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鼓浪屿的色彩,鼓浪屿的音符;是鼓浪屿的衣裳,鼓浪屿的骨肉;是存在的历史,又是不死的传说;是旅者的世外桃源,又是居者的梦中家园。它的语言可以消泯哀伤惨痛,成为铭刻人类追求安居的智慧印迹;它的形态可以时空疆域,成为可供人类分享的文明结晶。曾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在此凝结成属于鼓浪屿自身的文化传统与绝世风貌。本书向你介绍鼓浪屿建筑的历史、特点及建筑前后的故事。
有唐一代,诗人因漫游、做官、贬谪、避难等缘故来到浙东,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唐诗之路。诗人们汇聚于此,游历名山、胜水、亭台、寺观,一起集会、交游、赋诗,记录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传递出丰富的人生情趣和生命感悟。沿着唐人形态各异的游历路线,体味诗人的歌咏,不仅可以洗涤心灵、涵养精神,感受浙东的青山绿水、人文风物,还可以重返诗人的创作现场,理解唐代诗歌产生的原生环境。基于此,本书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出发,对唐代诗人在浙东的游历、寓居经历以及文学创作进行了实证研究。宏观层面,以空间为维度考证了诗人往来浙东的路线,游历、寓居的类型、场所以及诗歌创作情况;微观层面,通过充分挖掘新出文献中的诗人信息,对曾经驻足浙东的诗人生平及创作进行了个案考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位于盐城市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是长三角城市群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她享有麋鹿故乡、黄海港城、上海“飞地”、革命老区、长寿之乡等美誉,荣获 首批生态示范区、 森林城市、 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本书以朴实的语言,系统介绍了南黄海湿地上这片神奇土地的成陆及开发史,重点讲述了张士诚、施耐庵等历史人物及其故事,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当地居民“本场人”的文化性格、风土习俗与美食文化,是深入解读大丰的一把“钥匙”。本书还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增添了阅读趣味。
本着严谨扎实,宁缺勿滥的原则,本套书仅选编了涉及采集渔猎、农耕、纺织,生活技术等内容的几个卷本。它们虽然不能涵盖云南物质文化的全部,然而这些最基本的文化领域,却是前人开拓不多的“荒地”,有的还是从未挖掘过的“处女地”。一般而言,偶尔涉猎一个新的题材而称“学术空白”,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长期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本套书作者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学术领域的开创性,而且用力很深,可以说每一卷都是各自领域专题研究的代表性力作。其资料的价值和学术研究的意义,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益显著。 本套书既名为物质文化,便应有物质文化的特殊而规范的研究和写作方法。物质是有形的,因此,其表现便涌空泛含糊、抽象玄虚,而必须直观形象,具体实在。有鉴于此,本套书特别强调图片资料的应用。图文结合,重在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想好好地做一点江南的书,这个愿望实在是不算短了。每登清凉山,临紫霞湖,看梅花山的灿烂云锦,听秦淮河的市井喧阗,这种想法就会更加难以抑制……更不要说在扬州瘦西湖看船娘腰肢轻摇起满湖涟漪、在苏州的网师园听艺人朱唇轻吐“月落乌啼霜满天”,以及在杭州的断桥边遥想许多已风流云散的“三生石上旧精魂”了。这是一片特别容易招惹起闲情、逸志甚至是几分荒凉心的土地,随便一处破败不堪的庭院,也许就是旧时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而山头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小坟茔,也许深埋着就是曾惊天动地的一泓碧血……而在江南生活的所有诗性细节之中,令人消受不起的当然要算是还乡感了。特别是在明月之夜、风雨之夕的时候,偶而走进一个陌生的水乡小镇,它一定会勾起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生沧桑。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