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一种文化语境下,造就的显性文化符号,汉族作为中国服装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强烈的文化能量,它的美穿越千年,历久弥新。本书由汉服北京编著,国际知名书籍设计师尹琳琳操刀设计!叙说3000年中国汉服文化,带读者领略中国汉服文化美学!包括周制、晋制、隋与唐制、宋制、明制,5大制式50多套汉服搭配,1000多张静态图,不同角度,展现穿着动感。单件服装平铺大图,款款经典,满满细节,精心讲解。360度穿衣顺序单独展示,力求让汉服学习新人也能秒懂款式特点。以当代艺术手段,表现古典文化韵味,独创装帧工艺,让服饰视觉触达精神,今人巧思与千年文化交融,展现传统汉服文化魅力。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延续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发展至今;民间手艺作为活体,同样承载着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文明成果。作者从黄河源头扎陵湖出发,一路东行至位于山东垦利的入海口,走访了黄河流域27位手艺人,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早已融于生活的手艺。 书中,作者用一种手艺对应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梳理成一条手艺和生活交织在一起的生命之河,以呈现炎黄子孙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脉络 沿着黄河的九曲十八弯,倾听着手艺人的故事,触摸着各有寓意的手工艺品 求子时的泥泥狗,满月时的布老虎,12岁前都形影不离的炕头石狮,结婚时新房里的剪纸,出去闯荡谋生计时随身带的荷包,过寿时的面塑,清明时祭奠先人的寒燕 作者隐约看见了与黄河齐头并进的另一条河,那便是人的一生 从生命最初的期待,到诞生、成长、立业、延年,最终又回归尘
本书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计算机技术与唐卡数字化保护中的关键问题相结合,介绍了唐卡数字化保护的基本原理方法,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取得的成果,重点介绍唐卡图像库、知识库、语料库、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原理、过程和方法,探讨了知识图谱在唐卡图像识别、分类、图像描述及问答等领域的应用。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满足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唐卡教学与研究等领域的实际应用需求,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助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袁氏世范》是南宋人袁采撰写的一部家规家训性质的著作,反映了宋人丰富的家庭伦理教化和社会教化思想,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被四库馆臣誉为 《颜氏家训》之亚 。与《颜世家训》浓重的书卷气和学术特色相比,《袁氏世范》更多地反映了宋代士人的价值观从理想性向现实性转化,从学术上向世俗方面转化,由重理论转为重视经验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指导。《袁氏世范》出版后,便受到时人的推崇,屡屡为人所引用。此后元明清各朝都有刊刻出版,并且影响波及海外。日本德川幕府时期,便出版过《袁氏世范》,此后一再翻刻,并翻译成日语出版。《袁氏世范》一书的价值也得到海外宋元史领域学者的重视,如美国汉学家伊沛霞、墨子刻、包弼德等人都研究过《袁氏世范》,伊沛霞还将《袁氏世范》翻译成英文出版。《袁氏世范校注》以 中华
在古代人类不能洞悉、也无能力控制子嗣繁衍时,追求强大生殖能力的生殖崇拜,曾是普遍信仰。植根在这一信仰土壤上,通过各种手段寻求非人间力量的佑助,实现孕育子孙的愿望,就出现了相关的巫术行为。新疆呼图壁天山深处康家石门子岩壁上,保留至今的一区大型岩刻画,生动展现了当年新疆原始居民的这一朴素愿望及巫术实践。这是作者发现、曾报导过并引发世界关注的一处考古遗存。岩刻高悬峭壁,画面距地表达14米,画面面积120平方米,画面人物高者过于真人,小者只20厘米上下。画面作男女媾合、女性环绕对马舞蹈、男性人物胸膛中有小人、媾合后丛生的小儿群聚欢舞等画面。岩刻下,有厚厚的火灰层。傍近,发掘过高达60厘米的两性合体石雕。山体高耸,岩壁周围溪水环绕,所在地点远离居民区,至今少有人迹,未受后期人们的增删、破坏。
本书是具有专业科研能力和丰富田野经验的民族学学者,在对不同民族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与当地民族有趣、鲜活、生动、多元的文化现象碰撞后产生的文化感受,在讲述趣味故事的同时,也向读者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书中讲述的故事围绕 田野 和 民族 ,包含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饮食、服饰、宗教、建筑、节庆等丰富的民族文化,充满了真情与感动、交流与隔阂、困惑与忧思。这些田野故事短小精悍、生动幽默、真实有趣,轻松的笔调中不乏对民族学专业深刻的学术思考。
这部作品创作于56年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冯骥才先生著作史上的 处女作 。珍贵手稿首次公开出版。身为文学大家的冯骥才先生,曾一度放下文学创作,一心一意地去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冯先生萌发抢救文化遗产的想法,就是从《天津砖刻艺术》这小小的书稿开始的。当年冯先生对津门地域的文化十分痴迷,包括老城内外街头房屋建筑上随处可见的精美的砖雕。不过,当时这些砖雕在世人眼里已是昔日的弃物,不被爱惜;其它一些地方传统的民间美术的境遇也是这样。于是冯先生想做一件事,将天津主要的地方民间美术做全面的调查、收集、研究,再编辑出版。因时代风浪的冲击,这部书稿被尘封搁置至今。
本书囊括了藏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涉及文学、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医药、传统手工技艺等诸多方面,涉及项目近30个,对每个非遗项目起源、历史、现状、传承等各方面做了详尽介绍,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乐谱等,内容丰富详实,是对藏族的非遗项目首次进行的系统式梳理,以及最为权威、全面的一次档案式的记录。
本书囊括了羌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涉及文学、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医药、传统手工技艺等诸多方面,涉及项目近30个,对每个非遗项目起源、历史、现状、传承等各方面做了详尽介绍,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乐谱等,内容丰富详实,是对羌族的非遗项目首次进行的系统式梳理,以及最为权威、全面的一次档案式的记录。
本书囊括了藏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涉及文学、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医药、传统手工技艺等诸多方面,涉及项目近30个,对每个非遗项目起源、历史、现状、传承等各方面做了详尽介绍,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乐谱等,内容丰富详实,是对藏族的非遗项目首次进行的系统式梳理,以及最为权威、全面的一次档案式的记录。
环塔里木地区是西域三十六国重要聚居地,是西域文明的中心。本成果在立项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将五年来对环塔里木南北两道及其周边地区的调研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具有学术调研和田野调查的特性,并将塔里木盆地南北两道和河西走廊到东天山进行了对比调查。全书图文并茂,真实反映了参与课题调研的每一位成员在干旱炎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调研经历和学习感受,是读者了解西域田野调查和西域文明的一扇窗口。
《铜仁民族文化》打破深奥文化哲学 四环 结构,将深厚的铜仁地域文化深入浅出、匠心独运、条分缕析为:厚重如山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奇妙多姿的生态文化、渊源深厚的佛教文化、影响深远的红色文化、深入骨髓的仁义文化、繁荣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大核心篇章。其章法布局缜密,体现了 形散而神聚 多而不杂 错落有致 的写作风格;在内容层面上,充分挖掘和发挥铜仁地域文化的记忆与认知功能、传播功能、教化功能与凝聚功能,诉求传承铜仁地域文化知识,弘扬优秀的铜仁地域文化。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的地域文化,理解文化多样性,提高了人文素养,促进了个性发展,实现了基于地域文化学校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其次,严格按照教材编写的术语、数据、编图、事实、概念、原理、步骤几大关键要素展开每一章节内在层次结体的编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以图典的形式展示蒙古族43个部族的服饰遗产,并对其形成原因、历史沿革以及民俗文化要素进行系统诠释。这是一部倾尽一生写就的大书,其中收录的4000余件珍贵服饰均来自作者近20年的一手田野调查。作为一部蒙古部族服饰研究专著,该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在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第1卷)包含两部分内容。序章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整体面貌,从蒙古部族形成及分布格局和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切入,分析了蒙古族服饰的形制特色、穿着习惯和文化属性。第二部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流变,从匈奴服饰、鲜卑服饰、突厥服饰、契丹服饰、女真服饰到蒙元服饰和清代王公服饰,纵向呈现了蒙古族服饰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书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解析了近
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羌区境内有岷江、黑水河、杂谷脑河、青片河、白草河、湔江、清漪江。这些河流水势湍急,自然落差大,水利资源非常丰富,是修建水电站的理想之地。从高处俯瞰,那富有特色的羌族石碉房、碉楼和梯级电站如明珠万斛般散落在羌山的怀抱里。羌族自称“日玛”、“日表”或“如玛”、“尔玛”。《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的共同点可能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历史上,羌族以养羊著称,故羌族与
族别是国家对所辖人口所做的一种分类。本书对族别分类在不同国家的实践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与诠释,指出族别分类在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所遭遇的困境,以及这类分类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影响。鉴于民族国家的多样性问题和族别问题的普遍性,本书提出建立道德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
本书采访的学者20人,*长者梁旭先生79岁,不足60岁的4人。主要是云南地区*著名的人类学、民族学学者,还有加盟者的日本学者秋道智弥、横山广子教授,澳大利亚唐立教授,云南大学出身的美国学者施传刚教授,中国台湾的何翠萍教授五人。他们的访谈,视野开阔,学术性强,颇多建树。通过访谈内容可以了解该领域的学术前沿、研究方法、时代精神。内容涉及云南等地的民族学、人类学调查、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大学学科建设等,这些人类学家、民族学学者、历史学、宗教学学者都是曾经在云南求学或工作过,这些人的考察经历、调查足迹以及成长经历本身都是宝贵的资料,能够通过访谈的方式记录下来,是极有意义的。
中国智慧 系列英语教程旨在帮助学习者理解中国智慧,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该系列教材共有五本:《中国智慧:寓言故事》、《中国智慧:智谋计策》、《中国智慧:古代发明》、《中国智慧:中医传奇》、《中国智慧:文化面面观》。 中国智慧 系列英语教程每册丛书共分16个单元,每单元讲述一则经典中国智慧故事,1)导入部分,分享跟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典故,并提出几个思考题。2)故事阅读(主旨阅读)。学习者通过阅读英语编写的中国故事,回答主旨性问题,如本故事的主要内容,题型可为选择、填空、简答等;3)提供文化注释、词汇练习、故事讲述和参考答案等。《中国智慧:文化面面观》介绍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中国文化精髓,包括人物、故居、饮食、节日、传统艺术等。本书用英语编
相比于卷帙浩繁记录下的中华文明史,传统手艺更像是一种微观的存在。它们在纵向的历史进程中,总是被寥寥几笔带过;又在横向的辽阔幅员里,隐身于街头巷陌。它们看似 微小,却并未缺席每一次文化的演进;它们看似传统,却因手艺人的不懈改进而历久弥新。 读者将在书中,伴随三百余幅精美图片,看到这些或大或小的手艺物件在手艺人手中经历的那一道道工序:削切、剪裁;熔铸、锤炼;打磨、镶嵌;印染、装裱......*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延续着技艺,融会了巧思,凝结了愿望,拥有了灵魂。从手艺人的故事中,可以了解中国手工艺行业现状;从物件和制作物件的手艺人,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响应主旋律,树立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带领读者认识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也引读者思考,如何保护好存在于身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