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日两国的文化强国战略视角出发,通过梳理两国的世界双遗产申报及本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历程,进而明晰其各自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其次,分别走近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考察中日两国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中所提炼出的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的 中国经验 中国路径 日本方案 日本模式 等保护与利用的好做法、新思路,进而总结和提升中日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所开创的成功典范,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机制。最后,面对新时代文化遗产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报告提出中国要主动 走出去 ,积极 请进来 ,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有效助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高质量发展。
本论文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德国联邦议会与 记忆文化 建构研究(1900-201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收录了2019年11月针对二战结束即将迎来75周年而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 战后德国记忆文化建构发展 国际专家论坛等课题会议与会专家学者的论文。来自中国、德国、法国、美国、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的国际关系、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 遗忘与记忆 战争与和平 反思与展望 等主题,结合历史与现实、内政与外交、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国别区域视角与全球视角,深入探讨了战后德国历史反思路径及其对相关国家与德国关系发展和全球格局建构的影响,分析了德国以史为鉴,为防范重蹈历史覆辙而建构的多元化记忆文化的特点与成效,剖析了德国对于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与强制劳工等赔偿问题的解决之道,以及德国历史反思模
肖书文著的《从夏目漱石到村上春树(樱园沉思)(精)》从宏观出发,首先将日本文化放在东西方以及中日对比的大视野中加以定位,依次评论了十几位在日本 享盛名的 小说家及其作品。这些评论的重要特点在于,作者不限于单纯从文学创作技巧的眼光来分析一个个文本,而是深入到作品底下的思想境界和心灵冲突,从而展示出评论者对原作者的内在精神的领悟、理解和挖掘,能够带给读者意外的沉思。
本书剖析了希伯来语、澳大利亚Kaurna语,以及台湾客家话、天祝藏语文等四个中外语言保护个案。研究发现,中外语言保护和语言复兴的手段并不相同,*终结果也有很大差异。希伯来语复兴和天祝藏语文保护主要采用了政治手段,这两种语言保护的效果比较显著;澳大利亚Kaurna语复兴和台湾客家话保护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其效果不理想。通过比较这些个案,本书认为,语言保护至少应包括保护语言活力与保护语言认同两个方面,甚至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另外,语言保护并非在实践中推行 语言纯语主义 ,也不是维护 语言纯洁性 ;语言保护不能排斥语言的发展与变化。事实上,语言发展与变化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趋势,任何活的语言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异。语言发展变化过程中必定伴随语言借用,如果语言借用达到一定比例,就会造成语言转用。正因如此,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