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全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是了解中国非遗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起源于南美洲克丘亚地区的民间音乐《山鹰之歌》,曾被保罗 西蒙翻唱,收入他的专辑《忧愁河上的金桥》,为全世界所熟知;《山鹰之歌》也曾作为人类音乐的代表,被星际飞船 旅行者 号带入太空,传送给设想中的外星智慧。围绕它的版权之争纷繁复杂,被拍成了同名的纪录片,甚至引起了外交争端 在《制造非遗》中,民俗学学者哈夫斯泰因讲述了多个同样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们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遗产保护有关。立足民族志的传统,作者深入这些故事,揭示了罕有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背景,令人更好地理解UNESCO、非遗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全球影响。本书超越了妥协和团结的官方叙事,邀请读者见证幕后的外交角力、同盟的建立和打破、对抗和抵制,它们一同形塑了非遗保护的公约和概念。
本研究报告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报告 的系列报告之一,本系列的首1部研究报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2018 2022年)》已于2023年问世。 本研究报告通过收集2018 2023年五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详细分析了目前各洲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播、创新与应用情况,以十五个国家代表案例展示非遗数字化的方法技术,提供了全球范围内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综合分析和评估,给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实践案例和策略建议,促进全球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展开,对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的历史阶段。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强势文化消解着人们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城市特色迅速消失, 城市文化危机 客观存在。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在 广义建筑学 、 有机更新 理论和人居环境科学的启发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 融贯的综合研究 方法,探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扩大专业视野与职业思维,从文化、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学科融会的角度,预测可能的发展途径,进行综合对策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
该书遵循 全面调查 系统研究 揭示规律 形成标准框架 主攻标准内容 的研究路线;以构建我国非遗建档标准体系为目的,以合理借鉴和参考档案管理(含电子档案管理)标准为前提,在全面总结国内外非遗建档、非遗建档标准化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展开了系统研究。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闽浙地区贯木拱廊桥营造技艺》选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价值、能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模数关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了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深化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填补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领域的学术空白,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丝路家书》是一部填补出版空白,送给亿万小读者的新时代礼物。全书用口语化的语言和当代人的体温,走访丝路中国境内27处世界遗产点,用细腻的感受和清新的文笔,再现了久远的丝路文明及与当代生活的联系。
本书是一部研究甘肃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著。全书在全球保护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大背景下,紧密结合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实际情况,次系统地梳理、总结了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存数量和保护现状,次从灾害学的角度审视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并提出了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出台国际化保护政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21世纪初,为适应世界各国对其多元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丰富性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见证而日益高涨的保护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正式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在国际法中牢固确立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至今已得到超过90%的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的批准,接近于全面批约。这项全球性的文化保护工程促使人们日益普遍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质的,还包括世代传承的丰富的非物质传统,它们是社区特性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也应该得到保护和促进。
本书以湖南交通文化遗产普查成果为基础,以社会历史发展为线索,整理著录湖南古代交通涉及的文献传说、碑刻赋记、行旅诗篇、凉亭楹联、道途歌谣、劳动号子、成规公约和习俗禁忌等,从多视角、多方位展现了一幅内涵丰富、饱含智慧的湖湘交通文化画卷。
本书为聊城市城校融合文旅项目 聊城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工程规划与建设方案(R20WD2107) 阶段性成果。本书主要由前言、绪论、正文、参考文献和后记组成,其中正文共有5章。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相比运河沿岸其他省市,从宏观、整体上探讨山东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虽然学界有关山东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尚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本书在梳理山东运河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价值的同时,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具体举措,探寻其开发和利用的策略和方法。读者对象主要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非遗传承人、运河文化研
中国,作为亚洲的文明古国,有着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种类,不是一个本土化的范畴,特别是作为一个概念明确提出来源于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率先对本国的国粹、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了大力保护并进行了有益探索,随后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世纪下半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虽然我国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在20世纪末,但从历史发展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历史。“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溯源到原始先民的文化创造,如原始乐舞的表演、口头歌谣、工艺技能、图腾崇拜和巫术活动”[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本书针对闽台非遗开发保护和生产性开发现状,从闽台休闲农业开发出现的土地扭转、土地转换,以及农业非遗稻田生产技能与生活技能现状进行调研,并对闽台农业生产性开发现状中出现的空巢问题、文化资源资本主体问题、申遗成功后的农业非遗安全保护与民俗文化资源资产产权归属问题、民俗祭祀节庆开发休闲农业的传统文化元素归原等问题入手,找出问题根源,提出闽台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适应于闽台农村基层单位参考学习,以及高校文化遗产学、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学科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开始对亚太文化遗产 保护奖的获奖作品结集出版,现已经出版两册,分别 为 辑2000 2004、第二辑2005 2009。 本书为第三辑,收录了2010 2014年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52个奖项作品,每 个作品的文字介绍内容包括:建筑概述、建筑的历史 、项目的背景、项目的范围和保护框架、保护方法和 材料、重点难点、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可行性、项目的 影响、资金来源等。每个作品另配全景手绘作品1张以 及室内外照片、平面和剖面线图、细部照片若干张, 力求如实、全面、细致、完整地呈现世界 高水平的 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过程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