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乡村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 。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是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留下来的*遗产。西宁周边经过2100多年的开发,这些散落在湟水两岸的古村落是我们的先民披荆斩棘留下来的历史符号,也是他们茹苦含辛留下来值得纪念的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大批古村落正在急速消亡。现在追述这些村落的历史,就是希望凭借这点即将湮灭的残片,来怀念河湟文化独特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让人们通过这一扇窗口,窥探这里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页。
翻阅敖超的诗选《遇见》,思绪总是游离于那一首首鲜活的诗句之外,内心深处一种莫名的感慨油然而生 敖超 不容易 !敖超真的不容易,3个月大点随父母进藏,那是40多年前的事了。一个婴儿在母亲的怀里乘坐卡车历经数日才抵达拉萨,缺氧、低温、饥饿伴随了他一路。15岁走进军营,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在高原的军营里站岗、放哨、摸爬滚打,经受了多少他那个年龄段的人不应该经受的磨练。17岁他脱下军装成了一名工人,他只身一入在高原打拼,其他不说,就其生活的艰辛也实属不易。后来,因为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他走进了文艺青年的圈子,开始亲近诗歌,并勤奋写作。从此,他不断有零零碎碎的 小东西 见诸报刊,这是改变敖超人生轨迹的重要阶段,细细想来还是 不容易 。
客家先民是中原移民,客家文化保留着厚重的中原文化特征。其因有三:一是由客家移民社会所决定的。客家人南来后,出于对外对内的需要,把中原文化作为联结族群凝聚力的纽带。二是新的定居地僻处山区,远离战乱,社会相对稳定,因此得以保留相对完整的中原文化“活化石”。三是闽粤赣聚居区连成一片,利于保留同根、同源、同质的祖居地文化,而不致被周边族群同化而丧失固有的文化。 客家文化的中原渊源与情结,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经济生活方面,保留了许多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形制与古汉语称谓。在劳动组合中,保留着守望相助的古朴民风。 服饰是区分族群的重要外在标志。体衣则是服饰重要的部分。客家人的衣服为上衫下裤,统称为衫裤。衫为大襟衫,裤为宽大的大裤裆。从衣服名称至形制,均源于古代。
具有浓郁高原特色的西藏文学诞生于西藏雪域高原,在本土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过程中萌芽、成长、发展,刻录着雪域高原的文化风貌和高原民族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