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特克人的历史长久以来不断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16世纪最初的殖民者撰写的书面材料到21世纪的电影和书籍,对阿兹特克人的描绘数不胜数,但大多基于西班牙语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原住民始终是沉默的被动的客体。 美国优秀的历史学教授卡米拉 汤森决心打破这种局面,她尝试研究了所有留存至今的纳瓦语编年史,前所未有地替美索亚美利加原住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他们关于五个太阳纪的起源神话到西班牙征服后第三代人的亲身经历,汤森完整重构并精彩讲述了 真实的 阿兹特克人的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是由神话学专家袁珂撰写的*部全面叙述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专著。全书从世界是怎样开始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羿和嫦娥的故事等对中国神话作了*全面、完整的讲述。是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及古人生活面貌的好书。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等多种译本。 《山海经》是研究我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其中保存的有关我国上古时代民族、宗教、神话、历史、地理、医药、生物、矿产等诸多方面的丰富资料,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但由于《山海经》记载杂乱疏略,讹脱严重,没有详细的整理,不易读懂读通。袁珂先是著名的神话学研究专家,他结合新出土的文物资料,对勘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本书进行了精细的校勘、考辨、注释和翻译,使我们能够轻松读懂这一古奥的神话经典。本书(初版名《山海经校注》)是研究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延续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发展至今;民间手艺作为活体,同样承载着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文明成果。作者从黄河源头扎陵湖出发,一路东行至位于山东垦利的入海口,走访了黄河流域27位手艺人,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早已融于生活的手艺。 书中,作者用一种手艺对应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梳理成一条手艺和生活交织在一起的生命之河,以呈现炎黄子孙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脉络 沿着黄河的九曲十八弯,倾听着手艺人的故事,触摸着各有寓意的手工艺品 求子时的泥泥狗,满月时的布老虎,12岁前都形影不离的炕头石狮,结婚时新房里的剪纸,出去闯荡谋生计时随身带的荷包,过寿时的面塑,清明时祭奠先人的寒燕 作者隐约看见了与黄河齐头并进的另一条河,那便是人的一生 从生命最初的期待,到诞生、成长、立业、延年,最终又回归尘
《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是讲述、介绍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根根源、多姿多彩的代表性神话传说、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读本。本书的宗旨是 用故事说文化,用文化讲故事 ,内容包括精彩故事、延伸知识、学术考据、多民族文化展示与阐述等,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 不同于市面上已有的很多神话故事书,《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汉族神话传说作为切入点延展开去,展示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原生神话传说,并对其起源和细节进行科学的考据与阐释。全书在有趣的神话传说中间穿插 补充知识 ,随时扫除阅读时的知识盲区,帮助理解;故事后附有 延伸阅读 ,阐述故事背景、民族文化、文献遗珠等,可视为故事文本的进阶阅读。如此这般,《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深入浅出地以初民的原始想象为线索,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串联起
油米村是一个深山里的摩梭古村,坐落于川滇交界的无量河畔。这里的村民是摩梭人的一个支系,自称为 阮可 ,意思是 江边人 。根据油米村东巴经书记载,他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喜马拉雅山。油米村三面环山,仿佛嵌在山坳一般,与周围的高山大川浑然一体。神山相伴、圣水为邻,这就是油米的摩梭人世代栖居的生境。独特的自然环境、迁徙历程形成了这里特有的方位观和生命观,虽地处偏远、物质贫瘠,但在东巴文化和民族礼俗的浸润下,这里的人们寄情天地,善待万物,过着团结和谐、怡然自乐的山间岁月。 油米村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东巴文化。小小的村庄,有 9 位东巴和 2 位侠武,其东巴文化活化传承的完整程度,在整个地区内都属罕见。为了探寻这个摩梭古村的村落形态和信仰民俗,本书作者在此进行了延续多年的田野调查,遍访油米三大家族
东巴是东巴教的祭司,被视为 智者 ,是纳西族和摩梭人的知识分子。在村民眼中,东巴德高望重、无所不会,既负责主持宗教仪式,也肩负守护乡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古老的摩梭村落油米村位于离丽江约 300 公里的宁蒗山区,传承着历史悠久、自成体系的东巴文化。这个小小的村庄被群山环绕,因偏居一隅,至 2020 年通路前,进村路途十分艰难。因此也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东巴文化、摩梭民俗的原貌,目前油米村尚有 9 位东巴、2 位侠武(东巴的助手),一年仍举行 400 余场宗教和民俗仪式,这样活化的东巴文化遗产,几乎是硕果仅存。由于这一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作者的带领下,本书基于数年调研,用口述史的形式对村里的东巴、侠武的人生经历、日常生活、宗教仪式、社会交往等进行了抢救性记录。
内容简介: 朝鲜时期上至国王的婚姻,下至世子的册封、王室的婚礼、葬礼以及宫阙的建筑,凡是国家和王室举行隆重活动时,所有与此相关的仪式等事宜都会被记录下来。并且,礼仪活动结束之后,会马上组织仪轨厅编纂仪轨--即由专任机构记录国事活动的准备工作和全过程的始末,编纂一种叫做 仪轨 的报告书,向国王和相关机构报告,然后活动的全过程才算完成。 仪轨是朝鲜时代以文字和图片形式记录国家和王室重要礼仪活动的报告文书,其影响力仅次于《朝鲜王朝实录》。仪轨作为朝鲜时代记录文化的宝物,此书成书之前,无论是书籍还是媒体对其介绍都不够充分,不够全面。此书的两位作者作为首尔大学奎章阁学艺士,对庞大的仪轨资料在数量和内容方面进行梳理,在学术角度上对其分门别类进行论述、说明,是一本通俗易懂、不可多得的历史知识普及
本书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计算机技术与唐卡数字化保护中的关键问题相结合,介绍了唐卡数字化保护的基本原理方法,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取得的成果,重点介绍唐卡图像库、知识库、语料库、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原理、过程和方法,探讨了知识图谱在唐卡图像识别、分类、图像描述及问答等领域的应用。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满足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唐卡教学与研究等领域的实际应用需求,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助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书以丝路主题贯穿,用京剧脸谱这种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对丝路历史文化、地域名城、物品人物进行艺术展现,读者既能了解丝路的历史、文化、名城、品物,又能欣赏脸谱的流派、线条、色彩、寓意、巧思,进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艺术,赞叹雄浑壮美的中国古代文明,即以丝路为线穿出一挂脸谱明珠,以脸谱为点绘出一幅丝路百科。
该书主要围绕着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相关知识与调研进行阐述。全书分为四章:*章主要是对苗族银饰文化产业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进行阐述,定义了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的内涵,明确了苗族银饰文化产业调查研究的目的,叙述了银饰艺术与苗族群体的依存关系。第二章是对苗族银饰的市场分布与制作工艺的调研,叙述了作者在黔东南、黔东、黔南及湘西实地调研的情况。第三章通过与工作人员、苗学专家、银匠通讯访谈以及文献收集、鉴别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苗族银饰的文化与产业价值进行调查。第四章是对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进行研究。本书认为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文化资源的丰富与否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民族地区很宝贵的文化资源,开发这一民族特色工
《中国文化的展望》论列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以此为基础,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作者把中国文化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冲突问题放到一个世界的架构里去思考,将视野扩及到全世界。书中所展露的锐见与洞识力是作者的学力与艰苦的思考的结晶,是一个专业的思想者,以他相当深厚的知识训练为基底,而完成的一项具有独立的创建性价值的著作。它的确说出了些什么,也解答了些什么。全书见解精辟,分析,行文雄辩。书后刊载许倬云、金耀基的长评,以及殷海光答许倬云的文章。另英汉对照表,记录书中所涉人名、学术名词,颇便阅读。
中国神话起源于远古,从史书中走出,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改造,而后演变成小说走入民间,忠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时代变迁。中国神话可以分为创世神话、宗教神话、民间传说三大板块,其中创世神话有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宗教神话有老子得道、三清四御等,民间传说有孟姜女哭长城、天狗食月等。这些神话看似繁琐复杂,但如果对它们进行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每个时代的神话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时代烙印。 本书特别收录并整理了中国神话史,并以此为切入点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神话脉络,将中国神话相对系统化地整理出来,让读者更明了地了解中国神话的发展史;在条目部分,收录了近1000个神、仙、妖、怪、神兽等,以趣味化的写作风格让读者读懂中国神话。
《中国白裤瑶民族服饰》对白裤瑶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做了详细、系统的介绍,被列为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作者通过在白裤瑶民族地区多年实地调查获得的*手资料,本着传承为本、技艺为先的思路,对白裤瑶民族服饰的历史与现状、形制与规范、制作与技术、人文与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析,从而审视白裤瑶服饰的形成与构成特征。全书结合近500幅图片,详细描述白裤瑶各类服饰的形态和色彩构成规律,结合物、人、环境、历史等因素,强调白裤瑶服饰的整体性、立体性、真实性,旨在实现对白裤瑶服饰形制及工艺技艺精华的研究与传承。读者可以从本书中了解白裤瑶服饰承载的深厚文化,从而弘扬丰富璀璨的民族服饰文化,推动民族服饰的创新和发展。
本书是一部有关 湘西苗疆 历史进程、民风民俗、治策方略的私家地方志乘,共二十二卷,分舆图、村寨、险要、道路、风俗、师旅、营汛、城堡、屯防、述往、要略、传略、艺文、杂识等14门。其内容主要为撰者严如熤基于自身实地调查与生活经历,对湘西苗族族群文化特征及分布地域的认识与描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湘西苗疆历史的梳理与苗疆 防治 对策的张举,囊括了湘黔边 苗疆 的地理交通、苗寨民村、风俗语言、社会组织,历史人物、军事防御等方方面面, 后之有事苗疆者得有稽考,用备采择 。
苗族银饰文化是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书以银饰文化较为发达且具代表性的清水江中游重镇施洞的苗族银饰为研究对象,采用民俗学、民俗志的研究方法,对苗族银饰产生与传承的社会文化语境、表现形态、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并以多维图像形式呈现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符号表征,考察了苗族银饰较为复杂的民族文化形态。
该书是壮族师公举行法事时演唱的歌,由二十四个古壮字手抄本组成,全是诗歌体裁,讲究押韵,诗句优美。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古人行孝的感人事迹,奉劝世人诚心行孝,行善积德,知恩图报,建立和睦家庭,搞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这部作品创作于56年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冯骥才先生著作史上的 处女作 。珍贵手稿首次公开出版。身为文学大家的冯骥才先生,曾一度放下文学创作,一心一意地去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冯先生萌发抢救文化遗产的想法,就是从《天津砖刻艺术》这小小的书稿开始的。当年冯先生对津门地域的文化十分痴迷,包括老城内外街头房屋建筑上随处可见的精美的砖雕。不过,当时这些砖雕在世人眼里已是昔日的弃物,不被爱惜;其它一些地方传统的民间美术的境遇也是这样。于是冯先生想做一件事,将天津主要的地方民间美术做全面的调查、收集、研究,再编辑出版。因时代风浪的冲击,这部书稿被尘封搁置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