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项目卷》汇集了目前中国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全书分为传统技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十大部分,共收条目 1200 余条,总字数约 100 余万字。在完整收录非遗代表作品基本信息的同时辅以精选图片与传承人名录,全方位呈现出非遗代表作的文化魅力。本卷内容兼具知识性与文献性,编纂中注重通用性、简要性和可读性,以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和参考需要,使专业人士和非遗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代表性项目卷》,所收内容为国务院分别于 2006 年、 2008 年、 2011 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共计 1219 项 )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 311 项),并以条目的形式在书中出现。 本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编排
《格萨(斯)尔》、《江格尔》和《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 三大史诗 。其中《格萨(斯)尔》于 2009 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 非遗 代表作名录。三大史诗是藏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 百科全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史诗卷》内容涉及人物、社会、经济、宗教、民俗、艺术、语言、生态等。共计 95 万字, 200 余幅图片。本书的出版使 三大史诗 这一我国多民族文化的 百科全书 和 民族文化标本的展览馆 能够向读者展示其 百科全书 的真正面目。本书不仅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而且对于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推动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格萨(斯)尔》、《玛纳斯》和《江格尔》三个部
.
本书是一部关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历史读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发展情况越来越受关注。本书是在调查采访北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主要涉及古琴艺术,代表人物杨青;北京点翠代表人物肖广春;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人物李侃;北京仿古瓷,代表人物白莉;绒布唐工艺,代表人物唐玉婕。全书共研究了上述五项非遗项目,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遗留下宝贵资料,使非遗在面向公众的传播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传承人卷》,按门类、批次、地区、项目等来安排条目。内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个门类,至第四批次,20多个地区,1986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比较详尽地叙述和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 本卷撰写中特别关注了传承的脉络,因此成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传承人卷》,它对于我们了解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是一个指南。本书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传承人卷》,所收内容为国务院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986人),并以条目的形式在书中出现。 本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告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第10本分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保护研究状况的报告,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科研人员、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学者、遗产地专业人士共同编写。本报告指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2023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紧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和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同时,报告也揭示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领域面临建设活动、遗产旅游、协同管理等方面的挑战。本报告认为,下阶段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需要进一步夯实保护传承基础,提高依法治理水平;理顺管理机制,完善遗产工作格局;优化保护传承体系,创新活化利用模式;加强公约履行能力,助力文明交流互鉴,以推进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
本书以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保护 为主题,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0)》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分地区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指出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路径。
本书是一本以潮州地方音乐为内容的研究性人文读本,包括潮州音乐文化概述、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阳笛套乐、潮州外江乐、潮州庙堂乐、潮州锣鼓乐、潮州筝乐及潮州音乐中的乐器,对潮州的地理区貌、历史源流、人文习俗、文化特征、音乐特点,以及各乐种的渊源流变、风格特点、传承脉序、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等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和理论性的阐述,全方位呈现潮州音乐的整体面貌。集学术性与趣味性、史料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对了解、传播潮州地方文化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价值。
本书以湖南交通文化遗产普查成果为基础,以社会历史发展为线索,整理著录湖南古代交通涉及的文献传说、碑刻赋记、行旅诗篇、凉亭楹联、道途歌谣、劳动号子、成规公约和习俗禁忌等,从多视角、多方位展现了一幅内涵丰富、饱含智慧的湖湘交通文化画卷。
《传奇中国:大运河》全书共分十一个主题篇章,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展望。 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大运河各个河段开凿和贯通的历史和概况,主要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沟通的河流交汇技术,大运河漕运历史和现状,中国运河城市介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世界遗产,大运河对中国工商百业的巨大影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历史人物,中国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在对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大运河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利用等内容。全书约50万字,其中包括370多张珍贵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伟大的人工水利工程 中国大运河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伟大智慧,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5五位传承人及周边人员进行采访,对被采访人的口述资料进行整理,完整讲述了传承人人生经历,包括学艺经历、传承人的家族或师承关系以及对传承人的从艺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全面呈现了非遗项目的实践与传承,体现出非遗的精神内涵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相关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本套书采访的5位传承人分别是:绣花鞋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冠琴、北京刻瓷传承人茅子芳、海淀扑蝴蝶传承人刘炳焕、门头沟龙泉务童子大鼓传承人宋永田、 厨子舍 民间宴席制作技艺传承人舍增泰。
一条线,尽显古都壮美的空间秩序——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时空观、价值观、审美观,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中轴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名片: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 次系统梳理北京中轴线多个遗产点及其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秉承历史演进与文明传承的视角,书写北京中轴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交集,以物言人,以物言技,以古言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内涵与时代精神之中,让读者漫步在北京中轴线之时,充分感受那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名城之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开始对亚太文化遗产 保护奖的获奖作品结集出版,现已经出版两册,分别 为 辑2000 2004、第二辑2005 2009。 本书为第三辑,收录了2010 2014年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52个奖项作品,每 个作品的文字介绍内容包括:建筑概述、建筑的历史 、项目的背景、项目的范围和保护框架、保护方法和 材料、重点难点、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可行性、项目的 影响、资金来源等。每个作品另配全景手绘作品1张以 及室内外照片、平面和剖面线图、细部照片若干张, 力求如实、全面、细致、完整地呈现世界 高水平的 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过程和成果。
一条线,尽显古都壮美的空间秩序——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时空观、价值观、审美观,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中轴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名片: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 次系统梳理北京中轴线多个遗产点及其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秉承历史演进与文明传承的视角,书写北京中轴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交集,以物言人,以物言技,以古言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内涵与时代精神之中,让读者漫步在北京中轴线之时,充分感受那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名城之美。
《北京绢人》中的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民间布制玩具“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关系。它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代士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题材。艺人们经过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和头饰等十几道工序的精细手工制作,做成栩栩如生的立体人型。它的头脸和双手都是用蚕丝制作的,它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做成,“绢人”由此而得名。北京绢人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是以丝绢为主做的人形,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手工印染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间艺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符合工艺特征的吉祥纹样。作者调研、收集近5年,对列入国家ji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蓝印花布的应用形式和图案做一个系统的挖掘和研究,以项目纹样集成的形式,以实物收集资料为基础,力求通过图片的形式全面完整的展现各个地区传统蓝印花布在民间的应用状况及民俗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