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一个没有地域归宿的名字。它的起源之谜、语言之谜、名人爆炸之谜等等,都有待人们探索研究。本书对客家之谜进行了探索,揭示了一个独特民系在迁徙过程中凝结成的寻根意识、进取精神和冲天豪情。内容共分为八章:一,谱牒与血脉;ニ, 土著说 证伪;三,客家的人文生态;四、 客人开埠 :历史投影与未来构想;五,传统与创新;六、文化泥土与精神建树;七、两岸客家;八、全面深化客家历史研究。本书采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阐释方式开拓、分析了一部客家精神史。本书着重体现了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从而揭示出经千年蛰伏之后,客家人为何在近代一啸冲天的历史动因。
这里展示了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后5世纪的古罗马文明的各个方面。作者活泼又不失严谨地讲述了罗马社会是如何在政治、军事、宗教、建筑、文字、艺术等方面影响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以后的欧洲的。书中有十余幅古罗马地图,比较直观地说明了罗马版图从强盛时期经过拜占庭时期到后西方战胜罗马的过程。这能说明罗马帝国的兴衰,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引人入胜的部分。 ·共和国与帝国 ·军事 ·罗马世界的地理 ·城镇和村庄 ·日常生活 ·宗教 ·文献史料 ·旅游和贸易 ·经济和手工业
《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为研究闽台客家民系与 客家文化的专著。首先论述了客家民系的酝酿与形成 、发展,着重论述了闽西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 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其次细致地勾勒了客家人从 大陆原乡向台湾迁徙的历程,台湾客家人的分布情形 与艰苦创业历程,尤其对学界比较忽略的汀州客、漳 州客和福佬客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于台湾客家人的 抗日斗争史、当代台湾客家人社会抗争运动也做了比 较详细的描述。《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后探讨了 客家文化在原乡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及其在台湾 的传承与变迁情况。本书由谢重光著。
作者以学者的思想高度,通俗化的大众语言,以及长期的旅美实践,加以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深入浅出讲述了美国历史的背景,演变和成因,让我们从历史、生活、爱情、经济、文学、艺术、社交等个层面全面、立体、系统地鸟瞰美国的全景,进而较为容易地、清晰地了解美国及美国民族性的成因,以及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兴衰历程。
本书重在追溯龙川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如赵佗治龙川、苏辙客循洲等历史典故都为龙川的历史增添了风采,本书正是寻着历史的轨迹,发掘龙川的前世今生,此外,本书还特别撷取了部分在龙川的优秀客家人,讲述他们对龙川的贡献及对龙川的深厚感情。
闽南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地方文化概览》概要介绍闽南话、闽南地方文学、闽南民间文学、闽南民间音乐、闽南民间舞蹈、闽南民间曲艺、闽南戏剧、闽南民间工艺、闽南建筑、闽南宗族组织、闽南宗教信仰、闽南民风习俗、闽南茶文化、闽南传统服饰、闽南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知识。
客家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如果从清嘉庆年间徐旭曾的《丰湖杂记》①算起,学者对于客家源流的思考已有两个世纪的历史。而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出版《客家研究导论》②,对客家人和客家文化作出系统的论述,至今也已有70多年。经过了如此漫长的研究历程,客家学的论著真可谓汗牛充栋,而关于客家人的来源、发展、分布,以及客家文化的种种表现,客家精神的种种特点,参与述说者人数之多,各家意见之纷纭多歧,在各门各类的学术研究中也是罕见的。这种现象,从积极的方面观之,可以说客家研究在学术界蔚为大观,成为一门显学;但从另一方面观之,也可以说客家研究至今尚未成熟,在研究对象、范畴、理论、方法,以及史料的发掘、整理、运用方面都还有待作出更大的努力。 本书试图在客家研究已经取得丰富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在著
围龙屋是位于粤东北的一类乡土建筑类型,也是重要文化遗产。围龙屋极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文化内涵及其社会性特点。本文从文化遗产视角,以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将围龙屋作为切入点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时,主要聚焦在围龙屋的空间上,本文将其分为私有空间和共有空间两部分,而后者是本文研究的重心。 对此,本文主要从三个研究角度展开。一是哲学层面对乡土建筑的分析,重点引渡了列伏斐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统领本书的行文脉络。二是从历史学角度展开传统宗族制度对围龙屋社会性的影响。本文将 人 与 物 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探索性研究,重点反映和揭示了传统宗族制度与围龙屋空间的关系。三是从建筑人类学角度展开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因为传统的乡土建筑能够*直接地表现价值、意向、观念和生活方式及其变动。本文通过调查其承载和生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闻撰写的学术著作,共1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文化同根——闽台文缘》运用当代文化理论和闽台区域文化研究的成果,具体阐述闽台教育体系、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风俗、民间信仰以及史学等方面的亲缘关系,深入探讨闽台文化的传承、互动和文化认同的复杂关系。闽台两地风俗相通、习性相同,民间信仰相通,儒学教化一体,这些塑造了闽台常民相同或相近的“感觉结构”。
本书是根据民国二年(1913年)五月由南洋劝业会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南洋劝业会报告书》点校、注释而成。南洋劝业会研究会当时共汇集了全国各界的799名专家,本书收录了其中部分论文,原为研究会及有关专家对劝业会主要参展出品的优点、沿革、发展及其今后改良所提出的看法,及对此次赛会的论证结果的论文集,是专家们的智慧结晶和劝业会的重要成果之一,看来仍是难能可贵的。这部论文集的研究成果不但对国民政府于1929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起到了很大的启迪作用,而且对研究博览文化、世博文化及发展会展事业仍具有指导意义。本书可供建筑、历史、经济和文化艺术方面的专家参考,也适合历史和博览文化爱好者阅读。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闻撰写的学术著作,共1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主要介绍粤东大地的千年古城龙川境内的道路交通情况,全书分为六章,分别为龙川交通沿革、龙川古道、龙川古道与商贸发展、龙川古道催生的文化鼎盛与社会生活、龙川古道与客家移民、龙川古道与军事。通过龙川古道的千年变迁这一角度,将龙川这个岭南古县的历史,社会 人文 民俗 客家移民商贸发展等情况一一向读者做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