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的秘密》是为孩子们了解中国民族乐器而创作的 原创音乐绘本 “八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分类法。我们常说的“八音盒”的“八音”也源自于此。 音乐绘本《八音的秘密》通过主人公和爷爷的故事,按照“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木)的顺序为小朋友们介绍了民族乐器的点滴以及关于“八音”的秘密。 两位作者通过文字、插图、音乐和动画四位一体的全新创作方式,让大家 立体地了解民乐,感受民乐;她们所讲述的不仅是爷孙之间的深厚情感,还有主人公与民乐相伴的整个成长。 《八音的秘密》的文本和音乐由独立音乐人邹頔倾心创作;插画由绘本艺术家温艾凝精心绘制。民乐器演奏录制由国乐艺术家方锦龙、二胡演奏家王颖、古筝演奏家苏畅、吹管乐演奏家丁晓逵、笙演奏家朱瑞、古琴演奏家孙瀛、阮演奏家杨众国和潘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剧之母”的雅称。它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在戏曲艺术中犹属珍品,可谓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文明密码》精选节目的配套书籍。本书旨在探寻与揭秘留存于我国各地的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记录、还原我国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本源色彩。
李作应编著的《歌海捞珠(上)》是长期工作在民族文化线的专家学者,经过近30年精心收集、整理汇编而成的广西经典山歌集。其内容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谈情说爱等。此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劝导人们勤劳生产,踏实做人,践行孝顺、善良、忠诚等伦理道德。全书内容分为三月歌、情歌、世事歌三大部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族山歌形式收集整理,尽量保留壮族山歌的音韵,及山歌的原汁原味,从生活、生产中的琐事、小事叹唱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劝诫世人行善守德的目的。本书将所有收录整理的山歌全部翻译成拼音壮文,用壮汉对译的形式编排,更利于壮族地区民间读者的阅读和文化的传承。
由王建武编著的《非遗保护与松阳高腔研究/非 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 书”里的一本。“松阳高腔”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非遗保护的戏曲剧 中之一。本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取手资料 ,并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提炼升华,构架起松阳高 腔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 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面人汤 面塑传承人汤夙国亲自口述,涉及 面人汤 作品的制作过程、鉴赏方法、材质题材、传承脉络、个性特点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人生历程、沧桑变化。
调民歌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好似撞击崖岸的波,起伏跌宕,天高地阔的草原之美由此而生。呼麦有着上千年历史,作为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花儿歌词优美,格律严禁,是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民歌。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四种音乐,虽风格不同、形式各异,但同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本书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同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所做的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和初步的尝试。本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探讨,力求深入系统,供广大该方面的工作者阅读学习。 本书站在历史与文化的总体高度,从国际两个视角,全方位地、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切实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提供了宏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对于启发人们更深入地思考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理论问题,对于科学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2016 年 11 月, 二十四节气 项目成功入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 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 本书主编为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他既参与并见证了二十四节气申遗的全过程,也具有深厚的学术文化功底。本书分别从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流变、二十四节气的时令节俗、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传播以及民族地区的二十四节气等方面,系统详尽地介绍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知识与文化。深具学术内涵,而又通俗易懂,且不失优美典雅。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对于传承与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人类文化成果,是前人留给后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观察和研究历史时期人们科学、技术和艺术等智慧活动的“活化石”,还能极大地丰富当今文化、艺术生活。《海岛非遗的文化记忆: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传》为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史,除了继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因传承人自己新的认识与理解对所传承的对象进行内容与形式上的丰富、精减或修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1世纪经济学人著系。
《褪色的诗意: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牛郎织女研究》中徐磊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及其相关题材的年画、剪纸等民艺创作结合起来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褪色的诗意: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牛郎织女研究》对于当下民间艺术理论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对于理解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两者与民众生活的关系,以及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在当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及其发展具有一定学术意义。
丛书内容简介 丛书以音乐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福建省入选国务院批准的*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关传统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音乐等项目的音乐材料为主干内容,为了普及与教育的方便,各分册均按概述、唱腔曲谱、器乐曲牌曲谱、锣鼓介头、选段、传承人介绍等大致板块进行设置,不同于以往的资料整理汇编的做法,而是按有利于学习者对分类学习与掌握的需要进行编排。丛书19卷20册,共收入23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它包括:《南音》《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闽剧》《闽西汉剧》《北路戏》《大腔戏》《梅林戏》《四平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木偶)》《十番音乐(福州)》《十番音乐(闽西)》《锦歌 东山歌册 畲族民歌》《伬艺 评话》《北管 拍胸舞》《南词》。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