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案: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开始于1936年,八十多年来其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以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的发现*代表性。大量的考古发现显示,良渚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具备了可以讨论其形态的成熟条件。 内容简介: 本书拟介绍良渚遗址八十年考古历程中的重要发现和工作,从1936年施昕更先生的发现,到1959年夏鼐先生命名 良渚文化 ;从1936年在棋盘坟遗址发现的几片黑陶片到1986年反山墓地的1200余件玉器;从南方荒蛮之地的一个小遗址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良渚王国,这背后经历了几代考古人的努力和付出。良渚遗址为人熟知的多是反山墓地、良渚古城等重大发现,令人关注的总是玉琮、玉钺这样的珍贵文物,但良渚遗址考古八十年的历程中更多的是朱村斗、吴家埠这样 默默无闻 的遗址,更多的是陶器、石器这种不起眼乃至残破的器物,本书
封面文案: 一点二划譬如鸿爪踏雪泥,千头万绪难得仓颉释迷津。 细细玩味良渚人的表情达意,趣味之至。 内容简介: 良渚文化的刻纹工艺,在礼玉重器上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同时,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的 刻画符号 也极有趣味。其大量出现在陶器上,玉石器上也有少量发现。由于考古发现的偶然性,很多 刻画符号 出现在破碎的陶片上,导致许多符号信息的缺失。此类刻符的主体图案,也有表意功能,其图案较之具象的图画式图案,有更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良渚社会进入文明、建立王国,在统一的宇宙观支配下,建设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良渚古城,并作为中心辐射整个环太湖流域。在这如此震撼的超级工程中,如何协调、组织人力、物力资源,稳定社会发展,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一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除了有统一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撑,必要的
本套丛书集学术、科普、宣传于一体,汇集了几代考古人对良渚文明的全方位解读,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纂小组的努力下,终于付梓,以飨读者。请跟随丛书的指引,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走近良渚,读懂良渚,感知中华大地上曾经闪耀的文明之火;启迪智慧,凝聚力量,唤起我们心底历久弥坚的民族之魂。
本书着眼于米拉日巴由 恶到 善之裂变及蜕变的 生,主要选取其诸如家庭变故、少承母命、坚修正法、化度众生等几个人生转折点为纲,以其不同 段的内力历程作为暗线,塑造和呈现了米拉日巴作为人格上的蜕变者、实践上的行动派形象的个性历程,挖掘和展示了他内 修行境界的次第变化与升华,以期在还原这位密宗大德曲折艰苦又灿烂辉煌的 生的基础上,描摹和传播 瑰丽 秘的 底蕴与风土人情。
封面文案 看似静穆的陶器,其实经过了泥土的锤炼、转台的拉升、胎体的修饰、器表的打磨、烈火的烧灼。以陶器为视角,我们可以看到精彩的良渚世界。 内容简介 器皿所反映的良渚社会,是良渚文明灿烂辉煌的基石。本书以陶器为视角,讲述了良渚陶器的各种特质,阐释了良渚陶器的考古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终身执教,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堂、存古学堂、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任教。于中国古典词曲研究精深,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词学通论》《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霜厓词录》《霜厓曲录》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多种。在20世纪吴梅是能够和王国维相提并论的戏剧学大师。 《顾曲麈谈》中*有价值的部分在于曲律论,吴梅用极简练的文字揭示了宫调的实质,为现今曲学理论广泛采用。制曲范畴则兼顾戏曲的文学鉴赏和社会功能,对前代的。《宋元戏曲概论》对戏剧发展史作了拓展,尤其是王国维论著未论及的明清两代殊有贡献。吴梅凭借私人藏书,开出明清两代的曲目、剧目,有筚路蓝缕之功。
封面文案:良渚之都,神王之土。先贤营国,百工巧作。数华夏五千年之源头,且看良渚文明之崛起。 内容简介: 汇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扎根良渚三十多年的努力,本书将以考古事实为依据,从考古一线工作者及专家的视角为读者导览良渚古城遗址的全貌,并简要介绍良渚早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良渚古城的等级制度、良渚古城的建设规划等,为大众揭开良渚古城遗址的神秘面纱,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良渚古城。
封面文案: 人的生产和生活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一代又一代的良渚人生活在这里,又远离了这里。 从良渚文化遗址的环境、动物和植物考古发现,带你勾勒出在环境改变的千年背景下,渚社会的兴衰变革。 内容简介: 随着考良渚考古发掘工作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日益清晰。人的生产和生活都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由于良渚人长期以来的滥伐森林、开挖沟渠、修筑宫殿,人口的暴增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加上4200年的全球气候波动事件,加剧了这一地区环境的恶化,河流淤塞、水土流失、垃圾遍野,在洪水来临之时,农田尽毁,巫风盛行的良渚社会食不果腹,再也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波又一波的良渚人只得背井离乡,离开了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直到2000年后的战国时代,新的脚印踏足这里,才
本书从审美和美学出发,站在现代人类的角度对凤凰这一中国特有的祥瑞符号进行了深度的剖析。作者在占有大量凤凰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凤凰神话的发展、演变以及退场进行了系统梳理,运用当代中外哲学、伦理学、美学和文学理论辨析神话与现代知识系统、凤文化现象与中国古人的世界观、道德观的关系,认为凤凰是原始诗性智慧的产物,有很高的审美特性,是华夏古老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该书是 中华凤文化研究书系 中的一种。以凤崇拜为切入点。阐释了早期凤崇拜产生的原因,详细论述了 商周时期 秦统一后 凤文化内涵和凤形象与人间神灵崇拜系统的关系,同时论及凤如何贯通中国传统 儒释道 思想。梳理了凤文化内涵的变化,揭示了凤职能从崇拜到象征吉祥、和美、奋进的过程,肯定了凤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本书图文并茂,有一定的学术性和普及性。
《凤与中国民俗》为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基金项目 中华风文化书系 之一种。本书以凤的形象与文化内涵为立足点,从凤与中国民俗的视角切入,探讨了凤在中国民间信仰、民俗生活、礼仪节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中的艺术性表达,并阐释了凤民俗在当代传承发展的价值、原则与方式。
本书是我社《新疆的生活与文化》丛书中的一种。柔巴依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初原自波斯,与我国唐代绝句也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本书分为五部分:柔巴依之路、柔巴依之乡、柔巴依精选、柔巴依访谈、新柔巴依集。作者用诗歌似的语言介绍柔巴依,创作柔巴依,为读者了解、认识柔巴依打开了一扇大门。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本书是中国民俗艺术研究的部学术专著。全书由“牵牛与织女”、“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重庆附近发现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整理重庆江北汉墓遗物纪略”、“饕餮终葵神荼郁垒石敢当小考”、“北温泉缙云山之石刻”、“重庆附近之汉代三种墓葬”、“西藏拉萨之唐蕃会盟碑” 8 篇文章构成,研究对象多涉及神话、传说、歌谣、建筑、砖雕、碑刻和墓葬等。
封面文案 我是一块石头,亿万年来,经历了无数的沧海桑田。*让我怀念的,是五千年前的那批人,他们弱小,却充满了智慧。 内容简介 良渚古城城墙良渚古城城墙以石块铺底,再覆土夯筑,铺垫石总面积约29万平方米。经过研究,这些石头均采自周边几公里范围内的自然山体,将这些石块运到城内铺垫城墙基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表明良渚古城的建设是个庞大的工程。本书主要以图片的形式,讲述良渚古城城墙的发现、研究历程,以及良渚遗址群石器等相关研究的一些成果和进展。
《中国读本》作者苏叔阳先生以其独立的创作视角、自在的创作激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自然风貌、悠久历史、民族繁衍、文化形成、哲学起源、伦理道德、经济影响、艺术成就、生活习俗等,客观地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在这条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作者还开始重新审视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引人深思。本书文字诗性优美,百余幅精美图片更是呈现出一幅精彩纷呈中国画卷,成为一部认识中国、发现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权威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