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掌故丛谈》是一套中国日常民俗的考据型百科全书,系中国民俗和文学史专家杨荫深先生的早期代表作品,一九四五年由世界书局初版,原名《日常事物掌故丛书》。全套分为 岁时令节 神仙鬼怪 衣冠服饰 饮料食品 居住交通 器用杂物 游戏娱乐 谷蔬瓜果 花草竹木 等九大类,此次 小精装校订本 新增杨荫深早期民俗学专著、初版于1935年2月的《中国游艺研究》,合为10本。 本书一版再版,至今仍深受读者欢迎,显示出其价值所在。曾获第十八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 优秀通俗读物奖 、第八届华东书籍设计双年展 整体设计奖 。如今,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了文献检索的速度和数量。此次 校订本 借助现代化查阅资料手段,使本书所引的文献更准确、更规范,以适应读者的新需求。 ? (1)由于作者是民国时人,书中某些名称、地名、译名难
本书除收录《管氏地理指蒙》外,还收录《青乌先生葬经》《葬书》《古本葬经》《郭氏葬经删定》《葬经笺注》《葬经校注》《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青囊海角经》等十五种。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术卷·堪舆之属”之一种。主要收录的是题名汉代至明代的传世地理术书,其中不乏托名之作,如托名汉代青乌先生、晋代郭璞、唐代杨筠松等。以《葬书》《管氏地理指蒙》《青囊海角经》《撼龙经》等为代表的流传较广的文本,则广收异本加以点校。而《郭氏葬经删定》《葬经校注》《葬经笺注》《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等系首次整理刊布的作品。期望能进一步为读者查阅、利用地理术书提供较为便利、可靠的点校本。
《云南史前文化史》中所论及的史前史,范围从 170 万年前元谋人的出现至公元前 13 世纪。云南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生物从低等到高等直到进化成人类的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生物事件在云南都有发现,屡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人类起源关键时期云南古猿的大量发现为早期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标本资料。云南是欧亚大陆*早出现人类的几个地点之一,此后一直生生不息。云南史前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体现了远古人类和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与周边有着广泛的交流。以金沙江岩画和沧源岩画为代表的云南岩画艺术是云南史前文明的奇葩,记录着人类祖先迁徙的历程和生业方式,凝结了他们的集体记忆,是云南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本书是由两本译著合成。其中《中国的风俗》记载了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俗,还穿插了玉皇大帝、临水夫人、观音等民间神灵在诞辰时祭祀活动,以及官方主导的立春鞭春牛、东岳大帝诞、城隍诞等祭祀典礼。《岁时》以月份为序,分十二章描述中国人的日常信仰实践和岁时节日活动。 丛书简介: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 从海外藏的中国民俗文献精选出16种进行整理、翻译、出版,,涵盖了文本、图像与实物三大类别的民俗文献资料。内容为海外馆藏中国民俗珍贵的图片文献,包括耕织图、外销画、契约文书、民间神灵雕像、明清官文等,以及西方来华传教士、探险家、汉学家的中国民俗志著作,记录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主编:王霄冰,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仔册,又称歌仔簿,是闽南方言说唱 歌仔 和通俗歌谣的底本,主要流行于闽台地区及东南亚华人圈,早在清中叶就已盛行,直至今日仍以活态文化流传于海峡两岸。 本书收录清代书坊出版的一百六十二种歌仔册文献,分为长篇叙事、短篇歌谣和民间戏本三大类。在编撰体例上,每页分作三列,以繁体横排的形式标点整理,并据别本作校勘,每篇文前冠以解题,文后列出校记。凡有多种版本存世者,取较早或完整者为底本,余者作为参校本。书前冠以长篇序言,对闽台歌仔册的发展脉络及收藏情况作系统性梳理。书后列附录,就所收文本部分方言字词作简释,以便读者了解利用。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歌仔册全面汇集整理之作,希望以此推动闽台说唱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20世纪80年代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从中国北方农村地区搜集并购置了一批契约文书,目前藏于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的手抄本与珍稀书籍阅览室。这批文书保存情况较好,大多数产生于清代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极少数文书为明朝末年所立。文书内容多数为土地契约,包括买卖、租佃、典当、分家等类别,少量为官府文书。这批契约文书对于了解当时的土地政策、乡村生活、民间文化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日本民俗学家泽田瑞穗先生收藏了包括约200部宝卷在内的数千件藏品,后捐给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专门设 风陵文库 进行收藏,其中的宝卷藏品尤为学界所重视,但大多没有被出版过。本书精选风陵文库的宝卷包括《扫尘缘》《无极金母五更家书》《王月英宝卷》《绘图玉带记宝卷》《绘图姊妹花宝卷》《绘图姊妹花后部再生花宝卷》《绘图苏凤英药茶记宝卷》《绘图懊恼祖师欢喜宝卷》《财神宝卷》《新刻云香宝卷》《新出梅花服忠良宝卷》《新编白鹤图宝卷》等12种进行影印出版。这些宝卷藏品的出版将有助于学界对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品的整体了解,推进宝卷方面的民俗资料学建设。
元朝是中国历 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制度具有鲜明的蒙汉二元特征。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其自有礼俗与传承千年的中原礼制产生了剧烈碰撞,而这一点尤其在元朝的 祭祀制度中得以呈现。因此,研究元代 祭祀的继承与变通,对于探索元朝蒙汉二元制度之冲突与调和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突破以往研究对于元代 祭祀体系的认知,以蒙汉二元文化为中心,兼顾多元文化,注重多语言文献的发掘利用和文本批判,综合考量元代 祭祀与 、政治、社会的互动关系,立体展现了元代 祭祀的形成与发展。
本书围绕 民俗主义 、 本真性 和 公共民俗学 几个核心概念,汇聚了德国、日本和中国等有典型意义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其中既有译自德国、日本、美国的关于此问题的著名学者的论文,也收有中国学者关于相关问题的有价值的讨论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未公开发表过的或者首次译介的。 本书分六个单元:一、民俗主义与德国民俗学;二、民俗主义在日本;三、民俗主义在中国;四、民俗主义与本真性;五、公共民俗学;六、追问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
本书从道德认同、秩序认同、伦理认同、民族认同、经验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等角度分析了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价值认同的促成方式和演进逻辑,以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制度史、民族史的视野分析了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如何形成、何以如此,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 眼光向下 的学术革命。1949年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民间文学作为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民众智慧的思想结晶,在人民概念的形成、集体与传统的界定、民族精神的提炼等基本问题上贡献卓著,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以来,民俗学的复兴进一步加快了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复兴、村落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均有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