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内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本书由凉山彝族农民工在新疆棉田与凉山故土之间的 往 和 返 两部分生活构成。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作者认为彝族人流入新疆棉田成为农业雇工既是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地用工需要与凉山彝人谋求生计多样化之间的共谋。凉山彝族农民工候鸟式 春去冬回 的流动状态,虽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影响,但更是他们在成立家庭后主动对生计和生活所做的安排和调整,是他们对主观荣誉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探索过程。
神话传说不仅是故事,也是文化之根,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头。《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的宗旨是 从源头说神话,用故事讲文化 。全书从神话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介绍了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根根源、多姿多彩的代表性神话传说及其知识背景;将学术性、民族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整合跨文化与本土知识,相互阐释,互补互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神话传说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部锤炼民族精神、普及传统文化、适合全民阅读的通识读本。 书中原创全彩插图既有敦煌飞天那样西来的潇洒,更保有东方美学固有的形象认知,现代而又不失民族风格,以张扬又内敛的想象力道出了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同时修复并收录《山海经》等古籍插图、考古资料、民间艺术品等近百幅图片,直观呈现中华文明的演变传承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阿兹特克人的历史长久以来不断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16世纪最初的殖民者撰写的书面材料到21世纪的电影和书籍,对阿兹特克人的描绘数不胜数,但大多基于西班牙语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原住民始终是沉默的被动的客体。 美国优秀的历史学教授卡米拉 汤森决心打破这种局面,她尝试研究了所有留存至今的纳瓦语编年史,前所未有地替美索亚美利加原住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他们关于五个太阳纪的起源神话到西班牙征服后第三代人的亲身经历,汤森完整重构并精彩讲述了 真实的 阿兹特克人的故事。
封面文案:近十年,是良渚考古发现*多的十年,也力证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者以媒体人的角度,贴身观察,讲述那些发现背后的故事和人。 内容简介: 作者从2012年开始,贴身报道良渚考古发现,记录良渚文化。而这7年也是良渚考古发现、理念革新、进展*快,刷屏*多的7年。书稿全程记录了良渚考古一点一滴的变化,考古历史的变迁,考古人的心路历程,思想碰撞的火花等,对考古人物也有深入地访谈。作者以*现场的角度,通过*手资料,从媒体人的视角,连通了大众和专业,通俗和学术,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良渚文明,了解考古是什么,提供了借鉴,有较大的普及性。
在中华文化中,凤与龙是早期最重要的图腾,凤同龙一样也是中华文化最典型的祥瑞符号。凤代表追求光明、超越自我、奋发有为、吉祥如意,千百年来凤形象已深入到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以求仙、祥瑞、科举、隐逸(士不遇)、爱情等五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分析凤凰(凤)形象在文学中的出现、发展和演变,基本梳理出一个凤凰文化意蕴的文学脉络。
本书应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了西南各地区蒙古族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分析了西南蒙古族各族群在资源竞争与权利分配体系中的地位、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互动关系,认为西南蒙古族各族群在生活方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与北方蒙古族存在的差异性,和在差异性的背景下构建了总体和谐蒙古族的民族认同,形成了蒙古族的西南支系。西南蒙古人的民族意识经由国家的民族识别工作整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明发展、民族团结提供了典范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书介绍了傣族的语言、艺术、服饰、建筑、饮食、传统节日、民俗风情、非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读者可以领略到傣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感受他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作出贡献,为读者深入了解其传统文化提供全面的资料。 本书为中文和泰语对照版本,不仅满足中国读者对傣族的了解,也让泰国读者有机会了解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文化。
《民族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理论大家、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欧内斯特·盖尔纳的代表作品,也是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经典。英文版于1983年 出版后,经多次再版,被译为20多种语言,与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霍布斯鲍姆等人的《传统的发明》共同被认为是民族主义研究中现代主义方法的代表性著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书从社会根源来阐释民族主义,认为民族主义的社会根源在工业社会组织中。盖尔纳教授认为,一个以富裕和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社会,依赖于创新、职业流动、大众传媒、全民识字和共同的、标准的习语教育,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身份是由文化决定的,所有这些都改变了文化与 之间的关系。社会的运行依靠 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与某种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受到与认同这种文化的 的保护。“一个 、一种文化”的原则要求文化
《红河彝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是 红河学院学术文库丛书 系列之一。红河彝族传统节日,既有本民族传统节日如彝族年、火把节,又有与当地汉族共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既有传统习俗性节庆如尝新节、日月节、祭祖妣节等,又有原始宗教性节祭如祭龙节、祭树神节、咪嘎哈等,并有节庆文化和节祭文化融一体的节日文化。 传统年节是迎接新年来临的具体表征,并是祈求五谷丰登的深层蕴意,如彝族年和火把节及春节;原始宗教节祭如 咪嘎哈 和 祭祖妣节 和生产性节日如 尝新节 和 日月节 是表达族人的美好愿望,并带有祀奉、纪念等意义;文娱性节日是较有地方民族特色节日文化,如男女青年歌舞节和罗色庙歌舞节。这些传统节日不仅反映和体现了红河彝族生产经验、生活实践及精神文化,并且反映了红河彝族纯朴、善良、诚实、勤
《开拓之鹰 达斡尔族》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种。全书汇集一流的达斡尔族研究学术成果,从地理、历史、民俗、经济、宗教、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采用主题论述、典型分析、延展阅读、田野调查报告、以文解图、人物访谈、历史故事等叙述方式,全方位地阐述、分析、解读达斡尔族文化,为各民族读者了解、认识达斡尔族打造一张"文化名片"。
唐凯兴*的《壮族伦理思想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主要从伦理学的视角,并综合运用伦理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壮族这一我国人口*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丰富的伦理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全书分为理论概述、承载形态、规范践行、现代价值等四篇。探究了壮族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特点、地位作用和形成发展等基础理论问题;解读了在壮族民间文学、传统艺术和体育、民族习俗、民间信仰等文化形态中所承载蕴涵的壮族道德观念、伦理思想和道德传统;归纳论述了壮族公共生活道德、壮族婚姻家庭道德、壮族经济伦理、壮族政治伦理等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以及壮族践行道德规范要求的道德教育和修养的实践活动:进而探讨了壮族伦理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价
本书以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等五大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采访亮点,探访挖掘了内蒙古自治区巴尔虎马鞍具制作、巴尔虎长调等非遗项目及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三少民族非遗文化,展示了内蒙古丰富精彩的非遗文化。同时,作者走进新疆、西藏、广西、宁夏,采访当地非遗项目,记录非遗项目的原生态和多样性,发现并解读了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意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宇宙和天人关系所作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很多思想和理念与今天的环境学、生态学、资源学等学科理论一脉相承,这是我们从传统文化吸取营养,走文明发展新道路的独特优势。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融合了各民族的共同贡献,侗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侗民族历史悠久,历史上具有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时至今日,仍然存留了一些古代先民独特的原生态文化遗产,它们反映着侗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管理制度等,具有珍贵的价值和启发借鉴意义.
本书采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历史文献等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家乡石枧村进行民族志式调研。石枧村位于湘桂交界处,属于潇贺古道从湖南进入广西的东线村落之一,处在汉族、瑶族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多元,族群互动频繁,是研究南岭民族走廊族群互动,以及中原与岭南文化交融的理想样本。本书是在石枧村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共分11章,分别对村落历史、婚姻家庭、水资源、经济交往、村庄教育、土地流转、文化遗产、民间信仰、互联网进村、国家治理等内容进行了具体而细微的人类学调查,从不同角度描绘和分析了南岭民族走廊的多元民族文化和复杂族群互动的图景。 本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作为民族学著作,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边缘地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典型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