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为研究闽台客家民系与 客家文化的专著。首先论述了客家民系的酝酿与形成 、发展,着重论述了闽西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 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其次细致地勾勒了客家人从 大陆原乡向台湾迁徙的历程,台湾客家人的分布情形 与艰苦创业历程,尤其对学界比较忽略的汀州客、漳 州客和福佬客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于台湾客家人的 抗日斗争史、当代台湾客家人社会抗争运动也做了比 较详细的描述。《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后探讨了 客家文化在原乡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及其在台湾 的传承与变迁情况。本书由谢重光著。
闽台两地节庆,由于两岸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做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辅以和考古验证与文献阅读紧密结合,才能较全面解读闽台民间传统节日演变发展的结果。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闽台传统节庆习俗调查从民俗学方向进行研究,不仅介绍节庆,而是把节日仪式、活动程序以及作用的具体细节挖掘了出来,详细地补充了相关文化史。(2)闽台民间传统节庆活动的参与群体,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但重大节庆活动时社会精英阶层参与度高,这是值得引起关注社会现象。(3)闽台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祖先崇拜和宗族文化结合密切,因此与民间信仰相关的祭祀节日是重要民俗旅游资源,可培育成为新型的旅游文化业态。
这本专著主要是研究近代闽西客家的状况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但它对客家学理论上有不少新的见解,精辟的论述。如作者在书中明确提出了“客家人的概念注重的是心理认同,其对象本身不一定是客家后裔,也不一定会讲客家话,但心理认同客家。作为文化概念的客家,注重的是客家文化的认同,是对客家民系及其源流、风土、宗教艺术、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事象的认同和概括”的论断,这是很有见地的。
“客家与梅州书系”分《客家新探》、《客家方言》、《客家围屋》、《客家艺韵》、《客家民俗》、《客家诗文》、《客家之子》、《客都梅州》八本书,每本书20至25万字之间,从历史、民俗、建筑、语言、文学、艺术、人物、学术等多个领域,大规模、多视角地对客家文化进行整理、推介。“客家与梅州书系”有如下鲜明的特色:一是其“新探”,先声夺人;二是书系所显示出的整体性与科学性;三是雅俗共赏,有广泛的受众。正是上述几大特色,使这套书系既有高品位、高格调,又通俗易懂。本书为丛书之一。
地球诞生至今已有数十亿年,智慧生物出现在地球上也有百万年,而当现代人类开始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之后,世界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创造出了璀璨的文明:光辉灿烂的巴比伦、博大精深的古中国、色彩斑斓的古印度、玄妙神秘的古埃及、奇特诡秘的玛雅……它们犹如浩瀚夜空中的繁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天空。然而,或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演变,或是由于战争的破坏,甚或是由于人类目前无法解释的原因,一些灿烂的文明逐渐失落了,消失于历史的阴影之中。为了揭开尘封千年的文明之谜,找回失落已久的人类文明,唤醒现代人对未来的忧患意识,我们精心编撰出版这部图文并茂的《失落的文明大全集》。全书细分为觅祖寻根、远古记忆、文明溯源、文化谜团、文字探秘、古墓探访、废都揭秘、古迹拾贝、奇观透视、古物撷珍、历
古村落,开宗明义,就是祖先所生存栖息之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生态型聚落,按其发育程度,大致可分为四种形态,即原生态、自然形态、文化形态、审美形态。古村落虽然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远了,但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是永恒的,不愧为中国乡土文化活的载体,在选址、布局、规划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出世与归隐的人格理想,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的风水观念,重视自然山水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意识,长幼有序、重于沟通的宗族意识,等等,即使在今天,人类物质需求越来越多地被满足的同时,仍然需要这种超脱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需要一些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与亲近自然山水的心态。
本书分为“创业歌”“祖庙颂”“故土情”三个部分,其中“创业歌”是重点内容,共二十三篇文章,以演义体的形式,通过福安各乡镇不同的地域分布,勾勒出林氏在福安的世系分脉,将福安林氏的源流发展史作一个清楚的阐释描述。
《福州习俗》的出版,其意义不言而喻。它真实地记录了福州人传统的思想意识与生活风貌,举凡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婚丧喜庆、岁时节俗、信仰讳忌,都有翔实生动的记载和说明。这些东西用今人的眼光和科学的道理来审察,难免令人忍俊不禁。但这些真真确确的历史上曾长期风行。旧民俗的存在,除了说明前人思想文化的不成熟乃至幼稚之外,也还表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此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如同我们不能嘲笑婴儿的幼稚一样,我们也不应鄙夷前人的天真。往事如烟隔世代,先人淳朴天真的思想、善良美好的愿望, 的确令人难以忘怀。尽管旧有风习的消逝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悲喜剧,但人们仍怀着缱绻之情,愿从书籍中了解和认识它们,以勾起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寄托对先人的怀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
本书的编撰,从鼓楼、台江、仓山、晋安和马尾五区的地名,选定条目,其主要的特色:一、侧重路、街、巷、里、弄、新村及乡镇、自然村的介绍,既有闹市老巷,如南街、朱紫坊、得贵巷等,又有僻村小乡,如《曲坑村仅有三户》等,力求述释地名的来由和衍变;二、地名考释和辨析,择要引用有关史料记载,立言翔实,以便正本清源,如《上董下董“董”非“桶”》、《从“茶焙”到茶会村》等;三、地名的俗称和雅化,着力分辨,尤其福州方言中同音相谐,或近声替代的缘由,突出地方的色彩。四、文字简明,每条三五百字,兼及史料性和可读性,尽将地名的过去和现在,解释清楚。
《碎金文丛: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为有名社会学家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记录了其在1934年至1935年间在闽粤、南洋地区和苏联的考察见闻。“华侨为革命之母”,《碎金文丛: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对于闽粤社会与南洋华侨的观察叙述,展现了这一群体的风俗民情,及其与靠前革命千丝万缕的联系。1935年作者游览苏联,细致记录下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工农生活,亦具珍贵价值。
双柏被誉为“中国彝族虎文化故乡、云南地理中心、滇中绿色明珠”,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四,县城妥甸依山傍水,城在林中,水在城中,是典型的“袖珍园林城市”。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被专家称为彝族古傩仪“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活化石”的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流传至今。 本书图文并茂、精美的图像配有文字的解说,呈现了双柏彝族老虎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图景。以期使增进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进而推动保护实践的广泛有效展开。
本书将闽西区域历史置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旅游时代进行观照,引入后现代主义新史学观,运用历史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强调区域历史是一个不断书写的进程。为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时代旅游市场,凝聚全球客家原生情感,强化客家人归宿感和文化认同,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社会精英通过有选择的、世俗化的、功利性的文化叙事和文化实践,重建客家传统社会,将闽西打造成全球客家祖地、客家核心区。用区域社会小历史丰富国家大历史,塑造了全新的闽西形象,提升了闽西的影响力,对闽西社会经济,尤其是旅游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印度、中国以及西方,关于印度文化和传统的书籍为数不少,其中,给戢留下为深刻印象的当数A.L.巴沙姆的杰作《神奇印度》(The Wonder that was India),这本书完成于1954年,是为了迎合西方学者和读者的口味而作的。毫无疑问,巴沙姆的这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同时也是对古老印度的追思。然而,他对作为印度主流宗教的印度教表现出了不必要的苛刻。在中国,关于印度文化和历史的作品并不多。季羡林、金克木、林承节、黄心川、王树英等杰出的教授和学者的作品也被地理政治学的影响所掩盖。正因如此,姜玉洪教授的这本书适时地出现,并为中国的印度文化研究做出贡献。他的著作不仅尽力填补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也充分展示出了他对印度文化孜孜不倦地阅读和理解。他通过“梵我同一”(Brahmatmaikyam)、“解脱”(Moksha)和“达摩”(Dharma)等观
本书讲述的是: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作记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传说,是早的口头叙事的文字之。
谭元亨编著的《客家圣典:一个大迁徒民系的文化史》是“元亨文存”系列之一,为客家族群研究,选取《客家圣典》全书,以及《客家文化史》等的精粹部分,讲述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填补了世界民族大迁徙中所缺的另一半,将文化迁徙激活的客家式的命题,提升到哲学的、人类学的理论高度;把客家民性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的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国家的品格(看懂美国的靠前本书)》内容介绍:作者约翰?高乐以学者的思想高度,通俗化的大众语言,以及长期的旅美实践,加以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深入浅出讲述了美国历史的背景,演变和成因,《国家的品格(看懂美国的靠前本书)》让我们从历史、生活、爱情、经济、文学、艺术、社交等个层面全面、立体、系统地鸟瞰美国的全景,进而较为容易地、清晰地了解美国及美国民族性的成因,以及美国这个不错大国的兴衰历程。
从侨民到华侨,飘洋过海的客家人身份其实是多重角色的复合,既有 侨 的性质,又有 商 的意味,而且这两者均表达出客家文化内涵,使客家侨商与其他地方的华侨区别开来。本书详细介绍了客家侨商的历史发展,重点突出其在国内外的创业经验,以及对侨居地和侨乡社会的回馈。读者可以从本书了解客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这一民系文化的传统性与民族性。
河源,是山与水交相辉映的完美搭配是历史与人文源远流长的深厚积淀,是仁与智的融合.已经远远超越了山水自然的价值。“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里?眉眼盈盈处。”宋人王观的阙山水词,用来描述河源恰到好处。 水在山中偎,山在水中立,山水勾曲相连,互为依存,天然而为一幅绝妙的画卷展开,呈现出一种壮美和婉约!
本书重在讲述龙川悠久二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如龙川县黄布镇欧江村、丰稔镇黄岭村、麻布岗镇大长沙村、细坳镇小三村、上坪镇青云村,他们被认定为第三批 广东省古村落 。本书立足这些古村落,探究他们的人文与历史,发掘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古村落的厚重历史与独特的古建筑。
本书重在探究龙川独具特色的姓氏与祠堂,追溯每个姓氏背后的历史,展现各个宗祠的风采,具有人文性与历史性。龙川有182个姓氏,其中佗城就有170多个姓氏,遗存下了40多个宗祠,本书正是通过对这些景观的展现,引领人们研究龙川独特的宗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