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一种文化语境下,造就的显性文化符号,汉族作为中国服装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强烈的文化能量,它的美穿越千年,历久弥新。本书由汉服北京编著,国际知名书籍设计师尹琳琳操刀设计!叙说3000年中国汉服文化,带读者领略中国汉服文化美学!包括周制、晋制、隋与唐制、宋制、明制,5大制式50多套汉服搭配,1000多张静态图,不同角度,展现穿着动感。单件服装平铺大图,款款经典,满满细节,精心讲解。360度穿衣顺序单独展示,力求让汉服学习新人也能秒懂款式特点。以当代艺术手段,表现古典文化韵味,独创装帧工艺,让服饰视觉触达精神,今人巧思与千年文化交融,展现传统汉服文化魅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一大批经典著作。这些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数千年来产生的经典著作璨若星河,为方便当代读者选好经典、学好经典、用好经典,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辑隆重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读本》。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流经中国西南,塑造了壮丽的山河和璀璨多元的民族文化。若从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出发,驱车穿越雪山,沿江水逆流而上,深入滇西北山区,就能来到零星分布着古老的纳西族和摩梭人聚落的干热河谷。这里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之间,多种文化交融汇聚,纳西和摩梭的族人年复一年地耕耘收获,守护着物种丰富却又分外脆弱的山地环境,传承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系统而庞大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和摩梭人特有的 宇宙观 自然观 人生观 的集中体现,对西南地区民俗风物影响深厚,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这本影像志基于研究团队、人文摄影师深入纳人山地河谷的多年调查,收录了数百幅精美的摄影作品,对金沙江串联起来的 4 个纳西族与摩梭人村落 吾木村、石头城村、拉伯村、油米村的生态环境、
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旧影》,以王诗文先生生前整理的《中国手工纸生产过程照片》《福建长汀玉扣纸生产过程照片》《安徽泾县宣纸生产过程照片》摄影原片为底本,共计收录手工造纸相关原始影像八十九帧,按造纸原料及加工等不同,以竹纸、皮麻纸、宣纸分为三大章,并邀请专家分撰说明;全国手工纸技术经验交流会单为一章。书后还附有《造纸工业技术学讲义》以及王诗文先生部分已出版或未出版的著作书影。此书是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过程早期影像资料和文献史料的汇纂,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手工纸的生产制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苗族古歌作为 叙事性文本 ,是中国古代 曲合乐曰歌 的一份珍贵而独特的鲜活范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自成一体,是苗族建构自身文化系统,维系族群生存与延续的活的 本文 。 本书选取苗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苗族古歌作为主要对象,并从 审美 和 仪式 两个独特而又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视角切入,从五个方面展开对苗族古歌美学的深入研究:一是在界定苗族古歌内容范畴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苗族古歌的仪式性特征;二是解析苗族古歌的审美动机;三是探讨苗族古歌的审美诉求;四是分析苗族古歌的审美想象、审美形态,进而探讨审美意识特殊性形成与表达。五是选取《亚鲁王》和《仰阿莎》两首颇具代表性的苗族古歌为范例,分别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深度分析,呈现了苗族古歌审美特征更为具体生动的样貌。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 蒙古族》是对蒙古族设计文化的抢救性整理工程,全卷约80万字,数百幅图片,从设计学角度详细展示了蒙古族传统建筑、服饰、餐饮、生产生活工具、传统手工艺、民俗宗教艺术等,是对蒙古族造物设计的集中梳理和展示,也是对蒙古族生产生活、审美等民族文化的深刻解读。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独龙族分卷,结合独龙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居住背景,分别对独龙族的建筑、服饰、饮食、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礼俗等内容加以梳理,选出代表性的50个典型案例。编写团队从案例的材料、形态、结构、功能、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客观的考证、深入的分析和详细的解读,以图像的形式对案例进行解构分析,归纳整理出能够较为全面反映案例设计特征的图例与文字。
中华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本书立足中华文化,以高雅与通俗、提高与普及有机结合为原则,以 龙与中华民族 龙与中华智慧 龙与中华民俗 等九章内容,近百万字篇幅,深入探讨龙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展示龙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本书以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为主题,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1)》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分地区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
本书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造物研究》(55卷)之一、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本丛书由上千名来自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的教授、研究生组成的55支团队参与编撰,是基于对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特性正在快速衰减、消亡的严重现实问题的深切忧虑而进行的抢救、发掘、整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文化工程。本书作为其中之一,从传统服饰、建筑、餐饮、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传统手工艺、礼俗行序与用器、神祇及神职形象几方面切入,图文并茂,讲解明晰,全方位展示了拉祜族民族文化特性,在保护少数民族历史遗产、传承中华民族文明方面,具有非凡独特的文化价值。
本书为我社重点基金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 之一,书稿约50余万字,数百幅图片,从设计学角度,详细展示了藏族传统建筑、服饰、餐饮、生产生活工具、传统手工艺、民俗宗教造像等,是对藏族造物设计的集中梳理和展示,也是对藏族生产生活、审美等民族文化的深刻解读。
本书旨在从手工艺设计的视角,诠释畲族传统民间文化与造物艺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展现与释读,将抽象的文化研究落实到具体的事象中。本卷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全书共收录了100个案例,包括畲族传统建筑7例,传统服饰27例,传统食具6例;传统生活用具21例;传统生产工具13例,传统手工艺6例;传统民俗与宗教造像24例,基本囊括了畲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书稿以数码图像与文字叙述的双重手段,为当代畲族凝固下一段时空,成为一个畲族文化的 时空胶囊 。通过对这些器具的形态与功能的呈现与文化内质的剖析,全面展现畲族传统生活方式,在体现文化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中展现畲族人文精神。
敦煌吐鲁番文献作为极具学术价值的*手材料备受学界关注,于古代政治、经济、地理、交通、社会等各方面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的首要条件就是认字,敦煌吐鲁番写本中的俗文字是其中的一个难点,继黄征《敦煌俗字典》后,赵红继作《吐鲁番俗字典》将其中的俗文字以字典的形式辑出并加以研究,将给学界带来很大便利。该著对近年来出土的吐鲁番文书,包括高昌、交河故城、阿斯塔纳、哈拉和卓和洋海等地出土文书中的俗字加以收集整理并研究,以现代工具书的形式,辑录出土文献的原字形,摘录字形所在相应文句,并审慎考辨,图文并茂,实用方便。内容主要包括:一原字形,扫描图版单字切割成图片;二楷书字头;三汉语注音;四例句,摘录字形所在相应文句;五必要的按语;六附录,包括字形笔画索引和使用图版索引、参考文献目录。
本书系《明实录》的分类辑录,保持了原书的编年体例,以年系月,以月系日,以日系事,并将原书的甲子纪年、纪日,换算成公元纪年和农历纪日,一一加注。全书按朝代顺序编纂。所收集的史料内容,包括:(一)明廷对南方和西南各省民族地区的开拓与统治的建立;(二)民族地区军政建置沿革及其吏治;(三)土司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变迁;(四)明廷对民族地区各民族的军事征剿与民族抗争:(五)民族风俗、宗教信仰与教育;(六)朝贡与税赋制度、徭役及土兵征调;(七)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民生;(八)西南疆域与边事等。为方便检索和查找,所记载的每一事项,均提纲挈领,拟定一个标题。又将标题按辑分别编成目录,置于各辑正文之前。
全书从传统建筑、服饰、餐饮、生活用具、生产工具、手工艺、民俗和宗教造像七个方面全方位展示布依族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设计是研究布依族历史文化的物证。该书从器物设计、视觉赏析的角度对布依族传统设计文化进行图解,对布依族文化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我社重点基金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 之一,书稿约40余万字,数百幅图片,从设计学角度,详细展示了锡伯族传统建筑、服饰、餐饮、生产生活工具等,是对锡伯族造物设计的集中梳理和展示,也是对锡伯族生产生活、审美等民族文化的深刻解读。
瑶族是南岭走廊接受道教影响较早的族群。本书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广泛收集国内外馆藏瑶族经书,将瑶族经书与道教科仪文书进行了充分比较,并将其嵌入道教与瑶族宗教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从宗教经书的视角对道教传播瑶族社会的过程进行深度解读。以小传统的民间经书的比较分析,反映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道教沿南岭走廊传播浸润影响瑶族社会的文化镜像。本书对瑶族游梅山书文化内涵的解读、对瑶族度戒来自道教授箓的分析,生动揭示出瑶族接受道教的文化涵化现象。从原始宗教走向神学宗教是世界宗教史的普遍规律,本书为宗教学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神学宗教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具有东方宗教特色的典型例证。
本书囊括了藏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涉及文学、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医药、传统手工技艺等诸多方面,涉及项目近30个,对每个非遗项目起源、历史、现状、传承等各方面做了详尽介绍,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乐谱等,内容丰富详实,是对藏族的非遗项目首次进行的系统式梳理,以及最为权威、全面的一次档案式的记录。
本书是《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的彝族分卷,对彝族传统设计作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全书共收录彝族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案例二百余个,内容涉及建筑、服饰、餐饮、生产等各个方面。书中对这些涉及案例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展示和分析,图文并茂,资料丰富,对研究彝族设计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囊括了羌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涉及文学、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医药、传统手工技艺等诸多方面,涉及项目近30个,对每个非遗项目起源、历史、现状、传承等各方面做了详尽介绍,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乐谱等,内容丰富详实,是对羌族的非遗项目首次进行的系统式梳理,以及最为权威、全面的一次档案式的记录。
本书囊括了藏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涉及文学、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医药、传统手工技艺等诸多方面,涉及项目近30个,对每个非遗项目起源、历史、现状、传承等各方面做了详尽介绍,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乐谱等,内容丰富详实,是对藏族的非遗项目首次进行的系统式梳理,以及最为权威、全面的一次档案式的记录。
本书稿是《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之苗族卷。该丛书是中国少数民族设计文化的抢救性整理工程,是国内套全面、整体、系统展示中国少数民族设计艺术的大型丛书,共55册。本卷甄选苗族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餐饮、传统生活用具、传统生产工具、传统手工艺、传统民俗和宗教造像等方面的传统造物设计案例,对其设计形式、设计特点以及文化价值进行专业阐释和评述;附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专业设计图片。书稿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苗族传统造物设计成就,从而体现了苗族的民族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