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和美国人交谈时容易犯什么禁忌?哪些话虽然说者无意,却会使西方人感到吃惊、窘迫或恼怒?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语言使用方面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差异?答案就在此书中!本书以大量实例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是英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的参考书,它告诉读者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如何才能做到得体,如何才能不出"洋相"。本书分为两部分,英语部分和汉语部分互为参照,能够更好地使读者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文化。此书的主要作者邓炎昌在中国和美国生活多年,对两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和感受。同时,两位作者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读者浅显易懂,对教师与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邓炎昌生于美国,受教育于美国。后来,他来到中国,在燕京大学
《懂一点日本,懂一点美国》既是一本留学励志读物,又是一本深入介绍中美日文化差异、社会制度的读物。作者曾就读北京大学,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供职于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以其独特的经历和视角,记录下在日本、美国留学期间以及在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工作期间对于异国社会、文化制度方面的思考和分析,展现了一个80后青年在世界高等学府的奋斗经历,也体现了80后一代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对国际事务的驳议、评论。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论集(第1辑)》以唐与清末中日法律文化的输出与输入为视点,集中比较和探讨了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动因、选择、继受与变通、效果与影响、成败得失的原因,以及在其中起支配作用的一般原理和特殊意义,后附有隋唐及清末中日法律与文化相关事项年表等参考资料。全书具有深度分析和高度概括的特点,对中日和中外法律文化交流的历史理解与当代实践,均有启发和参考价值。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跨文化视阈中的中英诗歌歌曲创作》是作者穷三年左右时间所从事的一项创作实践,汉语主要以经典唐诗、宋词为研究对象,对当时诗(词)人的作品进行添创(既前面是他们的作品,后面或前面或中间是作者的创作,并使之融为一体,体现不同的时代精神);英语主要以欧美诗人的经典名作为主,在中间或后面进行再续创,即所谓添创;除此之外,作者还对部分英语歌曲和名人名言等进行了翻译。除了一部分作者不详之外(譬如著名英语诗歌中些许作者无法考证),其余则一一详细进行标注,力求严谨。 具体如 顾城诗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添创:阳光给了我阳光的心情,我用它照亮今后旅程。
俄罗斯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园林中的奇葩,二者以颜色、花姿、香味等外在形态更以本质特征的独特性傲视世界。俄罗斯和中国在20世纪的社会历史命运和民族文化发展道路极其相似。俄罗斯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两国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经历了坚持传统民族文化和西方化的激烈争论,后都以反西方然而仍然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占领上风而告一段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面临现代和后现代双重景观,中俄两国都在艰难的社会变革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发展道路,都力图在民族精神传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价值体系,确立新的主流文化精神,完成文化转型。更有甚者,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都有人希图用再生的本国文化精神或新的价值体系来解决全人类今天面临的问题。因而,对中
此书名叫《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主要是指书的主体内容而没有强调其形式即演讲辑录。其中有若干篇是已经在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因为与书的主题相关,可以互相印证、补充,所以也一并收在这里。关于翻译方面的文章也有好几篇。但作者用力多、篇幅长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并未收入,因为曾转载过该文的书刊已经不少了,这里就不便再选了。但是,就中西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研究者而言,翻译理论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它相当于一种工具性学科,就像逻辑学相对于一切理论科学那么重要。可惜当代学者在这方面往往对翻译理论重视不够,这是很遗憾的。
本教材的第1章、第2章是总论部分,分别对饮食文化的概念,饮食文化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对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饮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3至7章是分论部分,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分别论述了饮食文化的区域性、饮食民俗、饮食礼仪、茶文化、酒文化等;第8章对饮食文化的交流分中国各民族间的交流、中外交流、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三个层次进行了探讨;附录部分详细介绍了饮食文化研究状况。本教材吸收众家之长,尤其是吸收了国外的社会科学理念,尽量做到简明实用,突出实用性。本教材适合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烹饪、食品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饮食文化研究者和饮食文化爱好者的参考书籍。
中西比较文学作为跨文化的文学对话,首先应该录找二者的共同话语,否则,对话就没有契合点,就会各说各的。 本般来讲,文明之间的碰撞、冲突与交融,有一个规律性的过程,即从一厢情愿的生搬硬套到较为客观的对话与比较。 要穿越异质文化差异的鸿沟,建立一个系统中西比较文学架构,同时又不流于空疏,几乎和嫦娥奔月的神话一样飘渺,然而今人在月球上漫步,激励着笔者的空索。
本书从四个横向纬度,对不同历史时期日本的结盟实践进行网络化解剖,以期把握日本外交的基本倾向和主要特质。第一个横和纬度是国际体系纬度,笔者注意到日英同盟是国际秩序内的一种利益追求,是日本在英国霸权之下,谋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权谋;而日德意三国同盟则是通过挑战现存秩序,或者说是国际秩序外的一种利益追求,是日本与德意在一起,通过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安排。第二个横向维度是国内决策维度,笔者选择了日本国内决策层中的元老重臣、陆军海军及外务大臣三股势力,通过对他们在两次同盟选择中扫挥作用的考察,发现尽管这三股势力的决策风格不同,他们在同盟选择中的观点存在分歧,但他们图谋扩大日本权益的政策倾向和依强凌弱的外交特质却是如出一辙的。第三个横向维度是显性敌国维度,笔者主要探
中国人和美国人交谈时容易犯什么禁忌?哪些话虽然说者无意,却会使西方人感到吃惊、窘迫或恼怒?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语言使用方面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差异? 答案就在此书中!本书以大师实例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是英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的 参考书,它告诉读者在跨越文化的交际中如何才能做到得体,如何才能不出“洋相”。 邓炎昌、刘润清著的《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的主要作者邓炎昌在中国和美国生活多年,对两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和感受、同时,两位作者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读者浅显易懂,对教师与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这是中西文化的模式,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把握。中国的文化呢,首先他是以“忠诚”,以“人性本善”,“反璞归真”来作为他的基点。他没有个体独立的意识。个体被融化在群体意识之中。个体被融化在群体意识之中。个体被融化在关系之中。孔夫子讲“仁”,这个“仁”就是二人关系嘛。人的本性就在于二人关系。我个人那不是仁,有了关系才是仁。所以中国的这个个体不独立。西方进入到文明的门槛的时候,头一件大事就是使个体意识独立起来。当然它的基础就是私有制。我们现在也强调私财产,不能够随意侵犯。也是朝这个方向在走,但是那是希腊人早就做过了的事情。我们现在还要补上这一课。 中西文化比较的问题早中国当代历中文化研究中一个长期探索的任务。本书收入了作者在近几年有关中西文化比较的一系列讲座的录音,书中的讲座题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与现代转型》为海内外八位著名学者关于中西文化的专题讨论集,从思想史角度探讨了中西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演进历程,以便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八位学者依据儒家经典和基督教理论,针对中西人性论、生死观、善恶观、天人(或神人)关系、称义与成圣、终极关怀、启蒙历程等重要问题发表学术论文和进行讨论,从不同角度阐明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并对中西文化的现代转型历程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