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两岸》这个名字,既指兰州,亦可指整个甘肃。 金城 兰州,通常因 甘肃省省会 的名头被大家熟知,在此名头之外,五泉山、白塔山,牛肉面,读者杂志社,这些可能就是大多数人的 兰州印象 了。很多人对兰州(甘肃)都抱持着粗犷、豪迈、黄土朝天的朴素印象,而在作者和很多当地人看来,家乡的风情中,既夹杂着朴实与豪放的风沙,又饱含情怀与诗意的人、事、物。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人、事、物,才能真正看懂兰州,玩透甘肃。 通过此书,希望让读者可以看到 兰州记忆,不仅仅是一碗牛肉面;兰州印象,不仅仅是一本《读者文摘》;而兰州名片,更不止于中山桥和 黄河母亲 。
著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写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恋地情结(文化地理学译丛)》这本书,以人与环境的情感纽带为主题,经由认识人类自身――人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而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再经由认识环境作为生物的人、社会的人以及个体的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空间(物质)载体,而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生成,是人类不断建构理想人地关系的过程。《恋地情结》开创性地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问题融为一体,并以广博的东西方文化案例成功地诠释了书的主题,从而为人本主义地理学建立起基本的理论框架、概念和方法论。 《恋地情结(文化地理学译丛)》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地理学自身,也对同时期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巨大影响,成为西方整个文化领域 空间转向 的重要推手。而他这部深具吸引力的著作在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出发,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理解时间、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并立足于现代性来回应当代政治。
本书分为 大盘小膳 面面俱到 有米之炊 鱼羊为鲜 秀色可餐 流光溢彩 六章,以讲述新疆各族人民 有滋有味 的生活故事的形式,全面且细致地介绍了新疆的特色美食,生动展现了新疆的民俗、美食文化,客观反映出新疆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新疆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与民族团结,有助于国内外读者真实地了解新疆。
徐锦文,一个渴望仰望艺术世界的女子,两手空空闯进艺术圈,光靠飞蛾扑火的激情冲向幻象之光。而她不是创作者,想献身给艺术之光,却无路可去,于是献身给艺术的代理人,绕路而行。 锦文在那个圈子的生态链中位居弱者,内心充斥自觉位阶低一层的愤愤,时间久了,她也学会了用品位的势利来打人耳光。而爱情的憧憬好似淡红色流质,在她身边流淌。她私心幻想的还是被爱情拯救、受豢养的美丽女人。 这样的女人,没有一世荣华,也不会万古流芳。但,弃鬼之身也得活完一遭。 她的骨骼、肌肉、筋脉、血管、毛发,曾经那样饱张精血充满气力,飞向就在眼前的盛大太阳。
《香港故事》由新华社 香港故事 栏目中精选的50篇作品构成,分为风物地理、历史天空、人物志、众生相、生活百态五个板块。如果你想深入了解香港,如果你想避开 水泥森林 找个特别的角度进入,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读懂香港的50个独特注脚,让你看到一个 不一样的香港 。
如何谈论 故乡 ,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心境。在一个虚拟世界越来越发达的时代,谈论 在地 且有 实感 的故乡,已然不纯粹是怀旧,更包含着一种文化理想与生活趣味。 本书是著名学者陈平原教授对于故乡潮州的一次文化探寻,也是 却顾所来径 的深情回望。书中以 潮州 为题,论文、随笔、演讲、序跋,体裁丰富,指归却一:故乡。无论是体味故乡的地域特质、生活方式、文化品格,还是谈论故乡的地方文学、乡土教材、文化名人,都是一种别样的 返乡 。至于那些对童年与青春的记录、对亲人的念怀,更是与读者分享的自家心情。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今日的我们,该如何怀乡,或如书中所言: 不妨就从自家脚下,一直说到那遥远的四面八方。
本书是 世界遗产在中国 丛书之一种。本丛书旨在将中国的世界遗产进行分类研究,对其突出普遍价值进行分类研究,使广大读者了解中国世界遗产在全球视野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一套科研与普及相结合的世界遗产丛书。本册《历史城市》详细介绍了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城市名录的平遥、丽江、澳门、鼓浪屿,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针对其历史发展与变迁、城市空间、建筑群体、居住环境、人文特征、保护实践等进行了生动阐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城市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作者均为在这一领域耕耘多年的专家,不仅熟悉材料,且深入参与过这些项目的具体实践,对这一专题有独到的研究。书稿总体架构清晰,层次递进有序,内容安排较合理。作者在恪守专业准确的前提下,能面向非专业的读者,行文明白流畅,图文并茂,具有相当的可
虬江十八弯,弯弯到江湾。 江湾以虬江屈曲入境而得名,成陆距今1200余年,市镇始建于宋。所谓 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 的铜江湾,就是指以江湾镇为核心的江湾地区。曾经的江湾,覆盖了今天的虹口、杨浦、宝山、原闸北地区,包括虹口区江湾镇街道全域,宝山区高境庙地区,杨浦区江湾五角场、新江湾城地区,以及新静安区的部分区域。 江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以来,江湾交通便利、学校林立,大量文化名人在此聚居。然而,20世纪30年代,江湾地区的大量优秀建筑被战火摧毁。 本书聚焦江湾镇并辐射周边地区,从档案文献、调查报告、报纸期刊等历史资料中发掘,以12个专题、130余幅各类图照,将历史上的江湾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汇聚葛剑雄、李天纲、张乐天等16位致力于上海文化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方面,多维度展现上海的人文魅力,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著作。全书分为 史话上海 潮起上海 烟火上海 三个部分,既从地理、考古、方言等方面解读上海的历史变迁与江南底蕴;又聚焦近代,带领读者回到20世纪,感受上海经历的思想洗礼和社会变革,讲述了红色文化在上海的孕育与传播;此外从饮食、服饰、书信等多个侧面,与读者共读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书中还配有140幅表现上海风貌的精美插图,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上海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色。
武汉是华中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盘龙城。风光旖旎,两江穿城,孕育了这座城市独具一格人文风骨。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踏开江关,思潮涌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首当其冲受到广泛影响,自1856年汉口开埠,武汉历经变革,逐步从传统商业市镇发展为交汇两江三镇的九省通衢,成了交融中西,引领革命的先锋。百年武汉的发展,记录了近代中国的求变与自强。 武汉完整经历了中国人的百年斗争 兴洋务、举首义、求共和,图存救亡。风云变幻,在武汉城中塑造了诸多见证变迁的历史空间和具有特色的建筑遗产,其中许多矗立至今,几乎凝结了一部立体的中国近现代转型史。在这本书中,作者从 共享遗产 的角度着手,以历史演进与思潮发展为经,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为纬,对武汉百年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进行梳理,描绘
丛书以鼓浪屿史话、鼓浪屿风光、鼓浪屿建筑、鼓浪屿音乐、鼓浪屿宗教、鼓浪屿原住民、鼓浪屿公共租界、鼓浪屿侨客、鼓浪屿教育、鼓浪屿学者等十个专题为主要内容,较客观准确地介绍了鼓浪屿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充分展现了鼓浪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是一套系统研究鼓浪屿历史文化的史料读本和百科全书。
廖平的今古学著作中,《今古学考》《古学考》十分有名,两书以考辨为主,详明两汉师法,成书较早,故合编为一书,收入《廖平集》。前书以礼制别今古,解决了困扰学界的千年难题。后书是前书的接续和修正,推动了晚清的辨伪疑古思潮。 廖平的今古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康有为创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理论基础的形成。
朱柏庐,与顾炎武、归有光齐名,并称为江苏 昆山三贤 ,是明末清初教育家、理学家,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春秋五传酌解》《困衡录》《愧讷集》《毋欺录》等,其《治家格言》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全集多选善本为底本,国内首次系统地加以整理、校勘,全面掌握朱柏庐著述存藏版本,精心选择底本和参校本予以汇编整理,《删补蔡虚斋先生易经蒙引》系据珍稀手稿残卷整理,《大学讲义》、《中庸讲义》、《愧讷集》底本为初刊本且都是首次校点。全集穷尽式辑录朱柏庐集外诗文、交游者相关文字以及后人传记作为附录。全集堪称朱柏庐著述的集大成之作,极大便利学术研究的开展,填补学术界在朱柏庐研究领域的空白,拾遗补缺,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价值,对于保存古典文化、传承学术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赏游南京,精髓在于文化。恰如朱自清先生所说,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如今的南京,可看、可赏、可以细细品味的远不止于 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这些 老调子 ,但 自家一番体贴 仍是不可或缺的。贾鸿雁、张天来、杨忆、朱琳编写的《南京文化遗产及文化旅游(汉英对照)》的立意,一是对南京文化遗产的 老调子 新调子 详加梳理,二是为有心品读南京的朋友,提供可以 自家一番体贴 的文化旅游专题线路。全书分两部分,上篇 阅读篇 ,叙述南京的文化遗产和景区;下篇 行走篇 ,提炼了八个文化旅游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是节节胜利,正大踏步向日本本土推进。随着胜利的临近,一系列问题也摆在了美国政府的面前:在不攻打日本本土的情况下,日本会投降吗?一旦美军登上日本本土,日本人会不会拼死抵抗而给美军带来巨大伤亡?占领日本后,如何改造日本社会,要不要保留天皇……所以,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就成了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同年6月,本书作者奉命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本加以研究,以期找到答案。《菊与刀》就是这份答卷,它其实就是作者在对日本文化进行分析后向美国政府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事实证明,书中的观点对日后美国对日关系及政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尽管这本书只有十几万字,但无论是从它对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来看,还是从它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来看,《
民间信仰不仅在汉族社会中广泛传播,而且在少数民族中也比较盛行,并集中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层叠性、辐射性和融汇性等特征。青海民间信仰是青海各民族和睦相处,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润滑剂。共通的自然古朴生态伦理观、道德价值观以及基于万物有灵的 神圣 观念,是青海多民族文化认同与共享的核心基础。 鄂崇荣编*的《青海民间信仰--以多民族文化为视角》运用宗教人类学、历史人类学、解释民俗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青海多民族民间信仰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在研究视角、理论运用、文献资料释读、田野调查等多方面兼具新颖性、原创性和深入性。
全书的第一部分从科学技术的视角切入,分别从盐的概念、盐与生命、盐与健康,盐与工业,盐与社会五个方面对盐进行详细论述。向读者阐明了盐的概念,展现了盐在自然界当中的存在方式,介绍了盐在工业生产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应用场景,揭示了盐之于人类社会乃至世间万物生灵的重要意义。盐不仅见证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见证了人类历史的进程。那么在接下来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将踏入历史长河之中,对中国盐政史、盐官史、盐技史、盐产史做了梳理,进一步向读者展示中国历史上有关盐的制度的演化与变迁,并沿着历史的脉络去慢慢品味历史当中的盐事,让历史照进现实。第三部分则以盐的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等盐业经济的四个基本环节为出发点,阐述盐业专卖制度的主要变迁、特点,概述了历史上主要的盐场,阐述了不同盐场的运输线
《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作为“闽台文化关系篇 ”丛书的导论,概括论述了以闽台为中心的两岸文化传承关系及其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全书采用文化地理学和文化史学交叉的研究方法,在追溯闽台文化关系的历史渊源,简述闽台文化的诸种外在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提出闽台文化既不是内陆文化、也不是海洋文化,而是从内陆走向海洋的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的重要观点。同时,从闽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遭遇,分析闽台社会的文化心态和特殊心理,其中触及诸如祖根意识与本土认同的认识分岐、拼搏开拓与冒险犯难的特殊性格、族群观念与帮派意识的社会心理等问题,还探讨了日本割据台湾以后闽台社会同步发展的中断和闽台文化同质殊相的发展状况。《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所探讨的诸多理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