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的传教史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译介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传教士创办各种中外文报刊和印刷机构进而推动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兴起的报刊活动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和印刷机构作为西学译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近代史的历次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由上海美华书馆于1895年出版,详尽记录了美华书馆50年的发展历程(1844-1894)与遍布香港、上海、北京、福州、宁波、汕头、汉口、九江、泰州、海南等地的在华差会印书馆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对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影响,进而研究西学东渐背景下在华传教士所进行的西学译介和报刊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历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也的确选拔了不少治国安民的有用之才;同时,科举考试制度又成为套在广大士人脖子上的一具枷锁,既禁锢思想,又摧残人才,这在清朝后期尤为突出。关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加以总结。以古为鉴,可以察今。本书将主要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本身作一些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引起大家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进而从中获得应有的教益。
《了凡 训》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所著的诫子书,他以自己 生如何改变命运的 身经历,为我们奉献了 本 人生命运真相的家训 。因其作者真有其人,所述真有其事,流传称颂 今。然而,要真正理解《了凡 训》的内涵,需要有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基础才行。本书作者郭继承曾多次给青年学生、企业员工、政府机构公务员等 体讲授《了凡 训》,他的释义和阐发,融汇儒释道等传统文化 髓,同时针对现代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做了很多外延性的解读,深入浅出, 妙 到。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中 性之学的宝贵,更让人明白了 传统的命运观 不是听天由命,而是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每个人都可以力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走好人生路。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辞》,还讲解了《圣经》故事,谈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繁体版)》是在一九六四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的基础上经过较大修改、增补,编写而成的,由郭绍虞主编,王文生任副主编,饯仲联参加校订全害并担任部分编写工作,顾易生参加阅读全稿,李庆甲、张海珊担任先秦及近代主要部分的编写工作,王文生、田念萱、黄屏担任两漠、魏晋南北朝及明、清部分的编写工作,顾易生、蒋凡担任隋唐、五代、宋、金、元部分及部分近代的编写工作。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修班很受欢迎的讲座教授楼宇烈先生的近期新讲座实录。作者围绕中国文化的心传、中华传统的人文精神、中国人的传统三大主题,回答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怎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作者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颠覆了人们的习惯思维,恢复了传统文化生长的思想土壤。让读者在轻松氛围中,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中华智慧之渊。本书可谓国家传统文化战略的行动路线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从点滴做起,让楼宇烈教授告诉你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改书是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著作,学界推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等等。本书在《语言与文化(注释本)》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在每章之后对其中出现的历史地理专名加以注释,并对近年来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予以补充说明,提供给读者详备周全的相关信息,更有利于读者对原著的学习和理解。
本书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本正式出版的具有中国围棋文化白皮书性质的作品。该书深入挖掘整理了中国围棋文化的精神内核,集中展现了中国围棋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功能,系统阐明了中国围棋文化的根本性质和特征,对在围棋文化国际传播中坚定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认识和把握理论体系和知识要点,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作用。由于中国围棋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长期的探索性工程,相关研究工作始终处在不断深化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完善、发展和形成共识。希望关心、支持中国围棋事业发展的各方面领导、业内人士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吾国与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进行了美妙的剖释,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对之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明恩溥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亲历中国》讲述了中国人的性格,既隐含着一个文明古国的自尊,又隐含着近代积贫积弱的自卑;受到过太多的赞美,又受到过太多批评和嘲讽;是很多苦难的根源,又是很多问题的借口,客观理性地理解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自我了解与彼此了解的意义。 本书作者明恩溥,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因而他通过自己的观察,生动地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对如今的中国人也不乏警醒之处。
本书是 跨文化研究 丛书中的一部。全面介绍了20世纪俄罗斯乃至世界重要的思想家巴赫金(1895 1975)的研究成果。巴赫金的研究涉及哲学、伦理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符号学和文艺学、美学诸多领域,他对20世纪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根基。他认为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思想的本质是对话,语言的本质是对话,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对话,文化的本质也是对话。 巴赫金倡导整体诗学,认为诗学研究不能只属于某个方面,而应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诗学(语言诗学、体裁诗学、历史诗学、文化诗学、社会诗学)来研究文学现象。他认为不同诗学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对话。他指出终形成一种诗学研究的整体,从而达到诗学研究中的内容研究和形式研究相结合,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相融合,外
本书是对中古时期杜氏家族各个郡望及其房支历史变迁的全面考察。内容包括杜氏家族的发源,汉代关中家族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杜氏家族,杜氏家族不同郡望的家学取向,家谱与家礼等。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先生称该书是将中古家族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的具有原创性价值的学术著作。 本书是作者在南开大学职攻读博士学位时完成的论文,文中对中古时期杜氏家庭各个郡望及其房支历史变迁的全面考察。着眼于杜氏一姓自秦汉以来特别是永嘉之乱后的文化、衍变和一些主干家庭的变迁,以及杜氏家庭史。立足于传统史学的实证研究,对与杜氏家庭有关的文献资料做全面的清理,力求探赜索隐,钩沉发微,在史料的辨伪和考证上倾注心力,厘清那些与杜氏家庭有关的基本。本书对中古时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有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