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叙述了从古代到近代巴蜀文化发展的盛衰轨迹、主要特点,以及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叙述中力求quanmian而突出重点,严谨而不枯燥。作者认为,巴蜀文化在古蜀文明时期、汉代与唐宋时期有过三次繁荣的高峰,三度位居全国的前列。宋代以后呈现全面的衰退,清代后期才有明显的复苏。早期的巴蜀文化是自有特色、独立发展的一种文化,但与外界(包括中原文化)一直有着日趋密切的交流,在交流之中发展、创造。从宏观的高度来总结,巴蜀文化zui重要的特点是主要由移民文化而表现出来的兼容。
本书是一部关于巴蜀地区乡土建筑的研究著作。作者在对巴蜀地区数十个城镇和民居个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巴蜀城镇与民居在建筑文化上的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通过它们充分展示清初以来,勤劳、智慧、灵巧的巴蜀人民在继承祖先城镇与民居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融会各省入川移民带来的新鲜知识和技术,在同一片天地中,创造出了崭新的巴蜀城镇与民居风貌。
本书是一部关于巴蜀地区乡土建筑的写生集,精选了作者数十年间在实地调查过程当中关于巴蜀山水、民居的近二百幅写生画,从蜀中到藏羌再到三峡,展现出巴蜀地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老房子、老街道、老广场、老码头、老祠堂、老油房以及一些亭台楼阁的风貌特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资料性。
本书是2001年至2003年间,作者率学生深入 成都市宽巷子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 和 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 作调查的成果。全书通过文字、照片、测绘图等内容,探讨和讲述了宽窄巷子的演变发展、民居原貌、住户情况等,抢救性保留了宽窄巷子和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改造前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收录了作者十数篇关于巴蜀民居和聚落的研究文章,从不同的主题和角度来探讨巴蜀民居和聚落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揭示出隐藏在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因素,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巴蜀乡土建筑研究著作。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本书精选了四川传统民居近百例,分田园散居、街道民居、碉楼民居、名人故居、宅第庄园和羌族建筑六部分,通过精美的钢笔画和现场文图手稿,以及一宅一叙的随笔性描述,生动展示了四川民居的独特性和趣味性。
《锦官城笔记》因三国时期,蜀锦驰誉全国,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并筑城保护锦蜀生产,被称为锦官城。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有 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外柏森森 的经典诗作传咏至今。作家蒋蓝以 蜀人外传 风物猎记 天府新录 三部分,描述了锦官城的历史文化、人物典故等,如 李调元咏成都灯会 、 布衣状元骆成骧 、 林语堂在成都 、 鱼凫与鱼鹰 、 历史文化中的大熊猫 、 成都凤凰山的演变史 、 龙池书肆的记忆 等文章,就像给读者呈献一幅幅锦官城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
重庆方言,埋藏着重庆人的性格本色和地域文化。 干燥 的重庆脾气、 搁得平 的江湖豪气、 喜剧 式的百味生活 作者通过94个方言词条,用图画和故事,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和重庆记忆,从而带我们走进这座热辣滚烫的奇妙之城。
本书为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一,通过刘涟老师指导后目录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据,以、省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顺序选择,终和作者确定以下目录: 部分历史建筑80幅,第二部名人故居10幅,第三部分宗教建筑19幅,第四部分历史街区5幅,第五部分民风风俗12副,共计126幅。绘画过程成中存在疑问时及时沟通协调。
古蜀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不仅具有 很高的文明程度,而且具有与中原古代文明判然有别的 文明形态。此书不仅全面概括了古蜀文化中*重要的考 古发现,而且及时概括了*的发掘进展情况和研究成 果。内容包括:金沙遗址 期待中的惊世发现,三星 堆 难以想象的古蜀文明之巅,文明的恩赐 抚摸 从沉睡中苏醒的千年古物,解密 三星堆王国是怎样 突然消亡的, 置疑 三星堆文明是外来文明吗,三 星堆文明之源 暴露在成都平原上的史前城址群, 高潮 古蜀文明的*后辉煌,一半是历史,一半是神 话 文献中的蜀王传说等。
纳西族象形文字约有2200多个,有较浓厚的图画文字特点,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但与图画之维妙维肖求其美感不同,而是用简单笔画初其事、物、意的轮廓来表达。既要简单,又要一个字与一个字相区别。 就有依类象形,突出特征,变易本形,依声托事等各种造字方法。用这种象形字书写的句子有的极像是一幅图画,它只是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无固定的读法。所以,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书,即使是会说纳西语,又认得一个一个象形字,但仍不能读懂经文。只有从小从师学习的东巴教徒才能眼看经文,口诵句子,这种文字已有约1000年的历史。纳西族东巴教徒用这种象形字书写了约1500卷经书,它是研究纳西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哲学、天文地理和文学艺术的重要宝藏。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纳西族象形文字著述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李
蜀学乃中华学术之一,特具四川地域文化之优长。其肇起汉初,衍于晋唐,繁盛于两宋,至晚清夏复昌。自近代西学之东渐,时与维新,在京师设讲堂以提倡新学,于川中办蜀报作时事平章。梁任公以专学命题,引为重视;蒙文通撰专文议论,愈益显彰。故渊源有自,名实相当。兹创辑刊,新辟园地,探讨学术,不分界疆。冀我蜀同仁,学界师友,域外方家,咸为支持,盛 举共襄。为继承蜀学传统,繁荣中华学术,鼍勉竭力,行健自强。夫自由独立,乃学者品格之展现;求新辩难,为臻至高境之直航。朴素谨慎,倡实学之风;持理争鸣,为求真而商。岷山苍苍,岷水泱泱。蜀学事业,山高水长。蜀学之光,我辈弘扬。
这部两卷本的经典文献上启示公元前3000年人类远古文明发源之初,下迄21世纪全球文化日趋多元的今天,全面展示了一幅绮丽多彩的世界文明历史画卷。 所选文献代表了人类在历史、文学、科学、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传记以及史诗、神话等方面的成就,内容广泛、意义深远,发人深省。 这些文献或者提供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独特文明的生动见证,或者生发了他们对所处社会的真知灼见。 六大文明时期的导读及每篇文前的题说,对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梳理,对文献的产生背景及作者生平辅以必要的说明,风格简洁,分析透彻。 既适合大学生学习研读,也适合所有人文关怀和精神诉求的读书人参阅和赏析。
自古至今,四川形成了雄奇、血性、敢为天下先、自由与人文、宽容与坚忍的精神内蕴。四川的前世今生、历史进程引人入胜: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蜀,素有“四塞之国”之称,居然出现了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与中原文明截然不同且分庭抗礼的上古文明;古蜀人开拓的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早将中国的名称“China”传到西方;鹤鸣山是道教发祥地,青城山是道教名山,四川人道法自然,崇尚自由;在移民与土著的混合中,宽容、坚忍的精神油然而生;在抵抗强敌时,川人又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忍:抗战八年,川军主打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伤亡64万余人……
先秦汉初有关古蜀历史的文献材料,因角度不同,涉及范围有异,因而星星点点,犹如断简残篇,仅能反映古蜀历史的某个或某些片断。《尚书·牧誓》记载蜀人为西土八国之一,参与武王伐纣,誓师商郊牧野,但具体史事则语焉不详。《逸周书·世俘篇》记载武王派辛荒伐蜀,辛荒全胜而归,但此蜀为谁家之政权,并无交代。《逸周书·王会篇》记载周成王大会诸侯于成周,蜀人以其方物“文翰”进献周王室。《世本》、《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史籍涉及对古蜀先世的追溯及与黄帝、颛顼的关系,然而问题纷繁复杂,歧异乖巧之处太多,难以遽定。《左传》对蜀未置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