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雨桥老师是蒙古包问题的专家,走访了蒙古很多地方,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保存了大量的图片。《蒙古包:游牧文明的载体》用详尽的笔墨描写了蒙古包的历史演变、搭建与拆卸的特点、蒙古包蕴含的深厚文化、风俗与禁忌、蒙古包的装饰艺术等。可谓是一本蒙古包的百科全书。文稿语言生动流畅,描述清楚显明,能让人通过阅读了解蒙古的文化与历史,其居住特点与日常生活习惯,是一本优秀的民俗读物。
当地人说,敖汉在蒙古语中就是 老大 的意思,因为敖汉部的建立者 成吉思汗第十九世孙岱青杜棱乃是家中的长子。其实,敖汉在世界旱作农业史中也当之无愧的占据着老大哥的地位,只是从中原文明兴盛开始,便再也没有人来为它书写壮丽史诗。然而它终究太不平凡,终于随着8000年粟种的发掘而石破天惊,随后接连爆出了粟作农业之源、华夏*村、中华祖神、中华祖龙等惊天发现来证实其地位。 论历史,它孕育距今9000余年的小河西文化,身后还尾随着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等文化,西辽河流域辉煌的史前文化中有4个都因在敖汉境内首次被发现而得名;论农业,河北武安磁山文化出土的碳化粟种晚它500多年,中欧的小米晚它2700余年;论文明,它的境内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祖神的神秘塑像,刘国祥先生认为敖汉是整个红山文化的中心,甚至连中华
《回望驼城 茶叶之路的东方起点呼和浩特》讲述了15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前期,以 驼城 归化城(呼和浩特)为起点的茶叶之路的故事。书中详细记录了茶叶之路的行程路径、驼队生活、贸易交流、驼商趣闻以及明代以后蒙古高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书中既有召庙文化对茶叶之路的影响,又有阿拉坦汗、康熙帝、彼得大帝等人与茶叶之路的历史渊源;既有对牙行、 桥 市繁荣的生动描写,又有对中俄商贸交流的翔实记录,是一部真实反映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历史、中俄商贸交流和中国商人创业史的著作。
尚昌平走了多次新疆,听说每次都是一个人去的,走了很多人都没有去过也不敢去的地方,很有些探险的味道。所以说她是一个奇女子,当然奇并非只是指她一个人能走新疆的经历,还有很多让人捉摸不定的言行。关于新疆的书,她写了有三本了,一本是上海出的《西出阳关》,书名是季羡林先生题的,你说她能耐大不大;一本是山东画报社的《沿河而居》,说的是于田的人和事。达里雅博依,一个令人向往的名字,我沿河而下。克里雅河水汩汩流淌,泛着金色的波,衬着嫣红的底色向沙海深处流去。十六岁的阿依夏木明天要出嫁……名叫勇士的骆驼已成为我生死的伴侣,它的每一步冒险都出于本能,它迟疑地站在夕阳里,等候我是否有勇气朝沙漠更深处走去。是沙漠教会我们放弃——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理想和追求。本书作者记录了雅博依人的真实生活。
在广大的内陆亚细亚腹地,千百年以来,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我们所说的“蒙古包文化”,就是对以蒙古包为核心的蒙古人传统生活方式及民俗事项的介绍和文化阐释。说起蒙古包,我隐约记得在童年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我们家族供奉的叫做“楚鲁图敖包”的脚下,摆放着一个制作讲究。但由于多年风吹日晒而风化殆尽的蒙古包陶纳(天窗)。父亲偶尔不敢声张地去献祭敖包时,总是忘不了向那个旧天窗点洒些食物的德吉。据说,我们家二十多年前已经不用蒙古包了。追溯往昔,清朝统治者对蒙古人实行贵族分封和民族内、外隔离制度以后,经过三百余年时间,在我的家乡巴林草原,蒙古牧民已经用土坯房定居,因为他们没有更大的牧场用于调节不同情况下放牧的需求。这样,蒙古包逐渐被废弃是自然的事情。并不是说所有的蒙古
《世界文明史(第4版?精装本)》在这部由西方学者编撰的《世界文明史》中,我们既能看到西方的历史,也能看到非西方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能读到大量关于西方与非西方之间互动的历史。 《世界文明史(第4版?精装本)》的特征就在于,它所给出的只是历史记载的材料、历史研究的范例并辅以的提示,而不是任何结论。编者的主要目的,似乎是希望通过上述历史证据和历史线索的引导,来培养读者的历史研究能力。让读者在开放、繁杂的历史记载面前锻炼成为一个“熟练的侦探”,去“发现前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这些想法和做法背后的理由与原因,并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时间顺序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