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鬼的容貌、形体、声音、衣服,到鬼怕什么、鬼的打工史、阴间为什么不能有农民,从古典笔记中的 鬼故事 ,到民间传说中的 鬼知识 ,作者旁征博引,典故信手拈来,文风生动幽默,令我们一窥中国传统民间传说中的幽冥世界。 栾保群先生堪称将鬼魂当作正经学问研究的人,认为鬼魂本质上是人性的延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人性在鬼魂身上得到了张扬。所以栾先生谈鬼,往往由鬼及人,又常常笔锋一转,谈及今人今事,巧妙地借古讽今,读来辛辣有趣。
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的境界呢?活着是人,死去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鬼的状态呢?长期稳定的肯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神、丢魂,等等。魂灵离壳之后,躺在哪里的是不死不活的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没有断绝联系,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而为一。这些都是我们想谈的魂灵。 普通人活着的时候,一般不大会关心自己的魂灵,因为有比这更重要的饮食男女之类的问题。 及至人确确实实地死了之后,就除了魂灵什么都没有了,说明确些就是鬼魂或幽灵,其实已是异物,即成了 鬼 。一个在阎王判官案下受审判的魂灵,身不由己,这时再想关心、想净化、想改造,说什么也没有用了。魂灵的受人关注,最可能的是在即死尚活、是人非人的那一刻,也就是魂儿跑
活着的时候,我们可能看不穿滚滚红尘,死了,就一定能释然于人间的温情冷暖、名利欲望吗?由文字和故事筑就的鬼世界到底是何种景象?冥界的生死薄籍由谁掌管,鬼的户口如何解决 鬼的世界,依然是人的世界。作者用幽默的笔触和旁征博引的考据,令读者洞窥中国传统民间传说中光怪陆离的幽冥世界!
四季轮回,可口食材数不尽。一年终始,应景美味吃不腻。江南的福气在此,江南的日常如此。作者勤挖史料、巧运笔触,真切而细腻地再现了百年前江南民间饮食的状貌与流变。本书是洞察近代江南民风民俗的 饮食方志 ,是亲近百年前水乡日常生活的 访古指南 。
一种风俗、习惯、信仰、传说,即使在他者看来毫无意义,其中也蕴含了极其深奥的东西。当下华北腹地乡村的大小庙会,犹如一架古式钢琴,远近各色人等纷至沓来,用不同调式怡然自得地演奏着。神马、香炉、袅袅香烟、飞升的黄表纸、跪拜的身影、大小镜头、旌旗牌匾,是显圣物,也是行好的宇宙象征和心灵轨辙。这一切,既艺术化地点染着素朴的乡土日常,也在相当意义上成就着当代中国民俗学以及非遗事业。
为了大力弘扬大运河文化,促进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本书以阅读 行走的方式,遴选和大运河有关的城市及历史著作、文学作品等,邀请知名作家、运河文化研究专家、各地文化部们负责人、文化媒体等,在行走中阅读大运河,在阅读中传播和传承大运河文化,围绕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渊源、传说典故、风俗人情、文学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址、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多个话题展开,力求通过名家领读的形式展现出大运河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对中国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行梳理和重新定位,并推动大运河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本书将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五节。部分围绕大运河产生的文学作品展开,由知名作家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解读。第二部分围绕大运河滋养的名家展开,由运河文化研究专家讲述
美洲印第安神话长期被掩盖在神秘主义之下,散落在这片辽阔大陆上的印第安人留下了水平相当高的古代文明。从北境雪国部落的动物半神和恶作剧精灵,到修建了属于自己的金字塔的阿兹特克、玛雅、印加三支前哥伦布时代的重要文明,再到宛如人类婴儿时期的最为原汁原味的火地岛神话,印第安神话成了今日美洲传统文化的底色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来源。作为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难以再造的艺术典范,印第安神话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与审美价值,本书以印第安神话为主要内容,系统展现了印第安人认识世界、征服自然和思考自身生存的方式。
饮馔名家朱振藩,取经各路名家,翔实介绍海内外各地新食风,一网打尽粤、台、沪等地与日本、韩国等的各式料理,探究佳肴底蕴精髓,完整呈现其历史源头与滋味流变,再现手起刀落间的料理美学。本书融美食、文化、典故为一体,共分六辑。 异国好食味 ,引介台湾常年兴盛的异国料理,日式拉面、软甜和果子等多种海外美食曾在台掀起狂潮; 沪菜展雄姿 ,深入探寻上海风味,烟熏鲳鱼、鲜嫩秃肺、虾子大乌参,绵延十里洋场的华丽馨香; 奇菜大观 ,广搜奇特菜色、烹调手法与疗效,令人望之却步的田鼠、脸红害羞的春菜,大开读者 食界 !而 名士食经 一辑,更专访各家名厨与老饕,倾囊相授美食经; 两岸馔文化 则行脚著名地方美食,凸显两岸饮食文化。最后 全台吃透透 单元,更是上山下海,吃遍全台,新店活鱼、鹿港虾丸,十七条美食路线,各式名
《河川的归属 人与环境的民俗学》以日本新泻县山北町大川乡为田野点,对其境内管辖的一条名为大川的河川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调查。大川至今仍保留着鲑鱼捕捞的传统,当地民众把大川亲切地称为 鲑川 。作者以田野作业与文献史料为依托,围绕鲑川这一共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维护及其组织体系的核心内容,对大川至今仍在进行的传统方式下的鲑鱼捕捞活动进行了历史溯源与民俗志的深描,还原了自古至今大川鲑鱼捕捞活动的演变与发展。
本着弘扬经典、传播文化的理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凭据上海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将近代以降的人文经典冠以“馆藏拂尘”的名义陆续整理出版,所谓“拂尘”,顾名思义,就是去其“尘埃”,使其清新,原汁原味地重新流播于读者的视野之内,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一以贯之的宗旨。 胡朴安编著的《中华全国风俗志》分上、下两编,上编引述大量历史资料介绍了有史以来各地的风土人情、乡俚民风,下编则是作者对当时各地风俗的记录。关于本书,榆林张炽章为之作序时说,“盖风俗乃历史产物,乡间习俗,皆有渊源,一事一物,俱关文化,故能知古今风俗,即为知中国一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成书于1922年,书中的各地称谓、地域划分与今有很大不同,为了保持原书风格,出版时没有对照标出。书中关于风土人情、信仰习俗的介绍,
本书以魏晋隋唐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民族发展为中心,以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的一般特点为依托,从政治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与西方的异同,揭示了导致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发展以及西方没能够形成像中国那样民族格局的内在原因,深化了对中华文明连续不中断而西方文明断裂式发展道路的认识。
本书为通俗读物,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描述了成都的辉煌历史,包括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文学和艺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学者,以及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和生活方式,并配以精美的插图。 本书前六章主要阐述先秦时期的古蜀国文化,第七至十六章分别讲述秦汉、隋唐时期的成都,第十七至二十章讲述宋元明清时期的成都。 多年来,成都被评为最佳旅游目的地,这座 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以其闲适的生活节奏、温润的气候、丰饶的物产、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本书可以使读者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特征、认识成都的历史个性,促进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也是响应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宣传口号 天府三九大 安逸走四川 的重要作品,以期为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
《碧山》系列第11辑。以2017年 方志小说 项目组发起的联合驻村写作计划为主线,汇集这次活动的成果。方志记实,小说写虚,而 方志小说 将二者杂糅,意在虚实并用,彼此激发,开启在地写作新模式。同时,也借助方志和小说相对成熟的技艺,重新认识地方,认识人地关系。
中国古代礼仪,作为贯穿 、社会、家庭的血脉,影响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曾亦教授精研经学二十余年,尤其擅长《春秋》学与《礼》学,在写作本书时,一方面注重以浅近的语言叙述古礼的精义,一方面又以历史与哲学的视角将其与当代人生活、西方礼仪比较勾连,对大众深入了解古礼、转化当代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通论礼之精意,然后以三《礼》为中心,结合《朱子家礼》,讨论以冠、昏、丧、祭等为核心的古人日常礼仪。深入文献,面对日常,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辨证,在古今之变中,把握礼仪的精髓。
本书是一部围绕民俗学田野作业问题而展开的学术论争,论争焦点集中在 科学方法尤其是实验方法是否适用于人文研究 的问题。这是对20世纪20年代 科玄论战 中 科学究竟能否解决人生观 问题的一次历史呼应,论争从早年的科玄是否分家、科学是否*的问题延伸到了人文学科的学术伦理与科学哲学的问题,科玄双方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这场主要局限于一批青年民俗学者的网络学术论战,其问题和意义却并不局限于民俗学科。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唇枪舌剑的 科玄论战 ,中编是实验研究的学术案例,下编是执着于不同观点的民俗学者就田野作业中科学与伦理问题而撰写的学术论文。本书整理者旨在提倡一种实验的田野研究观:田野不能仅仅是个自然观察的场所,也可以是我们实验研究的场所。在田野中,除了会捡,还要会挖,除了观察,还可实验
本书厘清了中国戏剧的历史发展源流,描绘了中国戏剧遍及城乡舞台的昔日繁华。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专属中国戏剧的脸谱、行当、程式化表演和各种炫目绝技。作者现身说法,讲到了中国戏剧和生活的有机联系,讲到了中国戏剧和文学的互动关系。本书还谈到了中国戏剧的现状、所面临的挑战,并且给中国戏剧提出了若干有益的建议。本书是对中国戏剧的一次全方位的巡礼,不啻是了解中国戏剧的一部 小百科全书 。
本书从 理念、概念与方法 区域历史的视角 地方民俗实践 专题研究 的角度,遴选了二十余篇论文,围绕着 礼俗互动 这个主题展开论述,代表了目前国内这一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5000多年文明古国如何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历史对于增强文化自信、阐明中国道路、理解文化基因有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部署,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理解“两个结合”的鲜明时代意义,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展示全面真实的中国。
★节气里有日月盈亏,有风花雪月,有山河岁月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温情。拿起这本书,读到的不仅是江南风物,更是时光流转。 ★时间的流转全都在细枝末节里。本书在文字以外配以数十幅照片,是作者在行走中对光阴的影像纪录,让你学会从身边的一草一木里感受节气的更替。 ★每一个节气开头精美的黑白木刻盘图案,是从作者先生的几百幅木刻作品中精选出来的,质朴厚重而不失典雅巧思,与文字相得益彰,亦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另一种写意概括。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通过乌丙安、李文华、闵庆文、王思明、曹幸穗、骆世明、樊志民、田志宏、朱启臻、叶敬忠、杨庭硕等十几个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专家分别就不同侧面做的专题阐释,多侧面、多角度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情况(价值、过程、现状、问题、对策等)进行了讲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名家谈。国内首次出版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整体情况,对于普及和传播该项目、推进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本书遴选了几十家中国知名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不同侧面,编者将它们分成了六大部分进行介绍,如部分 荟萃中华,包罗万千 中介绍了有着600 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还介绍了有着浓厚地方历史特色的四川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第二部分 星火燎原,势不可当 展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封建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历程,既有展现中华儿女14 年抗战史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也有讲述革命根据地特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等。而 巧夺天工,源远流长 温故知新,日新月异 风云际会,群贤毕至 术业有专攻 等四大部分则介绍了极具特色的历史艺术、名人故居、自然科学博物馆等。
四时烟火,陶染成俗,从历史深处,听到今天的故事。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是炎黄子孙,为何要怀疑伏羲女娲的神话?天圆地方的天坛地坛,建在北京城的哪里?今日香港铜锣湾大坑中秋节的舞火龙,为何有东汉大傩驱疫的遗意?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我们华人的生活里代代相传。口头传说的神话历史,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都在今天的日常里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