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山林图鉴》以苏州山林的空间属性为基准,组织有关历史进程、时空关系及自然、人文和发展等专题的内容,不同部分的内容之间可以相互参照,以书内链接加以说明并建立关联。 《苏州山林图鉴》文字叙述与图照表述并重,其中,照片与图表按3个系列统一排序,并在书末附有 照片索引 和 图表索引 ,以供读者检索。 《苏州山林图鉴》所用照片均为原创。每幅(组)照片由照片影像(单幅或组照)、照片标题、照片说明三个部分构成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照片标题后附有照片拍摄年份(组照中的照片拍摄年份不同时,在次级标题中分别标注)。照片拍摄地点在照片标题或照片说明中加以阐述,不再单独标出。照片拍摄参数不再标出。
本书主要以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小镇为叙述对象。它们往往沿运河和其他重要河流、湖泊自然兴建而成,多为区域合并前曾繁华一时的人口密集区,具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这些往昔珍珠般的江南小镇,有的以织布为业,有的以吃食出名,还有的蕴育了众多名门望族 但现在,一部分因地方发展或自然没落等原因,不复存在,也有一些正在衰败当中。本书作者通过细腻的视角和土生土长的感情还原了这些代表江南人文特色的水乡小镇风貌,书本内容涉及人物故事、景色风貌、民风民俗、水乡风物等,在深入挖掘历史底蕴的同时,融入了实地走访的观察和思考,突出了日常生活的情味。16开,彩印,平装。
本书发掘福建仓山作为中西交汇点深厚的文化底蕴,重现仓山历史,弘扬中外民间友谊,促进国际交流,展示福州仓山老派的风华,有阅历的雍容典雅和深处的国际亲和力。研究对象包括苍山近现代学校、医院与出版业,写法上采用历史学、社会学与翻译学的跨学科方法,形成新形态汉英双语著作。本书基于耶鲁大学的珍稀历史档案,结合当代的境况,形成历史与当代的比照。本书共分10章,包含从塔亭医院到福州市第二医院、从马高爱医院到福建医科大学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从三一学校到福州外国语学校等内容,本书适合中外历史爱好者阅读使用。
所谓布牌子,是指厂家生产的布匹在成品出厂或者销售之前,要在匹头上贴一张纸质标识,这种标识具有商标和广告的双重作用。 布牌子 这一约定俗成的称呼,后逐渐成为近现代上海纺织印染企业的一种纸质商标品牌的代名词。布牌子大部分用于棉、麻、丝纺织厂出品的布料,也出现在棉纱、毛线、印染颜料等商品上。近代上海布牌子的图案包罗万象,其画风受年画和月份牌画影响显著,但又有自己的风格。画法上中西合璧,既有传统国画的渲染,又有西洋水彩的笔触,还有以漫画、连环画形式加上鼓动性文字,宣传布料的不凡质地,正所谓各出机杼,争奇斗胜。内容从历史神话到市井风俗,更多的是以中国古代吉祥图案为题材,图案古朴清雅、构思含蓄巧妙,幅幅都是珍贵的民俗遗产。本书收录的200多幅老上海布牌子,是作者多年来的珍藏,它们记录了一个逝
《朱子全书廉洁章句辑要》以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的《朱子全书》(修订本)、《朱子全书外编》为蓝本,从《周易本义》《诗集传》《仪礼经传通解》《四书章句集注》《朱子语类》《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30部典籍中探骊、淬炼出5000余条的廉洁章句,是目前最系统全面整理中国传统廉洁章句的书籍。本书是朱子廉洁思想的集成读本,为研究中国传统廉洁文化提供了一部新的工具书,也为人们行世以廉、修身为洁立规矩、树铭箴、作教材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
宝华山位于江苏省句容西北部,与南京接壤,其古称 花山 ,亦称 华山 ,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宝华山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秀丽,其历史悠久的文化影响深远,山上的隆昌寺有 律宗名山 之称,受到各代皇族的垂青。本书为作者历时多年打磨的精心之作,以两个版本的《宝华山志》为基础,考察了宝华山古迹地图及资源现状,隆昌寺建筑格局、建筑风格、艺术特征,宝华山墓塔群遗迹等,从建筑、历史等的角度对宝华山古迹进行 图 与 文 并读,以贴近历史语境的解读方式来追古探今,考察宝华山的历史古迹及其丰富价值。既对宝华山古迹相关古籍史料进行了梳理,又从理论及思想角度进行了多维解读与挖掘,对建筑、艺术、宗教、文物、人物及文化史的研究,皆有相应的史料价值和参考意义。书稿中含有大量珍贵的插图,部分为作者亲自实地拍摄,部分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詹文宏、孙继民、李金善编著的《中国地域文化 通览(河北卷)(精)》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 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 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 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 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 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 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河北卷)(精)》以学 术性、现实性、可读 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 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 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 到借鉴作用。
石刻是广东不可移动文物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属于石窟寺与石刻类的不可移动文物共769处。其中已经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这批石刻,是广东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记载广东历史的重要档案,是内容丰富的石刻图书。本书选取摩崖石刻170处,碑刻70处,石雕12处,岩画7处,其它石刻9处,共268处,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广东石刻保存基本状况。
塔的概念源于印度"窣堵坡",也称浮屠、佛图、塔婆等。塔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建筑的传统形式和世俗的影响下,形成了一枝独特的中国古塔建筑艺术奇葩。塔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建筑,它既是佛教的象征,又是乡土文明的表象;既是宗教的产物,又是凝固的史书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本书遴选的248处广东古塔(含经幢)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其中含地级市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登记保护和未公布保护的80处。
本书是广东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古墓葬卷按照帝王墓葬,名人及贵族墓葬,普通墓葬及其他墓葬分别介绍了广东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获得的三百余处墓葬材料。墓葬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明清时期,系统介绍了广东省地区墓葬的特色及类型。具有较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