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也会偶尔在休息时品尝香茗;俄罗斯大篷车队长途跋涉两千公里,只是为了能让民众喝上一口中国的绿茶;英国快剪船在大西洋上张帆竞速,而*艘将茶叶运回伦敦港的船只会受到奖赏;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因为英国人将武夷山的茶叶运到了波士顿 从中国到日本、从印度到斯里兰卡、从土耳其到英格兰,人们用*昂贵的器皿来泡茶,用*繁琐的仪式来喝茶,用*美好的词汇来赞美茶,这样一种平凡的饮料,为什么人类会为它如痴如狂?著名汉学家梅维恒和郝也麟合力考察了全球每一个茶叶出没的角落,将散落在历史中的一个个关于茶叶故事串联起来,从社会、宗教、文化、历史、经济和文学等各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这部关于茶叶的大历史。
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人类学家唐 库里克,只身走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位于一片沼泽地中央,人口仅两百的小村庄嘉普恩,记录一门濒临消亡的当地语言 泰雅博语。到达后他就深深领悟到,如果不理解说这种话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这门语言:你必须要了解他们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争吵、八卦和开玩笑。在这段跨越三十年的时光中,他反反复复拜访当地,每次都停留数周到半年多的时间不等,亲眼见证了语言环境日渐稀薄,记录下他所能学习到的一切。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已经义无反顾地融入了嘉普恩村民的生活与世界,与他们的悲欢和命运产生了交融。 本书英文版出版当年,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当季书目和《美国国家地理》当季旅行类图书,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读者好评。
文化研究标志着20 世纪一场重大的学术革命。 但它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应用的呢? 文化研究是一门自称不是学科的学科,是理解种族、民族、社会和性别身份的一种激进的批评方法。《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次穿越这个复杂学科的旅程,描绘了它在英国的起源及后来向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南亚的迁移,研究了它的主要倡导者的想法,并介绍了它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特色。全书涵盖了从葛兰西到雷蒙 威廉斯,从后殖民话语到离散政治,从女权主义到同性恋理论,从技术文化和媒介到全球化的内容,是对这一迷人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富有洞见的导引,是所有关注旧文化、新文化和新兴文化快速发展脉搏的人的书目。
《中国历代文论选(1卷本)(繁体版)》是在《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的基础士选编的,由郭绍虞主编,王文生任副主编,钱仲联参加校订全书并担任部分编写工作,顾易生参加阅读全稿,张海珊、李庆甲担任先秦及近代部分的编写工作,王文生、田念萱、黄屏担任两汉、魏晋南北朝及明、清部分的编写工作,顾易生、蒋凡担任唐、宋、金、元部分的编写工作。
神女 何谓?她从何而来,又如何出现在自古以来的诗文与传奇故事之中? 这是一本为了讲清 她 的故事而撰写的作品。美国著名汉学家薛爱华以唐代的诗文、民间传说和传奇故事为主要史料,探索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各种仙女/神女的形象,从女娲、巫山神女、洛神,到湘妃、汉女,再到书中重点陈述的龙女和雨女,这些独特的女性形象多半与水相关,以一种柔和而荡漾的意蕴寄托了古代先民对江河的崇拜。薛爱华梳理了神女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语境的文本中,如同通过降格、隐喻、转换等方式,产生一系列变化 溺水的女子怎样变成神女,神女又如何变回溺死的女子。在文学风尚不断变化的潮流中,记录神女崇拜和中国文学传统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探讨一个神话主题形形色色的体现方式。 这本书论述的主题是各种各样的变相。它与中古早期的诗人以
作为 传播文明三利器 之一,演说在晚清的兴起,令人瞩目。整个20世纪中国,但凡有效的思想启蒙或广泛的社会动员,都离不开 演说 这一利器。正因此,对于现代 演说 的研究,不仅涉及其具体内容,更牵涉演讲的立意、文体、姿态、听众反应及传播效果等诸多视角。而所有流传久远的 伟大的演说 ,不仅系于演说者的个人才华与诉求,更与整个时代的风尚与精神相契合。 正如作者陈平原教授所言: 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乃一时代社会是否活跃、政治是否开明、学术是否繁荣的重要表征。 本书亦希望借助那些隐匿于寂静深处的 演说 ,寻找触摸历史的入口。
《知识分子论》为萨义德总结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文学、文化、政治批评的经验,对 知识分子 这一重要议题所做的系列反思。他尖锐地指出,在当今媒体发达、政治与学术利益交融的时代,所谓知识分子已经是一种特殊专业,集编辑、记者、政客及学术中间人于一身。他(她)们身不由己,往往成为各种权力结构中的一员,反而在去国离乡的移民群落中,在甘居异端的 业余者 、 圈外人 中,我们方能得见知识分子不屈不移卓然特立的风骨典型。
辜鸿铭一生著作多用英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是一战前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 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有影响、代表性的著作。该书原名《春秋大义》, 又名《原华》,主旨在于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 文明救西论。书中强调中华民族具有深沉、博大、淳朴和灵敏四大特征,指出儒家不是宗教, 却在中国扮演了宗教的角色,并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多方比较。本书出版后,立刻在西方 尤其是德国产生轰动效应,很快就有了德文、法文等译本,后来还被译成日文。 这部中译本,由黄兴涛教授和宋小庆先生合作翻译,1996 年初版,是《中国人的精神》 的完整译本。后来多次再版。这次新版,又有少量修订。附录部分,则收录了胡适、 罗家伦、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芥川龙之介、清水安三等人谈论辜鸿铭的文章,但
钱穆先生的《国学概论》写于1926 1928年,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该书是一部了解中国两千年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入门书。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对不同时代的儒学、子学、经学、佛学、理学、考据学等方面进行介绍论述,阐释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及其演变,旨在使读者认识千百年来 中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 ,掌握中国国学思想之精义。在钱穆先生笔下,中国传统国学被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力。 本书是商务印书馆新近推出的钱穆经典著述简体字版之一种。
让人发笑曾是男人的特权。长期以来,女人的笑意味着癫狂与失控,笑与女性气质被以礼仪、美丽和谨慎的名义对立。萨宾娜 梅尔基奥尔-博奈致力于破译这一禁忌的历史原因,并展示了女人如何逐渐获得让人发笑的权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全书从古代礼仪规则开始,到今天女性的独角戏演出结束,女人们允许自己显得有趣、漂亮、愚蠢或凶恶,正冒着风险将长期以来被禁止的事情变得普遍。
本书是大变革时代中的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实录,以日记体记述十余年中作者的思想变化历程。其中涉及历史与文化、政治与哲学、文学与艺术、思潮与社会、旅行与人生感悟等诸多方面,作者力求运用自己的学理资源,来思考与解释现实中产生的种种疑惑与问题。 理解一个时代,不能单凭档案馆里的枯燥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人字里行间活生生的思想记录,后人通过这些资料,能了解我们在那个大转变时代在思考什么,了解我们的问题意识、喜怒哀乐与心境,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失望、苦恼、快乐、希望与思考。 通过这样一位饱含激情与智慧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日记,读者可思索历史,可感悟生活,亦可遥想未来。
中国民间社会,有一种布衣精神。它指的是那些特立独行于帝阙与儒林之外者,无名有品,无位有尊。张曼菱的父亲张进德,就是这样一位云南昆明的士人。张曼菱以深痛莫解、情透纸背的文字,追溯父亲的中国式生命行迹,竟是纵深直入奄奄就尽的布衣本真精神的流变与绝地,直入精神集体倾覆时布衣人格的担当和砥砺。主人公不畏于势,不惑于神,不弃高贵的尊严于寸阴,孤守怀疑、叛逆、自由而旷达的布衣精神,极尽苍凉的人生,读来使人慨叹、唏嘘。在今天这么复杂多变的大时代里,一个普通人如何守护自己的内心,如何形塑自我的精神向度,进而如何教育子女,《中国布衣》或许能给人们一些启示。
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知识呈碎片化,涉及多种类型的行动者以及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两种主要话语实践。为了更好地分析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研究领域,本书将场域作为分析单元,尝试以一种融合的方式探讨该领域,亦不忽视其内部的异质性。在正式讨论开始前,本书介绍了学科、跨学科、多学科和超学科的概念,讨论了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研究的学术起源。之后,作者借助学科间性的概念,以管理学作为学科桥梁,将涉及多学科的艺术管理研究进行了整合,也从组织视角对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领域进行了分析,强调组织分析层面的重要性。作者还探析了更为传统的文化政策概念,审视了文化政策的一些概念化过程,指出了文化政策研究的多学科特征,介绍了研究文化政策的不同路径。后,作者从认识论层面探讨了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的场域,介绍了知识生产
叙事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学功能和文学表现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本书尝试探寻古典诗歌叙事阐释的有效方式,从古典诗学传统及创作实际出发,拈出 事象 事境 两个关键概念,作为探究立足点。以此为基础,选取叙事鲜明的诗歌类型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考察叙事形态,梳理叙事脉络,分析叙事细节,深入诗歌叙事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
本书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重大理论问题,采用跨学科方法,将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传播学等不同学科方法加以整合,并以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主要层面为依据,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概念,建构了一个研究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理论构架。既有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又有本土化的问题意识。
丛书简介: 葛兆光讲义系列 为葛兆光先生从教以来给学生们开授多门课程的讲义结集,均历其十多年之反复修订,其中既有关于古代中国文化的地图、古代中国的经典,征引广博,不同于掇拾浮华;亦有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思考,研思深厚,尤其有裨益于后学。此系列可为读者之锁钥,使其在习得传统文化知识时,亦可一窥学术研究之门径。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中国经典十种》的修订本。本书凡十讲,涉及《周易》、《论语》、《老子》、三《礼》、《淮南子》、《史记》、《说文解字》、《黄庭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坛经》十种中国经典作品,揭示中国思想、文化与历史的特征。新版增加了 文献选读 一目,又于 参考书目 中增加了新近出版的参阅作品。本书定位为面对大学生的通俗浅近讲义,探讨何以正确阅读传统中国经典、
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影响广泛深刻,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特例。本书立足从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研究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动,以此给我们一个全新的 世界的中国 之新视角。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内容虽然都指向中国文化深植日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事实,但角度多元,层次分明,侧重不一,内容不尽相同,兼具理论性与故事性。从本书由古推今的讲述与剖析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历史事实及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认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具体化解读和吸收,这对了解和研究中日文化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中国传统中, 懂得等 比 让人等 高明,而真正的掌控,便是每人对自己个人时间的掌控。 对于中国人而言,时间既不是一支射向靶子的飞箭,也不是一个度量流沙的沙漏,而是流水。水有时会吞噬我们,但却又承载着我们、怀抱着我们;它似弱实强,任何物事都无法阻止它奔流入海。 行走在时间里的中国人,既紧张急迫又耐心灵活,他们在在快慢之间切换,在感情与理智之间切换,随时间之流流淌。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法国人佳玥,通过自己切身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与艺术、文学的连结,指出:中国人对待时间的智慧,或许是医治西方人 时间病 的一剂良方。
婚礼那天,忽然下起了雨, 用一块石头雕出一只鸟笼,里面的石鸟迎风鸣啭, 就在那门神脚下,埋藏着石匠的魔咒。 为什么贞节牌坊上所有的图画都与贞妇无关? 为什么不同的地方流传着相似的故事? 为什么诗中的排放难以用画笔来描绘? 这些故事和问题重重叠叠,构成一种历史,一种不仅呈现在文字上的历史。
本书是作者继《大成传习录》之后又一部指导弟子正确练拳习禅的讲习著作。 立禅 是王选杰先生对大成拳修炼法门 站桩 的称呼,是其对 站桩 的内涵 以身正心、以心印物、以物用心的深刻参悟,也是对中国传统拳理真谛认识的一大飞跃。作者挖掘先师遗训,广采名家之言,在自身多年研习修为的实践基础上,围绕大成拳的中心理念如 劲、力、势、气、神、中 等,深刻揭示了大成拳修练途径和方法要领的文化意蕴,廓清了遗存多年的认知误区,给大成后学明确了方向和原则,裨助直达增强生命之气,不必作意于劲与力而能随势而发的自然之境。著名学者、密宗上师谈锡永教授随读随批,颇多高屋建瓴之论和画龙点睛之笔,从而使得本书不仅成为拳学经典,更可作为完善生命、成己成物的人生读本。
呼应时代趋势,国际传播学渐成显学。然而,无论学界或业界,无论从事国际传播的研究或实务,都需要一张宏阔的认知地图来确立边界,指引方向。 对此需求,没有比阅读屠苏教授的力作《国际传播:沿袭与流变》更合适的选择了。过去20年,该著作已经风靡全球。每隔10年,屠苏教授都会针对国际传播领域现象,整合全球资讯,做一次大幅修订。 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是本书第三版,重点讨论了国际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全球媒介的反向流动、数字时代的媒介与传播等,增加了新的案例来反映国际传播的新兴趋势。深广的视野、严谨的逻辑、丰富的案例,确保了本书的性:只要与国际传播有关,本书都是绕不开的里程碑。
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华文化之源被认为是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传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图、洛书*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诸子百家也多有记述,因此说其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周易》虽然抓住了河图洛书的 神韵 ,立为中华古代文化的群经之首,但河图洛书的核心,这个千古之迷至今未得到实质性的破译。别具匠心地从 黄金分割数 自然数 和 圆周率 三个神秘的科学数字开始,钻研 河图洛书 并试图破解其中玄机,对河图洛书的研究颇有创新。作者的观点也引发了一场 科学突破 ,其深刻思想意外促成 芳草极限 数学定理的问世。当下,自然科学的第三次浪潮正向《周易》靠拢,向河洛靠拢。西方的科学家中的有识之士均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出路
日本著名社会问题专家山田昌弘的著作。 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 ,鲁迅对自己少时境遇的描述,用来说明本书中研究的日本这种社会现象,再贴切不过了。 在发达国家中,日本总体上是社会差距(格差)较小的社会,曾号称 一亿总中流 ,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也相对较少,但原本过上了 中流 生活又逐渐失去足够支撑而走下坡路、终 坠入困顿 的也并不少。 本书作者从年龄层、家庭构成、婚姻状况、职业状况等角度入手,分析了那些从 中流 逐渐 坠入困顿 的人生活状态发生转折的成因,描述了他们的现状,估测了他们的未来,并提出了对策。 读这部著作,不仅可以目睹 繁华 精致 的 日本相 之下感性的社会面容,还可以在 数目字 的层级上对它有更深一步的冷峻了解。
含蓄、幽默的日本民间传说,极具想象力和神秘色彩,同时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味。本书作者将日本的民间故事与世界各国神话传说进行比较,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日本特有的文化、日本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以及人类潜意识的深层心理及其意义。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曾获日本第九届大佛次郎奖。 作者在解读 浦岛太郎 鹤妻 烧炭富翁 等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以全书各章女性故事的演变,串连出女性自我意识演变的纵向联结:在第一章女子从 黄莺之家 满怀怨恨而离去,却在第二章 不吃饭的女人 卷土重来,接着通过在 异类女性 与 有耐力的女性 故事中展现其鲜活的形象以及牺牲忍耐的精神。经过不断的演绎,最终在第九章 有自我意识的女性 中,以全新的视野发掘出完整的女性意识。日本社会的表层结构看起来是以父权取向的威权社会,然而就其深层结构
神秘的曼陀罗花会根据采收人的不同状态而有不同的药效?中亚地区有能长出绵羊的植物 地生羊 ?无畏的波斯人如何从无边无际的 水银海 中获得水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的鸿篇巨制,也是一部博物学和自然史的经典著作。它独树一帜的分类方法和包罗万象的宏大规模,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博物学家,在中西方文化研究中都拥有持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