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诞生至今已有数十亿年,智慧生物出现在地球上也有百万年,而当现代人类开始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之后,世界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创造出了璀璨的文明:光辉灿烂的巴比伦、博大精深的古中国、色彩斑斓的古印度、玄妙神秘的古埃及、奇特诡秘的玛雅……它们犹如浩瀚夜空中的繁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天空。然而,或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演变,或是由于战争的破坏,甚或是由于人类目前无法解释的原因,一些灿烂的文明逐渐失落了,消失于历史的阴影之中。为了揭开尘封千年的文明之谜,找回失落已久的人类文明,唤醒现代人对未来的忧患意识,我们精心编撰出版这部图文并茂的《失落的文明大全集》。全书细分为觅祖寻根、远古记忆、文明溯源、文化谜团、文字探秘、古墓探访、废都揭秘、古迹拾贝、奇观透视、古物撷珍、历
本书讲述了:河源自秦设县以来,两千多年的岁月更迭,中原文明与百越文化在这块土地上交融发展,孕育出瑰丽多姿的客家民间艺术。
古村落,开宗明义,就是祖先所生存栖息之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生态型聚落,按其发育程度,大致可分为四种形态,即原生态、自然形态、文化形态、审美形态。古村落虽然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远了,但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是永恒的,不愧为中国乡土文化活的载体,在选址、布局、规划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出世与归隐的人格理想,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的风水观念,重视自然山水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意识,长幼有序、重于沟通的宗族意识,等等,即使在今天,人类物质需求越来越多地被满足的同时,仍然需要这种超脱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需要一些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与亲近自然山水的心态。
本书讲述的是: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作记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传说,是早的口头叙事的文字之。
双柏被誉为“中国彝族虎文化故乡、云南地理中心、滇中绿色明珠”,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四,县城妥甸依山傍水,城在林中,水在城中,是典型的“袖珍园林城市”。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被专家称为彝族古傩仪“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活化石”的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流传至今。 本书图文并茂、精美的图像配有文字的解说,呈现了双柏彝族老虎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图景。以期使增进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进而推动保护实践的广泛有效展开。
余光弘、杨晋涛主编的这本《闽南顶城人的社会与文化》是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田野调查报告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十二章,内容包括:顶城人的经济生活——以芦笋种植为中心的考察,顶城的人口、家庭与亲属称谓,顶城陈氏宗族,陈城民间纠纷的解决,顶城村的聚落宗教,顶城村的岁时祭仪,顶城的生育与养育,顶城的婚礼和礼物交换,顶城村的丧葬仪式,顶城村的医疗与保健,顶城的传统童玩等。
在印度、中国以及西方,关于印度文化和传统的书籍为数不少,其中,给戢留下为深刻印象的当数A.L.巴沙姆的杰作《神奇印度》(The Wonder that was India),这本书完成于1954年,是为了迎合西方学者和读者的口味而作的。毫无疑问,巴沙姆的这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同时也是对古老印度的追思。然而,他对作为印度主流宗教的印度教表现出了不必要的苛刻。在中国,关于印度文化和历史的作品并不多。季羡林、金克木、林承节、黄心川、王树英等杰出的教授和学者的作品也被地理政治学的影响所掩盖。正因如此,姜玉洪教授的这本书适时地出现,并为中国的印度文化研究做出贡献。他的著作不仅尽力填补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也充分展示出了他对印度文化孜孜不倦地阅读和理解。他通过“梵我同一”(Brahmatmaikyam)、“解脱”(Moksha)和“达摩”(Dharma)等观
本书包括:犹太王国的兴起和昌盛、从巴从伦之囚到大离散、犹太文明的内核——犹太教、犹太人的经济生活与习俗、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撩开宗教面纱 探索犹太技艺等内容。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慎思之”,“说的是在治学穷理中,“学”与“思”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学”一般指了解事实、获得相关的知识,“思”则是从事实和知识中获得全面、深刻的道理。“学”是“学其事”,“思”是探究其“所以然”。“学”是“思”的前提和基础,“思”是“学”的必然要求和深化。学有所思,思有所学,才会有收获、有所得、有所用。大凡有创新、有价值、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无一不是研究者经过由“学其事”到“穷其理”的过程,是“学”与“思”的成果。我校的学术丛书名之日“学思文库”,就蕴涵此义。也许,我们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学思文库”的出版,倡导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
《福州习俗》的出版,其意义不言而喻。它真实地记录了福州人传统的思想意识与生活风貌,举凡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婚丧喜庆、岁时节俗、信仰讳忌,都有翔实生动的记载和说明。这些东西用今人的眼光和科学的道理来审察,难免令人忍俊不禁。但这些真真确确的历史上曾长期风行。旧民俗的存在,除了说明前人思想文化的不成熟乃至幼稚之外,也还表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此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如同我们不能嘲笑婴儿的幼稚一样,我们也不应鄙夷前人的天真。往事如烟隔世代,先人淳朴天真的思想、善良美好的愿望, 的确令人难以忘怀。尽管旧有风习的消逝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悲喜剧,但人们仍怀着缱绻之情,愿从书籍中了解和认识它们,以勾起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寄托对先人的怀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
本书为“欧盟研究丛书”之一,对欧洲经济政治法律协调中的文化背景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从“理念”到理性;人本主义、“基督性”与“欧洲认同”;文艺复兴与欧洲;启蒙主义思想与欧洲建设;20世纪以来的意识形态与欧洲建设等。
《客家古邑诗文》讲述了:龙川为秦置南海郡三大古县之一,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秦将赵佗率数十万三秦将士南征龙川开埠,除首任县令,经略龙川六载有余。史书上记载,秦代有数次较大规模中原人口迁徙至岭南,“与越杂处”。其中尤以赵佗上书奏请秦廷,朝廷选送15000名女子来龙川,这就是客娘的由来。赵佗在龙川推行“和辑百越”的族群融合政策,以及三秦将士与客娘结合,催生了古邑龙川客家族群的形成与繁衍。南越武王赵佗秦末汉初雄踞岭南,龙川是其开基和兴王之地。
本书稿是有关台湾知识图文版的青少年读本,也是“图文台湾”民系系列之一,主要介绍台湾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两岸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全书主体内容共分四部分:一、客从何来:漂洋过海渡台苦;二、扎根台湾:耕读垦殖创业艰;三、客家之光:群芳璀璨宝岛星;四、慎终追远:两岸客家交流亲。
本书分为“创业歌”“祖庙颂”“故土情”三个部分,其中“创业歌”是重点内容,共二十三篇文章,以演义体的形式,通过福安各乡镇不同的地域分布,勾勒出林氏在福安的世系分脉,将福安林氏的源流发展史作一个清楚的阐释描述。
谭元亨编著的《客家圣典:一个大迁徒民系的文化史》是“元亨文存”系列之一,为客家族群研究,选取《客家圣典》全书,以及《客家文化史》等的精粹部分,讲述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填补了世界民族大迁徙中所缺的另一半,将文化迁徙激活的客家式的命题,提升到哲学的、人类学的理论高度;把客家民性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的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本书把一个城市整整几个世纪的历史、行业发展和世俗风情直观地介绍给读者。历史的演变、行业的兴衰、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栩栩如生、娓娓道来。三百六十行行行生风,回味当年市声充耳,遐想昔时街坊杂趣,此时无声胜有声。《福州老行当》与其说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值得研读的课本。这既是写给福州市民饭后茶余消遣的书,更是一本写给有志创业者的研读课本。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在忠实于历史的前提下力求生动,但不是为了追求生动而改变和虚构历史,而是尽量让历史以生动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书将闽西区域历史置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旅游时代进行观照,引入后现代主义新史学观,运用历史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强调区域历史是一个不断书写的进程。为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时代旅游市场,凝聚全球客家原生情感,强化客家人归宿感和文化认同,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社会精英通过有选择的、世俗化的、功利性的文化叙事和文化实践,重建客家传统社会,将闽西打造成全球客家祖地、客家核心区。用区域社会小历史丰富国家大历史,塑造了全新的闽西形象,提升了闽西的影响力,对闽西社会经济,尤其是旅游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本书的编撰,从鼓楼、台江、仓山、晋安和马尾五区的地名,选定条目,其主要的特色:一、侧重路、街、巷、里、弄、新村及乡镇、自然村的介绍,既有闹市老巷,如南街、朱紫坊、得贵巷等,又有僻村小乡,如《曲坑村仅有三户》等,力求述释地名的来由和衍变;二、地名考释和辨析,择要引用有关史料记载,立言翔实,以便正本清源,如《上董下董“董”非“桶”》、《从“茶焙”到茶会村》等;三、地名的俗称和雅化,着力分辨,尤其福州方言中同音相谐,或近声替代的缘由,突出地方的色彩。四、文字简明,每条三五百字,兼及史料性和可读性,尽将地名的过去和现在,解释清楚。
河源,是山与水交相辉映的完美搭配是历史与人文源远流长的深厚积淀,是仁与智的融合.已经远远超越了山水自然的价值。“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里?眉眼盈盈处。”宋人王观的阙山水词,用来描述河源恰到好处。 水在山中偎,山在水中立,山水勾曲相连,互为依存,天然而为一幅绝妙的画卷展开,呈现出一种壮美和婉约!
本书材料搜集丰富,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创新,不少观点有独到之处,十分难能可贵。在本书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处处均可感到的文风,即十分注意全面地、客观地使用各种资料、史料,努力做到认真研究、准确评价每一事实和问题,因而书中带结论性的意见都是实事求是的。
“客家与梅州书系”分《客家新探》、《客家方言》、《客家围屋》、《客家艺韵》、《客家民俗》、《客家诗文》、《客家之子》、《客都梅州》八本书,每本书20至25万字之间,从历史、民俗、建筑、语言、文学、艺术、人物、学术等多个领域,大规模、多视角地对客家文化进行整理、推介。“客家与梅州书系”有如下鲜明的特色:一是其“新探”,先声夺人;二是书系所显示出的整体性与科学性;三是雅俗共赏,有广泛的受众。正是上述几大特色,使这套书系既有高品位、高格调,又通俗易懂。本书为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