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大地陆续出土了大量的先秦汉魏时期的写在竹片木片或丝绸上的文献,这些文献大都是失传佚亡一两千年的珍贵文献,并且不光其数量巨大,还一直在陆续出土,大有在数量上赶上并超过传世的先秦汉魏文献之势,简直就是为我们开启了一座美不胜收的 地下图书馆 。《书于竹帛:重见天日的地下图书馆》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历代出土简帛的载体、成书、书写平面、各类形式、文字特征、丰富内容等,图文并茂,能为每一个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提供丰富的资料。
徐锦文,一个渴望仰望艺术世界的女子,两手空空闯进艺术圈,光靠飞蛾扑火的激情冲向幻象之光。而她不是创作者,想献身给艺术之光,却无路可去,于是献身给艺术的代理人,绕路而行。 锦文在那个圈子的生态链中位居弱者,内心充斥自觉位阶低一层的愤愤,时间久了,她也学会了用品位的势利来打人耳光。而爱情的憧憬好似淡红色流质,在她身边流淌。她私心幻想的还是被爱情拯救、受豢养的美丽女人。 这样的女人,没有一世荣华,也不会万古流芳。但,弃鬼之身也得活完一遭。 她的骨骼、肌肉、筋脉、血管、毛发,曾经那样饱张精血充满气力,飞向就在眼前的盛大太阳。
本书稿主要阐述了出土简帛法制文书的主要内容及其法制思想,按内容类别分为简帛律令、司法文书、契约文书。书稿由凡例、前言、主体框架(五章,第一章5节,第二章6节,第三章2节,第四章2节,第五章3节)、结语四部分构成。本书作为介绍出土简帛法律文献的普及性读物,为读者了解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内容及法制思想提供了极大便利。出土简帛法律文献,极大地丰富了传世法律的内容。本书按内容类别简述出土简帛法律文献中体现出的重要法律思想,使我们有可能了解中华法系的形成过程及其早期面貌,对于历史文献学、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进程乃至学科建设与发展,无疑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简帛法律文献为其他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简帛法制史料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是研究战国以至魏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可靠资
赏游南京,精髓在于文化。恰如朱自清先生所说,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如今的南京,可看、可赏、可以细细品味的远不止于 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这些 老调子 ,但 自家一番体贴 仍是不可或缺的。贾鸿雁、张天来、杨忆、朱琳编写的《南京文化遗产及文化旅游(汉英对照)》的立意,一是对南京文化遗产的 老调子 新调子 详加梳理,二是为有心品读南京的朋友,提供可以 自家一番体贴 的文化旅游专题线路。全书分两部分,上篇 阅读篇 ,叙述南京的文化遗产和景区;下篇 行走篇 ,提炼了八个文化旅游主题。
《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作为“闽台文化关系篇 ”丛书的导论,概括论述了以闽台为中心的两岸文化传承关系及其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全书采用文化地理学和文化史学交叉的研究方法,在追溯闽台文化关系的历史渊源,简述闽台文化的诸种外在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提出闽台文化既不是内陆文化、也不是海洋文化,而是从内陆走向海洋的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的重要观点。同时,从闽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遭遇,分析闽台社会的文化心态和特殊心理,其中触及诸如祖根意识与本土认同的认识分岐、拼搏开拓与冒险犯难的特殊性格、族群观念与帮派意识的社会心理等问题,还探讨了日本割据台湾以后闽台社会同步发展的中断和闽台文化同质殊相的发展状况。《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所探讨的诸多理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在电影和舞台表演艺术中,音乐,是赋予人物灵魂的神秘语言,它能给戏剧、影片以生命。喜欢音乐的配音表演艺术家曹雷很早就在音乐教育学家谭冰若先生指导下创作过三个音乐广播剧,并先后在电台播出,以后又写有介绍音乐家生平和作品的文字。这些平实的音乐散文让不懂音乐的人们也能欣赏到音乐所要表达的东西,且跟着曹雷“随音而行”吧!
徐四海编*的《江苏文化通论》以江苏文化为研究对象,共分四编。**编总论,以时间为经,内容为纬,阐述江苏历史沿革、地理生态、文化形成、各时期文化发展特征、经济、教育、宗教、语言等概况,以及与周边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第二编至第四编按江苏地理特点,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编。每编均按省辖市独立成章,阐述其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名溯源、国际交往、地理生态、经济资源、交通建设、文化特征、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宗教民俗、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名特地产以及旅游资源等概况。书末附录《江苏省市区县地名漫谈》、《江苏省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
本书为《重庆文化研究》系列图书之一,汇集了13篇文稿以及22幅彩图。书稿分为七大板块,分别为 政策研究 文艺评论 基础科研 巴渝文化 人物风采 文化记忆 艺文空间 。 政策研究 围绕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公共文化建设展开,如《依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施》《以法律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基础科研 记录了学者对重庆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渝东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研究》。 巴渝文化 展示重庆各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如《石柱巴盐古道:血汗凝结的文化遗产》。 人物风采 中《织布机上的人生之歌》一文专题介绍了荣昌夏布的国家级传承人颜坤吉。 文艺评论 文化记忆 艺文空间 等板块则以美术作品、回忆录、小说、评论性文章等文学艺术作品形式呈现重庆文化风貌。
《南通戏剧(通古今汇南北聚名流)》介绍了因为江海文化依存于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蕴含着自身的历史人文内涵,因而她总会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出来。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文化遗产”可分为四类:即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历史文化人物、历史文化事件、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艺术等,又是这四类中常见的例证。譬如,我们说南通历代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可以随口道出骆宾王、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郑板桥等历代名人在南通留下的不朽篇章和轶闻逸事;可以随即数出三国名臣吕岱,宋代大儒胡瑷,明代名医陈实功、文学大家冒襄、戏剧泰斗李渔、曲艺祖师柳敬亭。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等南通先贤的生平业绩;进入近代,大家对张謇、范伯子、白雅雨、韩紫石等一大批南通优秀儿女更
农业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活动的创造和生存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对于传承农耕文化、保护农村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美丽乡村等具重要的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力求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系统阐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与演变、生态与文化特征,分析其历史与现实价值和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可持续保护与管理对策,以进一步提升遗产地人民的文化自觉性与自豪感,提高全社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 本册为《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由孙业红、闵庆文主编。
吴明堂、张崇明、涂文学、别道玉编著的《武汉湖泊故事》从武汉市166个湖泊中选取18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湖泊为代表,并从这些湖泊众多的故事中筛选84个很好的民间传说、人物、历史及革命故事呈献给读者,人们可以
《山中田事》是 吾乡吾土 引导手册 系列中的一册。 田 是世代农民在土地上耕作的产物。在田里,农民伯伯在合适的时候种下希望的种子,用心呵护种子的成长,在秋季收获沉甸甸的果实,在冬季品味劳动的成果,并为来年做准备。在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中,田产出粮食和庄稼,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人以及田里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农民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各种智慧。田也是乡村儿童最熟悉的事物,基于以上内容,本书根据8 9岁乡村儿童认知特点设计,指导家长和教师,带领孩子们展开深入探索和学习山中田事。
本书为《重庆文化研究》系列图书之一,汇集了14篇文稿以及20幅彩图。书稿分为七大板块,分别为 政策研究 文艺评论 基础科研 巴渝文化 人物风采 文化记忆 艺文空间 。 政策研究 围绕文旅发展主题,着重探讨重庆文化建设与创新,如《充分发挥文化旅游推进共同富裕的引领支撑作用》探讨了文旅融合助推重庆经济发展的途径。 文艺评论 收录了对文艺作品的系列评论文章,其主题为重庆本土川剧的发展。 基础科研 记录了学者对重庆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如《论黔江草圭堂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意义》。 巴渝文化 重点展示重庆各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如《重庆历史上的万盛移民》便重点介绍了万盛地区的移民历史以及其对万盛文化的影响。 人物风采 以专题形式介绍了土家族啰儿调的国家级传承人刘永斌及其艺术贡献。 文化记忆 艺文空间 等板块则以美术
《长江文明之旅》丛书分为《长江流域的名山奇峡》《长江流域的楼台亭榭》《长江流域的岁时节庆》《长江流域的饮食生活》《长江流域的名城古镇》等32册,着力把握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底蕴和特质,以求全面、系统地展示长江文明。全套书包括500多万字和上千幅图片,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炉,雅俗共赏,适合全民阅读。走进长江文明馆,阅读“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慢慢打开,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鲜活呈现! 宋辉主编的《长江流域的戏曲艺术》为其中一册,介绍了长江流域的戏曲艺术的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