化事业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
巴蜀地区的族源具有多源化的特征。巴蜀先民自古以来就是由若干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商周时期,蜀族和巴族是巴蜀文化区的主体民族,他们很早就和中原的华夏族有着密切的往来。巴蜀民俗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巴蜀地区是一个汉族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不仅汉族人数众多,很多少数民族也聚居于此,故而他们的风俗各异、文化多样。
本书通过对乐山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从整体上勾勒出乐山古城的地理状况与历史脉络,并从城墙营建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城市中政治建筑与民居的布局反映城市的主要功能,从城市信仰空间来探讨何为 乐山人 ,从城市文化空间的变化探讨乐山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书从城址移动、城墙建毁、坊市聚散、街巷变化、祠庙兴废、庭楼增减等关联了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发展,以乐山这座内陆古城的生命历程折射了中国传统城市的兴衰。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人文成都》为“巴蜀文化丛书”中的一种,以掌故和成语中的成都为切入角度,分“入蜀”和“出蜀”两篇讲述成都的历史人物故事。本书对以成都地域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巴蜀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并在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加以富有才情的文学化想象叙述,兼具学术性与文学可读性,对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具有较大意义,出版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本书是《华夏地理》 国宝中国 系列专题之一。 国宝系列 通过对一些列文物实体的寻访、追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每个专题集中于一个省,介绍可以传承的中国文化精华。让读者了解、认识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本专辑聚焦四川省。 作为汉代文化遗存*丰厚的地方,四川那些绚烂的汉文物对我们了解两汉这一 *中国 的时代,有着极为重要的甬道作用。是人间堡垒还是天神之居?笼罩于碉楼之上的层层面纱始终没有被彻底揭开,却仍然无损其绝伦魅力。
本书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 部分作者以其在全国率先提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原生态”的理论,并创建中国首家“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在总结经验教训、阐述心得体会的同时也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对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释。 第二部分作者以其祖辈均为长阳南曲民间艺人的身份,结合他在土家山寨工作了30多年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一手资料,着重对长阳南曲的历史渊源、荚学价值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尤其对现存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对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介绍以及前景的分析,都是在其独家拥有的材料上才能得出的结论。 第三部分作者以其长期担任乡镇文化站站长的条件,并从这个角度对集镇文化建设、土家人家庭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市场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另外在本章节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 长江文明之源 。其中出土的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本书分为发现、探索、解密、置疑、拾遗五篇,讲述了三星堆遗址发掘经过、器物的寓意、三星堆王国是怎样突然消亡的等内容。
成都女人之漂亮,早已被世人公认。这本书里的美女描述,美好、庄严、激情,深情款款,娓娓道来而绝不流于轻亵。只能说,这样的男性写作才真正体现了男人的爱美之心,体现了男人的美女之情。美女,不单单是生活的,更应该沉淀为精神的审美对象。 成都美女从不漏过任何一场流行以显示自己的美色。成都美女比北京美女身材好,比上海美女丰满,比江南美女壮实,比重庆美女温柔。而在成都美女身上具有一种综合素质:北京女人的智慧,上海女人的精明…… 成都的美女从此扬眉吐气了,爱她们的人如此欣赏她们的才华胸怀,能在世俗之外,看清她们的刚烈和旖旎。 成都美女以自己的酸、辣、娇憨、俏皮、野蛮、脆生生的态度,对中国九大城市的美人作出一番品头品足,而后的结论无非是:外地无美女。中国美女,仅此一家:成都牌,是吗?
基本信息 书名:文物为成都作证 IBSN:9787546413136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作者:吴刚 谭良啸 主编 定价:38元 开本:16开 内容介绍 成都众多的考古发现震惊了世人。这些出土文物以确凿无疑的考古证据,佐证了这座城市4500年的辉煌。本书从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出发,直抵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处。既集中展示了成都考古的*成果,又体现了成都历史研究的*进展。在简洁生动地梳理成都历史的同时,探寻成都人造就这种文明的精神。 目录 古蜀文明惊天下 宝墩遗址 触摸 4500 年前成都人的生活 三星堆纵目面具 青铜时代的千古绝唱 三星堆金杖 东西文化铸就的蜀王权力象征 金沙太阳神鸟金箔 古蜀人太阳崇拜的激情抒发 金沙玉琮 走进古蜀人心灵的密匙 金沙跪坐石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失去。 冉云飞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书,是作家冉云飞有关巴蜀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书中主要以明末清初红苕入川为开端,试以时间为线索,将看似微渺的个体事件一以贯之,见微知著,倾力于揭示近代文明与蜀地之间的冲撞,并进一步以蜀地为缩影,反映中国的特殊历史境况。 本书大体分为三辑:即 风物 、 故物 、 人物 。其中, 风物 以山川河流,森林植被为引子,极尽展示四川的地理风貌,人文风情,穷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之要义; 故物 则围绕巴蜀两地从古至今的关系沿革,突出四川的特殊地位,反映四川人 敢为天下先 的鲜明特性,以及蜀地在孕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