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一项革命性的研究及其令人振奋的成果,揭示了我们生长的环境如何限制了我们思考、感受和行动的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生活、组织管理和国家发展中。本书也是一幅文化价值观的世界地图,基于在70多个国家(地区)进行的持续40多年的研究的成果,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企业、家庭、学校以及政治组织中思考、感受和行动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以前基本没有人认真考察过。本书还深入探索了国家文化在诸如不平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信与谦逊、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等关键领域存在的差异,并解释了组织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区别,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是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近年来有关中西文化比较与对话的学术随笔集。共收入文章8篇,其立意在关注中西方的差别与对话,探讨多元文化发展与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致力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并立足于复杂性思维,讨论多元跨文化语境中中国比较文学、现代文学发展的具体问题。作者反观东方文化的精神,寻找中国民族文化的自我完善之路及现实意义,眼界开阔,立论清晰,是比较文化和世界文化领域的前沿之作。
本书从宏观出发,先把日本文化放在东西方以及中日对比的大视野中加以定位,然后依次评论了十几位在日本富有盛名的优秀小说家及其作品。这些评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作者不限于单纯从文学创作技巧的眼光来分析一个个文本,而是深入到作品底下的思想境界和心灵冲突,从而展示出评论者对原作者的内在精神的领悟、理解和挖掘,每每能够带给读者意外的沉思和激动。
书主要研究语义、结构和音韵三大类修辞格的翻译及有关问题。首先,通过文献法、对比法等方法,对修辞格本身,以及修辞格翻译进行了梳理和介绍,为本研究廓清框架。把修辞格按照语义修辞格、结构修辞格、音韵修辞格进行分类,对选定的 修辞格对 ,按照研究动态、词源追踪、结构与分类、译例分析的步骤进行梳理和介绍。研究动态中描绘了该修辞格相关研究的动态图谱,让读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也有利于他们进行相关知识拓展;词源追踪能帮助读者从定义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该修辞格的特点;继而从构造和分类上,对该修辞格进行学理上的分析介绍;后,结合实例,进行修辞格的翻译分析,提出基本翻译策略。总体层层推进,符合学习认知规律。在实例选取中,兼顾英译汉和汉译英;不但选取文学作品的例子,而且也尽量多从非文
《国际中国学论丛》旨在介绍国际中国学(汉学)最新成果,推动在发生学与跨文化视域中多元文化的对话与相互理解,侧重中西文化的沟通以及在东亚文化内部寻求一种对 当代中国 的诠释,让 中国 在主体意义上成为 世界之中国 、 当代之中国 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未来之中国 。
本书是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用书,书中具体包括了:中西方道德教育的传统与比较、中外经典教育家的德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台湾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和选择、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特点等内容。 本书的框架,主要基于以下思路:前三章是比较德育研究的问题与前提研究,主要聚焦在比较德育具有相对普遍性、前提性、基础性问题的研究,重点讨论比较德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历史文化传统和部分经典教育家的德育思想,具体内容为:章:比较德育研究的基本问题(李萍);第2章:中西方德育的传统与比较(李萍);第3章:中外经典教育家的德育思想(王学凤)。后八章为比较德育的国别(地区)研究。这一部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个维度,选择了以儒学文化圈为共同背景的三个国家(地区)台湾、香港、新加坡
《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是一部比较研究著作,分为“上篇 观念文化传统”和“下篇 社会文化传统”两大部分,上篇主要叙述了印度的宗教传统、佛教在中印两国的命运、印度教对理想人生的设计、两国的审美传统和思维方式差异及科学技术传统,下篇主要讲述中印两国的亲属集团、婚姻、性文化、道德、社会群体的凝聚与分离、政治文化传统和对外反应模式。
本书著者的学术理念十分清晰,具有很好的一般文化学与社会人类的理学论教养;著者掌握丰富的中日两国的文献,具有扩展自身理念的相当丰厚的文化原典基础;著者还具有很好的英语文基础和英国家留学的经验。特别要提出的是,本书特别注意研究的方法理论流派的变迁,特辟最后一章,探讨了关于为日本文化定性的本尼迪克特的“耻文化”理论、土居健郎的“妖宠”理论、中根千枝的“纵式社会”理论,并介绍了许粮光的理论。前三种理论,乃是20世纪在日本文化研究中具有全球影响的学说,这显示本书作者受过良好的学术研究的训练,十分注意学术研究的“规范性”这正是目前我们许多中青年研究者所欠缺之处。
在国际都市的公益文化建设中,许多发达国家创造了很好的经验。本书旨在通过对纽约、巴黎、莫斯科等国际都市的公益文化建设经验的透视,以及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公益文化建设情况的探索,从中找出差距,概括经验,明确发展趋势,以找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都市公益文化建设道路。 本书既关注都市公益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又关注外有代表性的都市公益文化建设的实际经验;以丰富的材料说明观点,以观点统摄、梳理材料;以事实说话,又有的理论高度。它既是一本介绍国际都市公益文化建设经验的读物,也是一本结合实际经验的公益文化基础理论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