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中国大学英语系的教科书,为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 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度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本书请教师或外国访客用外语来介绍整个欧洲或其中一国的社会或其他情况,作为语言课的补充。
《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写作大纲的设计和总编纂由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辉教授与课题组总负责人、厦门理工学院刘芝凤教授共同负责,由林江珠承担书稿统稿、插图选择和闽台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撰写个案调查报告、段凌平承担主要章节的写作任务。书中采用了26位师生的闽台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尤其是学生考察队的队长王煌彬在二年多的田野考察中,一人就撰写了二十余篇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在此无法把他们全部列出,但他们的贡献不能忽略。《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能够完成还得益于在田野调查时接受我们访问的单位和传承人,如南平市樟湖镇文化馆王商书先生,不仅带我们走访文化遗址,考察地方民间信
这里展示了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后5世纪的古罗马文明的各个方面。作者活泼又不失严谨地讲述了罗马社会是如何在政治、军事、宗教、建筑、文字、艺术等方面影响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以后的欧洲的。书中有十余幅古罗马地图,比较直观地说明了罗马版图从强盛时期经过拜占庭时期到后西方战胜罗马的过程。这能说明罗马帝国的兴衰,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引人入胜的部分。 ·共和国与帝国 ·军事 ·罗马世界的地理 ·城镇和村庄 ·日常生活 ·宗教 ·文献史料 ·旅游和贸易 ·经济和手工业
作者以学者的思想高度,通俗化的大众语言,以及长期的旅美实践,加以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深入浅出讲述了美国历史的背景,演变和成因,让我们从历史、生活、爱情、经济、文学、艺术、社交等个层面全面、立体、系统地鸟瞰美国的全景,进而较为容易地、清晰地了解美国及美国民族性的成因,以及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兴衰历程。
《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收录作者1960年代至1970年代前期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不少人将此书的出版作为新文化史的肇始,作者也由此奠定了其作为新文化史领军人物的国际地位。《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以16世纪里昂地区新教徒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为视角,对当地印刷工新教徒的罢工、城市妇女、“嘉年华”民众聚会、知识阶层的文化认同等重要问題作了深描,期待深刻反映这一时期整个法国社会的历史风貌。作者犀利独特的学术眼光、超乎寻常的选择问题的角度、出人意料又出神入化的切入主题的方式、极具想象力的历史叙述,都有助于读者读懂何为社会文化史,并了解其中史学研究范式演变的轨迹。
从侨民到华侨,飘洋过海的客家人身份其实是多重角色的复合,既有 侨 的性质,又有 商 的意味,而且这两者均表达出客家文化内涵,使客家侨商与其他地方的华侨区别开来。本书详细介绍了客家侨商的历史发展,重点突出其在国内外的创业经验,以及对侨居地和侨乡社会的回馈。读者可以从本书了解客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这一民系文化的传统性与民族性。
围龙屋是位于粤东北的一类乡土建筑类型,也是重要文化遗产。围龙屋极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文化内涵及其社会性特点。本文从文化遗产视角,以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将围龙屋作为切入点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时,主要聚焦在围龙屋的空间上,本文将其分为私有空间和共有空间两部分,而后者是本文研究的重心。 对此,本文主要从三个研究角度展开。一是哲学层面对乡土建筑的分析,重点引渡了列伏斐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统领本书的行文脉络。二是从历史学角度展开传统宗族制度对围龙屋社会性的影响。本文将 人 与 物 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探索性研究,重点反映和揭示了传统宗族制度与围龙屋空间的关系。三是从建筑人类学角度展开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因为传统的乡土建筑能够*直接地表现价值、意向、观念和生活方式及其变动。本文通过调查其承载和生
《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为研究闽台客家民系与 客家文化的专著。首先论述了客家民系的酝酿与形成 、发展,着重论述了闽西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 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其次细致地勾勒了客家人从 大陆原乡向台湾迁徙的历程,台湾客家人的分布情形 与艰苦创业历程,尤其对学界比较忽略的汀州客、漳 州客和福佬客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于台湾客家人的 抗日斗争史、当代台湾客家人社会抗争运动也做了比 较详细的描述。《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后探讨了 客家文化在原乡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及其在台湾 的传承与变迁情况。本书由谢重光著。
《客家美食:烟火龙华之客家菜与文化溯源》为广大美食爱好者提供周到细致的下厨一站式烹饪指南,帮助其在短时间内掌握客家经典美食的制作方法,迅速成为烹饪达人。书中精选具有各地客家特色的代表性菜肴与风味小吃,既有传统大菜,又有野味时蔬;既有饕餮大餐,也有乡土小吃;既有养生靓汤,还有食疗粥煲,涵盖客家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美食,将人们关于山珍海味、各式主食、豆制品、腌货腊味和五味调和的制作方法一一道来,让你足不出户也能品尽舌尖上的客家美食。本书主要包括龙华客家饮食概貌、客家饮食源远流长、客家饮食流派、龙华味道之客家小吃、地道客家菜之制作 5 章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客家美食的菜品和文化展现给大家。本书可作为客家菜教学培训用书,也可以作为客家菜爱好者自学或拓展知识的参考读物。
本书系《世界文明之路丛书》之一。本卷主要以中国为中心讲述东北亚文明的起源。农耕文化的出现,以及农耕文化发展带来的华夷与蛮夷的分别及其影响;中国文化向周围地区的传播等:日本、朝鲜人种起源与文明起源及其与中国文明的关系等内容。包括:国家与制度、巫俗与信仰(萨满教巫术,佛教,道教)、秩序与交流(唐朝建立的中华秩序,中国与周围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的影响等)、儒家的社会、民族的自觉、武强与道德(近代西方以舰船礼炮打开东北亚各国的国门,向这些国家输入商品、鸦片和天主教(基督教),导致中国、朝鲜、日本的思想和社会发生很大变化,文明与野蛮被重新定义,一部分人追求文明开化,追求武力上的强大,一部分人希望维持传统道德秩序)、制度的重建、战争与民族、开发与增长、民主与社会变革、东亚的回归
双柏被誉为“中国彝族虎文化故乡、云南地理中心、滇中绿色明珠”,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四,县城妥甸依山傍水,城在林中,水在城中,是典型的“袖珍园林城市”。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被专家称为彝族古傩仪“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活化石”的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流传至今。 本书图文并茂、精美的图像配有文字的解说,呈现了双柏彝族老虎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图景。以期使增进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进而推动保护实践的广泛有效展开。
家纹不是单纯的花纹,故不可随意创造。 江户幕府后期,有一位名叫土井利位的老中,他是著名的雪纹研究家,曾主张将家纹中的水车纹改为雪纹,但遭到了全体族人的强烈反对,只好作罢。 现在,家纹主要用在正式的衣服或墓碑上。在古时候,家纹还被用在餐具、碗、提灯等日常用品上。中世的贵族也在自己的竹轿和人力车上描绘家纹。 那么,大家也都在自己的家用车上画上家纹吧,如何? 本书中给大家列举的家纹与相关解说,系从庞大的图片和资料库中归纳总结而成。只要读了本书,基本就可以成为家纹通了。 并且,本书也介绍了神纹、寺纹、艺能纹等,也涉及了一些公司的社章及都、道、府、县和城市的纹章。 如果大家认为日本的传统文化只有茶道、花道、禅和浮世绘,那就大错特错了——家纹是更为精妙的文化财产!
所谓客家意识、客家学在清末民初热过一阵后,近年又热了起来,这与台海交流有关,与中国民间活力的增强有关,也与客家对发展经济的渴求有关,总之,这次客家热终于唤起我半个客家人的客家意识,于是我一有机会便去探访客地,特别是客家的古屋老村,这才发现客家地区中有不逊于晋中的大院,有不逊于徽州的大村,有不逊于开平的碉楼,有不逊于侗乡、浙南的廊桥,有多、好的土楼,至于宏大而复杂的围龙屋、大围楼及由它们组成的古村则几乎是客地独有。
本书是根据民国二年(1913年)五月由南洋劝业会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南洋劝业会报告书》点校、注释而成。南洋劝业会研究会当时共汇集了全国各界的799名专家,本书收录了其中部分优秀论文,原为研究会及有关专家对劝业会主要参展出品的优点、沿革、发展及其今后改良所提出的看法,及对此次赛会的论证结果的论文集,是专家们的智慧结晶和劝业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今天看来仍是难能可贵的。这部论文集的研究成果不但对国民政府于1929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起到了很大的启迪作用,而且对今天研究博览文化、世博文化及发展会展事业仍具有指导意义。本书可供建筑、历史、经济和文化艺术方面的专家参考,也适合历史和博览文化爱好者阅读。
本书分为“创业歌”“祖庙颂”“故土情”三个部分,其中“创业歌”是重点内容,共二十三篇文章,以演义体的形式,通过福安各乡镇不同的地域分布,勾勒出林氏在福安的世系分脉,将福安林氏的源流发展史作一个清楚的阐释描述。
香港客家人多半是在1700提至1750年间从粵东移民到香港的,但也有少数在1800年以后才迁入。他们的祖籍地一般是五华、兴宁、梅县,也有少部分来自福建和邻近香港的惠州一带。由于他们移民来港的时候数以万计,建立了400多座村庄,在人数的经济能力上可以和本地人抗衡,因此没有被同化。直到1970年以前,客家人在香港新界的乡村居住,过着简单朴素的农村生活。本书的作者们探讨了香港客家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源流、语言、民居、宗教信仰、环保意识、教育、饮食和生态旅游资源等。尽管香港客家已经因为香港都市化而不断融入本地主流社会, 但是香港客家文化曾经有过一段璀璨的时期,本书希望为这些光辉留下一点记录。 本书既可作为大学客家学课程的参考读物,同时对有兴趣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人士具有参考价值。 在新的学术环
粤语,广东人多称之为“白话”,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方言。你想“搞掂”广东人吗?先学广东话吧。你想“学识”广东话吗?那就先讲口头禅吧。点睇、老细、有米、唔该、湿湿碎、有有搞错、顶硬上……本书作者以轻松的语言刻画出一批机智幽默的市井人物的心态,展示出珠三角地区浓郁的商业气息和在这种地域文化培养出来的兼容并蓄、宽容进取、乐观豁达的民性。对粤方言以外的人来说,欲学习粤语,探究其中奥妙,这本小书则不失为开门入室的钥匙。
本书探究西方近现代一些知名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的独身现象,包括尼采、叔本华、萨特、卡夫卡、金斯伯格、凡高、安徒生、乔治·艾略特、简·奥斯丁、波伏瓦、梭罗、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他们因着孤高的精神向度,特立独行的生命选择,对存在的根本性的探求,终选择了独身,这种生存方式的选择,诠释着他们毕生的道德观、伦理观和价值观。该书即从他们的独身问题出发,探究这些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秘密。
《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传统饮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对学术的贡献主要在于: 一是田野调查面广。这次课题组共赴闽台两地60余个县乡进行传统饮食业调查,是前期成果所不及的,补充了许多新领域。 二是田野调查细致。本书注重调查民间饮食制作方法,并把闽台民间传统饮食的制作程序与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记录,对研究、宣传和推广应用闽台地方特色饮食起到了媒介作用,补充了许多新细节。 三是本书内容丰富。本书题通过两年多的实地田野调查,从闽台饮食历史、饮食种类、饮食加工、饮食习俗、饮食文化、饮食产业等都一一进行了调查或采访,使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因“茶饮”习俗另有他人专著分论,本书不再赘述)。 四是勤于思考。前期对有关考古、文献资料作了相当系统的梳理,
了解客家已婚妇女的家庭角色,并分析影响家庭角色的因素;了解客家已婚妇女的生活满意度,并分析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探讨当前客家已婚妇女家庭角色与生活满意度间之关系,本书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了调查地客家妇女在山歌和信仰领域中的身份、组织活动、人际关系以及观念和行为解释,并梳理了当地山歌和信仰传统的变迁和发展。作者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记录和描述了客家妇女真实的日常生活,传达和阐释了她们自己的声音。 本书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了调查地客家妇女在山歌和信仰领域中的身份、组织活动、人际关系以及观念和行为解释,并梳理了当地山歌和信仰传统的变迁和发展。作者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记录和描述了客家妇女真实的日常生活,传达和阐释了她们自己的声音。阅读本书的过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