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研究介绍出土文献中所蕴含术数文化的通俗性读物。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龟卜、筮占、梦占、择日、星占等数术文化,有助于读者了解古人不断认知世界、探索世界的过程。全书分为 钻龟焚骨,占卜求吉 奇偶阴阳,变幻莫测 奇幻梦境,卜以问之 阴阳五行 杂以八方:秦汉时期的《日书》 日月星辰 风雨雾电:简帛中的星占学 五个部分,先后讲述了龟卜的形式和方法,筮占方法和理念,梦占的渊源和历代文献,择日的理念和代表性著作《日书》,简帛文献所见星占资料和形式、方法。
《品读石家庄》是一本读解城市文化的书,全书以读城、品人、说事为叙事主线,讲述了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城市的由来及治所的演变,城市发展脉络、代表符号及其经济血脉,介绍了石家庄居民的构成,剖析了原住民及移民融合形成的文化个性与气质特点,讲述了慷慨悲歌的古中山国、千古之美的正定古城、闻名中外的赵州桥和柏林寺、革命圣地西柏坡等承载着石家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质的故事,并总结反思城市人文精神的优势和不足,探讨完善提升城市文化品格的路径和方法。作者以细读慢品的笔法,透过绵绵不断的历史、鲜活而生动的故事,全视角地讲述石家庄的前世今生,剥丝抽茧地析解她的文化锻造历程和渊源,探索性地为她的文化特质定位。
中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虽已具备文字的雏形,但都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和单字,无完整的体系和规律,真正具有一定的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中华民族逐步发展的历史进程。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甲骨文的通俗读物,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讲述了甲骨文的发现与出土、甲骨的整治与贞问、甲骨的分期与分类、甲骨文的研究历史、甲骨文占卜的内容等;下编为代表文字介绍,呈现了代表性的甲骨文,与现代汉字作对照,并向读者简要分析该甲骨文字的造字逻辑。
本选题分为五个章节:青铜器起源之谜、青铜器品类之盛、青铜器铭文之丰、青铜器纹饰之美、结语。作者全面讲述了青铜器的起源、种类、铭文、纹饰,以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能让读者感受到早期中国繁荣千年的青铜文化。另外,书稿的一大特色为图文并茂,为了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欣赏到青铜器的风貌,作者采用大量图片进项展示,增加了图书的可读性与趣味性。青铜铸造技术代表了当时国家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青铜器形制和花纹代表了当时国家最高的艺术品位、青铜礼器功用代表了当时国家以祭祖礼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因此对青铜器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加之书稿采用通俗的语言,更便于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哥巴文和东巴文都是纳西族先民创造的。东巴文字符像一幅图画,易于识读,而哥巴文字符比较抽象,不易识读。从时代上来讲,哥巴文的产生时代要晚于东巴文。从文字发展的角度来说,哥巴文比东巴文更为先进,但是哥巴文异体众多,使用比较混乱,现在很多纳西族祭司对此也一筹莫展。本书主要从哥巴文的创制的历史,哥巴文的字符来源和文字系统,哥巴文与纳西族其他文字的关系以及哥巴文的文献几个方面对哥巴文进行全面的介绍。本书竭力做到图文并茂,引导读者探寻哥巴文的奥秘。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把文化还给人民,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本书主要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五大原则的意义与关系,并由此建立乡村文化振兴的图景;主要章节为第二至六部分,分别从群众性、内生性、历史性、时代性、业余性五方面展开,各由数篇文章构成(其中一篇学术性稍强,其余三四篇实践性较强)。计划案例包括:鄠邑区美陂村群众文化活动、关中民俗 耍歪官 、浙江文化礼堂、广场舞、乡村春晚、高陵区口述史、陕北黑龙潭庙会、村史馆村歌活动、返乡青年文化活动等。第七部分为结语,记录一些编写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012年秋,《记忆·大连老街》面市,作者用饱蘸赤子之心的细腻笔触,再现了大连三十六条街区的前世今生,受到了热切的关注,一时之间,滨城掀起了“带着‘老街’读大连”的热潮。 读者的热情,不但使作者、编者感受到了大连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催生了自身的神圣责任感。三十六条街区并不是全部,还有更多故人故事遗落在老街深巷中,正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褪色、被人遗忘。作者从自己历经八年走访、搜集的史料中,再度整理、撰写了五十多条老街百年来鲜为人知的故事,于是有了这部《记忆·大连老街(续)》。 两部合为一体,一幅充满着人文情怀、散发着记忆芳香的立体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你讲述属于一座城的厚重与奔放,苦难与坚强,平实与瑰丽……
有学者称,不了解自贡井盐的历史,就不可能真正读懂中国经济的演绎发展史。正是这一历史积淀的原因,自贡井盐开采的投资、经营和产盐工业发展速度猛增,清末民初成为非常重要的井盐生产、外销历史时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自贡井盐外运从太平天国 川盐济楚 到抗日战争时期的 增产加运 ,让自贡井盐在中国盐业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创了自贡井盐的辉煌。 在自贡盐业生产场地,盐运陆路、水路沿途留下了大量的碑刻,记录了这一时期自贡盐业繁荣的历史。研究这些碑刻产生的原因、分布情况、碑刻文字、艺术技艺等内容,为进一步厘清自贡地区盐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提供了一手原始依据。
从黄花岗烈士林觉民 为天下人谋永福 的泣血长歌,到 福建事变 期间农工民主党人奔走联共的赤诚足迹;从林徽因设计国徽的匠心独运,到冰心笔下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的温情传递,三坊七巷不仅是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多党合作、民族团结、文化创新的生动缩影。《承古开新 三坊七巷的同心时空》以三坊七巷的建筑为锚点,以真实性、可读性等为原则,挖掘、搜集、整理福建各领域的感人故事,从商业、两岸、海外等七个方面介绍了三坊七巷相关人物和事迹,既有典籍里的典故和名言,也有遗存里的印迹和掌故,既有历代的名儒硕学,也有现代的交流空间,全面展示了三坊七巷的同心故事,体现了历史文脉里的同心意蕴。《承古开新 三坊七巷的同心时空》图文并茂,叙事语言晓畅,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和史料性。
福建是我国著名侨乡, 侨厝 指的是闽籍侨胞在故乡的居所,或者他们在家乡出资兴建的建筑(群)。《侨厝流芳 福建侨乡揽胜》一书,重点介绍43座侨厝,涵盖了民居、商业建筑与公益建筑等3种类型的优秀样例,书中通过 建筑小档案 人物与历史 建筑特写 建筑保护 活化新生 等不同视角,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现福建侨厝的建筑艺术价值与历史人文风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是节节胜利,正大踏步向日本本土推进。随着胜利的临近,一系列问题也摆在了美国政府的面前:在不攻打日本本土的情况下,日本会投降吗?一旦美军登上日本本土,日本人会不会拼死抵抗而给美军带来巨大伤亡?占领日本后,如何改造日本社会,要不要保留天皇……所以,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就成了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同年6月,本书作者奉命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本加以研究,以期找到答案。《菊与刀》就是这份答卷,它其实就是作者在对日本文化进行分析后向美国政府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事实证明,书中的观点对日后美国对日关系及政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尽管这本书只有十几万字,但无论是从它对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来看,还是从它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来看,《
《海南海神信仰文化研究》内容简介:海南是中国管辖海域面积*广的海岛省,海南文化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海洋文化色彩,有着悠久的海神崇拜的习俗。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化的认识误区,视之为落后的、迷信的、世俗的文化,以致大量的涉海民间信仰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系统整理和研究分析。本书以海南海神信仰文化为研究对象,对海南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演变进行史学整理与分析,并对海神信仰现状分布作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海南涉海神灵结构体系、海南海神信仰与海南海洋渔业、海洋贸易、海洋移民的关系、海南海神信仰的特点作一一分析和整理,*后对海南海神信仰的构建和维系社会的积极功能进行分析和揭示。本书纲要:1、序章2、海南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演变3、海南海神信仰的现状分布4、海南海洋神灵结构体系研究5、海南
《洞庭山碧螺春》围绕洞庭山碧螺春的生产制作和文化传承,溯源洞庭山碧螺春的历史,系统介绍洞庭山碧螺春的种质资源、栽培技术、生态环境及原产地保护,详细记述洞庭山碧螺春的制作技艺、非遗传承、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及产业化发展,深入挖掘碧螺春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价值意义。 《洞庭山碧螺春》全书共七章,由严介龙任主编、袁雪洪任副主编。主编严介龙系中国制茶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碧螺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从事碧螺春茶的生产制作长达40多年,倾力于洞庭山碧螺春传统炒制技艺的挖掘修复与整合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参与起草《苏式传统文化洞庭(山)碧螺春茶制作技艺传承指南》等。
本专著内容主要为五大部分,部分着重介绍汴京八景中各个景观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原因。通过对景观形成历史脉络的梳理,得出景观形成特征及演变趋势。 第二至第四部分,重点梳理了汴京八景自明朝初年正式出现、明朝中期的发展演变,直到清代定型的演变过程,并阐述汴京八景在明代、清代至现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互动的关系,分析汴京八景演变的社会机制及作用。第五部分,在前几部分对景观分析的基础上,对明、清汴京八景在开封城市发展中的特征、演变趋势及影响等问题加以总结。汴京八景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是开封城市的知名文化符号。梳理明清汴京八景演变的过程不仅深化了开封城市史、旅游文化史的研究,更为现代开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巴文化综览(中英文双语版)》为介绍巴文化的中英双语著作。巴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特色的区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十五章。上篇为巴人、巴国与巴文化概况,分别介绍巴人、巴国、巴文化的基本情况。中篇为巴文化概述,分别介绍巴人渔猎文化、巴人的农业、巴人的手工业、巴人的商业、巴人建筑文化、巴人青铜文化、巴人语言文字与舞蹈艺术等内容。下篇为巴文化研究,分别介绍巴人精神和巴文化核心价值、巴文化研究进展与展望、巴文化研究机构。 《巴文化综览(中英文双语版)》深入挖掘巴人精神内涵和巴文化价值,旨在讲好巴文化和巴人故事,更好地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而更好地读懂中国历史、读懂中国文化。
龙游商帮是指以浙江衢州府龙游县为中心的衢商集团,它萌发于南宋,兴盛于明代中叶,以经营珠宝业、贩书业、纸张业著名。明万历年间( 1573 1602),它于徽商、晋商以及江右帮商人在商场中角逐,称雄一时,故有 遍地龙游 之谚。它以一府一县之地为基础,聚集了大量资金,而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至清代逐渐为宁绍商帮所替代。本书是对龙游商帮的系统研究,内容涵盖龙游商帮历史、商道、评价、遗踪、名人等。
陇关道,陕西关中西越陇山以达甘肃陇东的千年古道,因汉置陇关于陇山而得名。由汉而唐,无数出塞的商旅、戍边的士卒,以至取经的和尚、联姻的公主,皆走此道西去,西去他们未卜的前途。 十余年间,作者亦步亦趋他们的足迹,数次行走陇关道,往返边塞与田原。陇山依旧,陇山左右的百姓依旧劳作生息,久远的汉唐却成追忆,甚至孑遗的明清也渐消失。作者愿其得存于世,于是游历山川之余,寻访碑碣简籍,钩沉前尘旧事,西安的金胜寺、扶风的城隍庙、陇县的开元塔、天水的周公祠、陇西的威远楼、临洮的哥舒碑,以及那里或有或无的故人。 他们同付作者笔墨,他们共存作者此书,“以志岁月云”。
“有滋有味”,向你呈现丘北的特产和美食,火红的辣椒、飘香的美酒、浓墨重彩的麻辣鸡……让你回味无穷。 翻阅《文化文山》系列丛书,你会看到:中国土司历史上建筑规模*,权力为集中,管辖范围广,世袭时间长的侬氏土司衙署;你会看到清代文学家方友石、云贵总督岑毓英、中国现代著名革命诗人柯仲平等仁人志士闪光的足迹;你会看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坝美,“风光胜桂林”的风景名胜区——八宝,被誉为“天下奇村”的峰岩洞,被称为“万山鼻祖,江河之源”的九龙山,还有被称为“历史文化生态村,,的人间仙境——普千,还有孔庙、地母庙、三皇宫、昊天阁等。 走进广南,你会体味到“那”文化、“窀”文化、“地母”文化、壮乡礼乐的深厚意蕴,以及赶花街、接皇姑、手巾舞、铜鼓舞、弄娅歪、唱沙戏、踩花山、跳芦笙、纵弦
《在上海的美国人(第2卷)》*卷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得到了多方肯定。延续*卷人物的强大阵容,《在上海的美国人(第2卷)》中的10位美国人,同样是奋斗在上海各界的精英人才和行业翘楚。他们之中不少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来到中国。亲历了中国和上海沧海桑田般的巨变。他们懂得抓住机遇,通过辛勤耕耘,取得了骄人成绩,也得以与走向国际舞台的上海共同进步和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