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约瑟夫 洛克中国西部的探险经历》是一本以约瑟夫 洛克在中国西部27年的探险经历为主题的书籍,详细讲述了他在云南、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探险历程以及对纳西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约瑟夫 洛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加入美国国籍。1922年,他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开始为美国农业部采集植物标本,并对中国西部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探索。 在探险过程中,洛克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如土匪的骚扰、军阀的混战、恶劣的自然环境等,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完成了大量的探险活动和学术研究。在此期间,他为美国《国家地理》书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让西方世界了解到中国西南地区的风貌和文化。后期,他对纳西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入研究纳西东巴经书和宗教仪式,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著作。1949年,洛克因局势变化不得不离开丽
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内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聪慧而拥有源远流长又苦难的历史。犹太人斑驳的历史中,浸透了所在国的浓浓印记。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历史教授西门 沙马勋爵历经40年实地考古、构思与沉淀,凝结成这部《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 公元1492年)》犹太历史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原著甫一出版即获得塞缪尔 约翰逊图书奖,该奖项是英国针对非小说类图书设立的地位*的一个奖项。沙玛教授通过将考古与历史的细节结合,试图寻找历史的痕迹,还原*真实的犹太历史。创作《犹太人的故事》的动机,沙玛先生直言是为了兑现40年前的承诺,完成父亲的遗愿。 故事将你带到从未想象的地方:南阿拉伯群山中的犹太王国,叙利亚犹太会堂荧光闪烁的墙壁,罗马犹太墓地的棕榈树林。 书中记载了《塔木德》在巴黎街头燃烧,中世纪伦
神话传说不仅是故事,也是文化之根,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头。《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的宗旨是 从源头说神话,用故事讲文化 。全书从神话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介绍了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根根源、多姿多彩的代表性神话传说及其知识背景;将学术性、民族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整合跨文化与本土知识,相互阐释,互补互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神话传说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部锤炼民族精神、普及传统文化、适合全民阅读的通识读本。 书中原创全彩插图既有敦煌飞天那样西来的潇洒,更保有东方美学固有的形象认知,现代而又不失民族风格,以张扬又内敛的想象力道出了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同时修复并收录《山海经》等古籍插图、考古资料、民间艺术品等近百幅图片,直观呈现中华文明的演变传承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封面文案:近十年,是良渚考古发现*多的十年,也力证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者以媒体人的角度,贴身观察,讲述那些发现背后的故事和人。 内容简介: 作者从2012年开始,贴身报道良渚考古发现,记录良渚文化。而这7年也是良渚考古发现、理念革新、进展*快,刷屏*多的7年。书稿全程记录了良渚考古一点一滴的变化,考古历史的变迁,考古人的心路历程,思想碰撞的火花等,对考古人物也有深入地访谈。作者以*现场的角度,通过*手资料,从媒体人的视角,连通了大众和专业,通俗和学术,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良渚文明,了解考古是什么,提供了借鉴,有较大的普及性。
本书以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观察为依据,以材料学的常理及材料冶金史的研究为基础,将材料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研究成果相结合,简述了对中西方文明形成初期及后续过程中材料技术发展过程的观察,并尝试以材料学视角探索和挖掘影响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某些客观因素。 本书仅涉及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两方面的普及知识,适合用作工程专业研究生阶段选修课教材,亦适合于广大读者阅读,也期待能为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学者提供一定参考。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宇宙和天人关系所作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很多思想和理念与今天的环境学、生态学、资源学等学科理论一脉相承,这是我们从传统文化吸取营养,走文明发展新道路的独特优势。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融合了各民族的共同贡献,侗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侗民族历史悠久,历史上具有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时至今日,仍然存留了一些古代先民独特的原生态文化遗产,它们反映着侗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管理制度等,具有珍贵的价值和启发借鉴意义.
中国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中国人的习惯》从习惯养成视角入手,沿着知—信—行的顺序,以思维和行动的底层文化逻辑为抓手,指出,中国人养成的习惯是内省。以内省为基底,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推己及人的,社会习惯是和而不同的,生活习惯是择善而从的,工作习惯是勤勉好学的,休闲习惯是张弛有度的。随着中国的开放和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加深,这些习惯在当下已经面临挑战,未来的中国人将会养成怎样的习惯取决于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和对外来文化的理解。这本小书试图为中国人理解自己的习惯提供参考, 为世界理解中国人的习惯提供建议。
内容简介: 《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研究》是国内以西藏及相关藏区的地方婚姻法俗为研究对象的专题著作。全书以藏族婚姻法俗为主线,以田野调查、访谈考察所获*手资料为基本素材,将实地考察与婚姻法学、法文化学、法人类学、法俗学等理论交织互证,着力探求如下五个问题:其一,藏族婚姻法俗的形态;其二,藏族婚姻法俗的内容;其三,藏族婚姻纠纷解决机制;其四,藏族婚姻法俗的动因;其五,藏族婚姻法俗与国家法的关系。本书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西藏及相关藏区地方婚姻法俗的基本样态,对理解西藏地方婚姻法俗、法文化及丰富我国法俗、法文化主体内涵均有着重要意义。 本书是作者潜心西藏及相关藏区婚姻法俗与法文化研究十余年的成果,通过细致梳理分析,揭示了国家婚姻制定法与民间藏族婚姻法俗、法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了
动量词是藏缅语族语言语法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词类。藏缅语普遍都有动量词,绝大多数藏缅语表达行为、动作或事件的量,都必须要借助于动量词。 《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关注藏缅语动量词的功能和类型学特征,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藏缅语动量词的类别和典型性等级、句法特征和语义功能、起源和历史层次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揭示其类型学共性及差异。 《藏缅语族语言动量词研究》的研究深化了对藏缅语语法特点的认识,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乃至汉语的动量词研究,也具有的参考价值。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海南是黎族世居地,除海南以外,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中国大陆贵州、江西、广东和广西等省(区)。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其方言不同。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新中国成立后逐渐通用汉文。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黎族在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基于此,本书对有关黎族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搜集和整理,旨在弘扬我国多样性民族文化宝库中优秀的黎族文化,在回顾前人研究贡献和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为当下和今后黎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工具和参考。
本书主要从苗族历史及银饰的发展、符号的寓意、审美文化的内涵、湘西的美学观念、苗族银饰的现代文化价值及发展等方面做理论阐述,在尊重民间艺人对银饰文化的真实解读的情况下并力图保持住这一原生态乡土艺术的质朴性特点,探讨苗族银饰在旅游文化中的互动与发展,论述苗族的传统图案造型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从而阐明保护并传承苗族银饰的意义和价值。
由冯智明著的《广西红瑶(身体象征与生命体系)》以当代身体研究理论为依托,在扎实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展开对广西龙胜县红瑶族的身体人类学研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有参考意义的实例。 该研究的田野调查,还为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在我国有一定分布的红瑶人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礼仪文化等方面,提供了新鲜扎实的材料。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治理多民族地区的国家法、区域性政权的法、神话与史诗中的法、宗教法、家族法、历的纠纷解决机制等。
这部《中国古代契丹 辽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是对已失落的中国古代曾辉煌一时的契丹族(契丹国、大辽国)的音乐文化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复原的研究工程。契丹音乐文化的田野考查和散落在民间、历史遗址中的大量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由于种种情况,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契丹 辽的音乐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书开创了系统性契丹 辽音乐文化田野考察的先例和整体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其研究行为和成果就显得十分珍贵。
在过去的相关研究中,有些问题研究比较少或者还处于空白状态:一,对于苗族文化的研究多注重其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而对于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少,对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开发的研究比较多;二,对于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缺乏详细、系统的分类阐述。三,针对乌江流域这一特定区域的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既无对乌江流域苗族节日的详细分类介绍,也无对乌江流域苗族传统节日具体文化内涵的研究,对乌江流域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困境缺乏调查研究,对其保护与开发更无具体的、针对性的举措。四,对乌江流域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实意义的研究不够具体和深入,理论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太多实践性。本书正是从这些薄弱环节入手,清晰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