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话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专门介绍中国外销瓷,包括外销瓷的生产、定制、运输方式的独特之处,以外销瓷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些趣事,如龙泉窑梅子青瓷的西方美名“雪拉冬”的由来,宋代黑釉瓷东传与日本茶道文化,“克拉克瓷”与欧洲的“中国热” ,瑞典人的瓷器厨房等等。书中所附中国外销瓷图片,将为读者呈现中国外销瓷丰富多彩、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
是杰里 H.本特利教授全球史研究的扛鼎力作。在书中,作者提出了 跨文化交流 的研究范式,从文化改宗、融合和抵制等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近代以前四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传播。
本书扼要介绍了7~19世纪阿拉伯与中国交往的历史,不仅讲述了杜环的阿拉伯之行、郑和下西洋时与阿拉伯的交流,而且介绍了中国与阿拉伯的古代贸易情况、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情况,书中尤其重点介绍了阿拉伯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可以说本书对读者了解中阿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历史提供了基本的资料和知识。
《中西文化纵横论(修订版)》从总论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文化的成因与起源,重点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 先秦诸子文化、两汉经学文化、魏晋玄学文化、_隋唐、佛学文化、宋明理学文化、明清实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发展阶段一西方古典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近代启蒙文化、现代人文主义文化、现代科学主义文化,考察了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进而概括了中西文化的特质并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中西文化纵横论(修订版)》适合文、史、哲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广大文化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选择了几十位古今中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其中包括孔子、鲁迅、蒙田、培根、马克思等,对他们各自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经验逐一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上,任何一位伟人的成功都与书籍密不可分,很多人把书比为良师、益友、阶梯、钥匙、粮食、知已,作过由衷而热烈的礼赞。作者认为,几乎每一位文化名人都创造了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和独特的读书经验。把古今中外一些成功者的读书经验,加以梳理,总结出一些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方法,介绍给今天仍在学习的人们,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了了解本民族的音乐遗产,中国音乐界把目光转向了丝绸之路。由此,中国现当音乐的*音乐来源逐渐浮出了水面一它恰好 出现在游牧 小 文化和中国、伊朗及印度的 大 文化的结合处上。 本书有关音乐史和文化史的主题内容不仅使得中国的音乐史再度焕发光彩,而且还让人们深入了解了中亚那些因苏联解体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国家的音乐。在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这些国家所在的区域是中国、伊朗和印度等 大 文化的中转站,甚至某些区域,如河中地区还影响了音乐史的发展。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文化空间展现出一个既相对统一又异常多元的形象。它的复杂性得益于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国际的高度融合。此外,人们总是喜欢谈论不同族群和文化间有效沟通的策略,本书将会用人们喜爱的历史细节对此加以详细描述。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一苇可航的近邻,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保持着从未间断的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化之缘”长期把两国维系在一起,共同创造着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为世界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这本由冯佐哲著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以历史上各个时期中日关系为背景,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中日两国几千年来文化交流的历史,尤其是对各个时期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重要人物的有关活动及其作用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本书扼要介绍了7~19世纪阿拉伯与中国交往的历史,不仅讲述了杜环的阿拉伯之行、郑和下西洋时与阿拉伯的交流,而且介绍了中国与阿拉伯的古代贸易情况、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情况,书中尤其重点介绍了阿拉伯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可以说本书对读者了解中阿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历史提供了基本的资料和知识。
本书通过十几个各具特色的中国人移民美国的真实故事,描述了职业移民、投资移民、非法移民、生育移民等不同移民群体的悲喜人生和现实心态,以及他们在美生活、创业的多彩图景。 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作者既有扎实深入的实地采访,又有客观冷静的分析思考,总结了中国海外移民第三次浪潮的形成和趋势,梳理了移民对美国民众政治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从中透视了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变迁。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一苇可航的近邻,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保持着从未间断的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化之缘”长期把两国维系在一起,共同创造着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为世界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这本由冯佐哲著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以历史上各个时期中日关系为背景,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中日两国几千年来文化交流的历史,尤其是对各个时期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重要人物的有关活动及其作用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文化对外传播关乎一个国家整体国际形象的塑造和扭转,关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传播学、文化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心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古代、近现代及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总结了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成就与经验,归纳了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经验,进而从七个方面提出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红月亮--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汉教传奇》是 作者(郑启五)在被委派到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担任院长两年间所撰写的教育经历及教育感悟。 目前汉学热正在国外流行,《红月亮--一个孔子学 院院长的汉教传奇》对传播汉学文化,让国内人士了解汉语在国外现状,以及了解汉学工作者的生活及工 作也大有帮助。
曹正文在独立执编 读书乐 时,正处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一些活跃在三四十年代的文化名人,如施蛰存、夏衍、冰心、章克标、赵家璧、徐铸成、王元化、罗竹风、徐中玉、秦牧、蒋星煜先生 都还健在,曹正文亲自上门,请这些文化名宿谈自己读书经验与当年从事文化活动的经历,我看,米舒编报,他很注意文化传承,他尊老敬老,在编版之余,常常去这些文化老人家中聆听教诲,日积月累,获得了不少文化名宿的口述历史。今天,曹正文将这些回忆,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访谈录,对读者了解当年历史,学习这些文化名宿读书、写作与独立思考的精神,对广大读者是有启发的。 《文化名宿访谈录》这本访谈录只是曹正文当年编 读书乐 的副产品,但它带给读者同样有益智与启迪作用。
该书是 日本学研究前沿 丛书之一,系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文化的越境与他者的表象 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精选二十余篇中日文化交流方面的文章,作者包括藤井省三、王晓平、杨伟等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化研究、语言学等学科的视角出发,以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具体文本为论述对象,关注和考察了中日在文化层面上传播交流、互为借鉴的历史与现实。
《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是围绕文化遗产法领域若干个重要专题,按照先基础理论、后具体制度,先、后国际的思路进行编排。力图使各章之间在结构上既具有的系统性,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不仅注重文化遗产法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如文化遗产法的渊源和框架、文化遗产权的概念和性质、文化遗产法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也不回避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矛盾比较突出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及其合理利用和限制、文物鉴定和拍卖的法律乱象、文物国际争议的解决等,力图理论与实践并重。《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不仅可供高等院校法学、文博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文化遗产法之用,亦可供文化遗产保护从业人员及其他对文化遗产保护感兴趣的人员参考。
世界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I.A.瑞恰慈从1927到1979年6次来到中国,在华度过了近5年的时光。他对中国的研究、访问和工作,以及他在清华和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加深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从中汲取了大量中国文化的营养。《I.A.瑞恰慈与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对话及其影响》运用文化研究理论,从瑞恰慈与中国文化的多次接触中、从他在中国的教学实践中、从他在中国普及“基本英语”的艰苦努力中所表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对话与相互影响入手,研讨了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和他对中国学界的影响。本书由荣新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