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20年的西藏游历为基础,在多年摄制、拍摄西藏纪录片的过程中,他和他的摄制组多次走遍了西藏74个县,拍摄了典型景观和人物口述实录,以及舞蹈、原生态音乐等。 本书是讲述他走遍西藏7个地级行政区,在各个县、乡遇到的人和事,以及他记录这些拍摄过程中的事件。作者试图向这个世界解读西藏。 作者将本书按照西藏的春、夏、秋、冬分为四个部分,每篇开端以坛城的制作过程作为穿插,用真诚的文字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记录了西藏的全貌。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通过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的英雄故事,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斗争。 与世界上其它一些著名的英雄史诗相比,降边嘉措编著的《格萨尔王全传(上下)》有两个显著特点:,它世代相传。至今在藏族群众、尤其是农牧民当中广泛流传。是一部活形态的英雄史诗,一部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它是世界上长的一部英雄史诗,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就篇幅来讲。堪称世界史诗之。 在《格萨尔》的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那些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起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是史诗直接的创造者、忠诚的继承者和热情的传播者。 “《格萨尔》诞生千周年活动”作为2002年-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参与项目,充分说明《格萨尔
本书从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格局出发,对汉藏民族的亲缘关系,以及汉藏文化、艺术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梳理,以大量翔实、珍贵而鲜见的文史资料,彰显了汉藏文化艺术交流在促进民族融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再现汉藏民族间友好交流的历史渊源。
古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乡村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 。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是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留下来的*遗产。西宁周边经过2100多年的开发,这些散落在湟水两岸的古村落是我们的先民披荆斩棘留下来的历史符号,也是他们茹苦含辛留下来值得纪念的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大批古村落正在急速消亡。现在追述这些村落的历史,就是希望凭借这点即将湮灭的残片,来怀念河湟文化独特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让人们通过这一扇窗口,窥探这里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页。
客家先民是中原移民,客家文化保留着厚重的中原文化特征。其因有三:一是由客家移民社会所决定的。客家人南来后,出于对外对内的需要,把中原文化作为联结族群凝聚力的纽带。二是新的定居地僻处山区,远离战乱,社会相对稳定,因此得以保留相对完整的中原文化“活化石”。三是闽粤赣聚居区连成一片,利于保留同根、同源、同质的祖居地文化,而不致被周边族群同化而丧失固有的文化。 客家文化的中原渊源与情结,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经济生活方面,保留了许多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形制与古汉语称谓。在劳动组合中,保留着守望相助的古朴民风。 服饰是区分族群的重要外在标志。体衣则是服饰重要的部分。客家人的衣服为上衫下裤,统称为衫裤。衫为大襟衫,裤为宽大的大裤裆。从衣服名称至形制,均源于古代。
西藏雕塑是西藏艺术的集中体现。本书力求以通俗、简练的文字,对西藏佛教雕塑的发展、题材、流派、特征,以及寺院雕塑、佛塔雕塑等进行较全面的叙述,对造型艺术中的雕(木雕、石雕、金属雕)、刻(木刻、石刻、印刻)、塑(泥塑、擦擦、酥油花)等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既是读者了解西藏雕塑的工具书,又能使读者获得西藏艺术方面的启迪,颇具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林聪,20年来入藏100次,用一个信仰者的面目去感悟西藏,并以散文的笔触向读者介绍藏传佛教及西藏文化的基础知识,文字生动、流畅,并辅以100多张精美图片。 这是一部正确了解西藏文化及藏传佛教的好书!是一部认识真正的、活生生的西藏文化的佳作!是源自深入西藏文化者的亲身体验!本书曾入选西藏文化教材书目。
具有浓郁高原特色的西藏文学诞生于西藏雪域高原,在本土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过程中萌芽、成长、发展,刻录着雪域高原的文化风貌和高原民族的精神世界。
《西藏史诗和说唱艺人》堪称一部巨著,作者通过对西藏长篇史诗的深入研究,充分探讨和详尽阐释了流传西藏的这一既是历史文献、又是文学文本和说唱艺术的神奇现象,作者以其辽阔的视野,雄心勃勃地向我们讲述了关于藏族神奇长篇史诗本身和与之相关的内容。本书的部分是设想为了将非内行的读者领入这一问题的迷宫(章)、向未来的研究者指出我多年来积累的资料(第二章)、将研究者的注意力转向他将会正确评伦其价值与相互关系的各类文献之中(第三章)。第二部分也非常简单,也不会提出问题。这些故事所处的地理范围(第四章)出自格萨尔史诗本身并由一些互相独立的史料相佐证。此后的一章论述了该英雄人物(史诗中的主角人物)所属地区的历史,该地区的头人或首领仍在仰仗的名望。惟有与史诗独立无关的藏文和汉文历史文献才可能使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