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作者引出 军阀主义 的概念,并沿用C.M.威尔伯关于 军阀主义 是 一种有组织的政治体系,其中武力通常是权力分配和制定政策的决定因素 的定义。这样,军阀政治统治时期的社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形成的政治系统,就成为作者主要关注的对象了。换言之,对个别具体的军阀的政治行为进行描述,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本书的研究要旨,而是通过 角色 的分类,然后加以系统分析的方式,从而凸显历史描述与政治分析的最佳结合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本书的研究路径是 避免对角色作出评价 ,而重点在于对体制进行分析。 第一章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论框架,论证其理论体系的依据;第二章从历史实证的角度,简单叙述了中国军阀派系的起源;第三章至第七章从关系、兵源、训练、武器及其经济等诸多侧面,对中国军阀政治系统的各项要素作出了较详
本书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之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之良窳,名将用兵之巧拙等等,皆有独到见解与论断。全书除绪论外纵向按朝代演进分为十八篇,上起西周开国之战,下迄清廷灭吴三桂之战,数千年中国战史尽在一览。横向则于每篇之初, 对这一大时代形势做一提要式论述,阐明国际形势、政治经济、地理地形、人物风尚等战争战役之大背景;之后分论此时代中诸战役, 重要者更分专章论述:一般先对战前形势通盘剖析;再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后申论总结,检讨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另有七十六幅手绘战争示意图穿插其中辅助理解,使历代战争明了清晰,如在眼前。
本书是 金冲及文丛 之一种。 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 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 ,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发生、发展、胜利和失败的全过程做了系统的历史阐述。第二部分 辛亥革命研究 ,精选自作者40余年来所写的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文章,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盟会人的政治方案、护国运动中的政治力量等各个专题进行考证。
本书详细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在晚清五十年间(1861 1911)创建、发展及衰落的曲折历史,对海军购舰、教育、训练、基地建设、经费收支、海军战略等领域,都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和分析,清晰展示了近代海军同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联系。 作为我国近代海军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本书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独立见解,又有对鲜为人知的幕后问题的阐幽发明;既有统摄全局的广阔视野,又有考证细节的精确功夫;既有对近代海军发展过程的动态研究,又有对诸如舰船性能等问题的静态专题分析;既是一部近代海军发展史,又是一幅晚清政治生态图。这部以史立论的著作,对奋战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一线的三军官兵和对海军史、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是不容错过的。 在本次增订中,作者特地对清末龙旗做了研究,补入有代表性的合肥李鸿章故居陈列
西南联大三部曲 分为《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先生之风:西南联大群英谱》《大师之大:西南联大风云记》三本,共百万余字,分别围绕联大师生的生活状况、学术研究、救国实践的主题,从不同侧面,详细讲述了20世纪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学生,是怎样在残酷的战争中坚守学者本心的故事。整套书涉及西南联大全部5个学院的269名大师、8000名学生,其视野绝不止局限于联大8年,而是将叙事跨度延伸至整个20世纪,更全面地展现每一个个人,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归宿。 《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是*本,讲述满是生活气息的联大故事。本书关注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趣事和吃穿住行状况,集中呈现有温度有情怀的生活细节,由此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幽微精神:在炮火的逼迫下,北大、清华、南开等校师生是怎样艰苦跋涉来到昆明?在
在中国人心中,任何一座山都可能是神圣且令人敬畏的,山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灵感之地或名胜古迹。人们朝山、进香,追求精神超脱,或在自然中获取崇高感。 本书中的八篇论文,讨论了泰山、五台山、嵩山和曹溪、黄山、普陀山、武当山、妙峰山在中国历史上作为朝圣之地的起起落落,通过对圣地的构建、对朝圣之旅的探究,一窥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精髓。
从皇家废园到莘莘学子梦想之地,北京大学校园的前身经历了怎样的建造过程? 未名湖畔的诗意景观险些被从校园规划的蓝图上永远抹去,博雅塔 中国式外壳 的建造本是一场耗资不菲的实验。 中国建筑复兴 的号召下,对于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样式 ,燕园的缔造者们争论不休,规划者和实施者的分歧贯穿始终。 在这段往事中,有说着流利英语的国学大师、深爱着中国园林的异国教授、自学成才的工程师、对建筑问题负有责任的化学家,还有号称在内务府干过活的工匠 本书以一手史料、百余幅图片,再现他们的合作、争执、博弈、妥协,以及在东西文化碰撞的时代狂澜中,燕园一步步拥有如今湖光塔影的历程。
《中国典当史》是中国部典当史专著,原于1993年初版,在海内外相关学术领域获得了极好的反响,不仅引用、摘转率颇高,也屡遭盗版。《中国典当史》基本内容由中国典当史说和中国典当史论两大部分组成,从《红楼梦》的"当事"说起,分别考察了中国典当的源流、典当行事与典当文化、典当类型、典当设施、典当招幌、经营管理、当字、当票与隐语行话、行规与行会、其他行业习俗,以及典当与佛教文化、典当与政治生活、典当与社会生活、典当与社会风尚、文学艺术中的典当等。《中国典当史》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颇具个性特点,可供社会学、民俗学研究者及一般历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大学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诞生的一种新事物。它的诞生既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需要,也是近代中国打开国门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承载了引导中华文明在近代转型之路上前行的历史重任。 本书以大学存在的空间场域 校园为研究对象和切入口,是关于近代中国大学史的一项个案研究新成果。全书用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从无到有、从荒野湖山到黉宫胜地的动态过程,还原了其间各方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建校先驱为新校园诞生所做的不懈努力。该书又将珞珈山校园的诞生,置于近代中西建筑文化激荡交汇的历史进程中,探究了这一近代国立大学新校园所折射出的建筑文化意涵和时代思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该书对于近代中国大学史研究及建筑文化史研究的深化
......
本书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正统观”。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清朝则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大一统”正是正统观的首义,是 获取“正统性”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本书围绕“大一统”在“观念”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表现展开具体讨论。一方面探究“大一统”观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及其在清代展现出的独特历史形态,另一方面探讨“大一统”观在清代政治、社会与文化实践过程中到底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
以珍贵而翔实的历史资料图片真实地记录了从1947年至1965年期间东北农业发展与建设的全过程,记载了东北土地改革后农民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和幸福生活,以及人民公社成立后农村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冲天干劲和丰收景象,而且还记载了当时在农业战线上涌现出的无数劳动模范和生产能手。此外,还展示了朴实的东北人杀猪宰羊、挂灯笼、贴年画、跳秧歌、欢度新年等极具东北特色的场景。 历史图片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它比文字资料更加真实地记录与还原了历史。本影像志中收录的这些封存70余年的珍贵历史图片凝聚了瞬间的永恒,唤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回顾,更好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具有非常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
发生在明末清初并且延续到清朝中叶,伴随着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而展开的西方科技传入中国的历史事件,被称为西学东渐*波。它让东西方两个原本平行发展的科技传统开始交会,给中国科技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可惜的是,由于多种因素交互作用, 西学东渐 后来逐渐蜕变为 西学东源 ,中国丧失了这一科技转型的机会。 本书记叙和分析这一时而令人兴奋、时而引人扼腕的历史故事。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炮不利”与英军“炮利”的问题,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火器史和海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是国内研究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火炮技术和性能优劣的学术专著,对中英火炮材质的金相进行了微观的实验与实证研究,发现英军火炮分类统一、膛壁薄、重量轻、各部位比例与设计思想相符、材质良好、制造与加工技术高、弹药质量优、点火装置先进,从而使之射程远、射速快、射击精度高、杀伤力大;清军火炮则与之相反。可以认为·清军火炮的劣势和作战方式的陈旧,是其防守失败的原因,英军火炮的优势和新作战方式的采用,是其侵略得逞的关键。
本书以五代王朝 迭时发生的权力动荡和统治者对正统性的追求为线索,分析五代政权所面临的诸多政治问题以及其应对策略,分别针对五代王朝国号制定、史传书写、张全义家族兴衰、后唐义儿与赐姓问题、后晋父事契丹、后周太祖家族仕宦与建国过程等具备代表性的专题展开了具体研究。此外附录部分则讨论了“枯树复生”这一异象是如何被前蜀王建所利用,从而完成其建国时的政治宣传。通过对以上各专题的细致分析,揭示出了五代中枢政局的权力变动以及历史发展脉络。
......
19世纪的 20年,世界公海上的霸权掌握在大英帝国手中。公元1889年,英国《海军防御法案》生效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提升了原有的“两强标准”,即它必须拥有与世界第二强和第三强加总起来同等的战力,这样的结果导致船舰的建造迈入新阶段。 次世界大战前后,海战愈来愈受到重视, 军事强国在海上霸主地位的争夺中,对海上 的研发越来越不遗余力。 本书由英国军事专家撰稿,精选20世纪海上战争的经典战例,详细描写战役进程,评述作战双方战略和战术,梳理海上战争的发展历史。书中以珍贵的战时历史档案照片、专门绘制的精美战舰工艺绘图、战场作战态势图和战役示意图等,对 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各场重大海战、各种 战舰及其研发过程、参数装备等都加以解说和展示,使读者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到一个世纪以来波澜壮阔的海上战争历史。
本书收录了城市解放前夕相关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概况;人民解放军政治攻势、战役战斗等军事斗争情况;城市解放后的接管政策、接管过程、各界反映;接管城市后的政权建设、城市建设、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的情况。
20世纪战争的主要特征是 的射程不断增加,战斗的激烈程度与毁灭性加深,以及战争范围的持续扩大。战争面貌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传统战争意义上的士兵只需要携带基本的 与露营工具,以及相对简单的个人防护装备;现代高度机械化的战争中,他们需要 广泛的后勤支援和装备来维持作战。 本书由英国军事专家撰稿,对 次世界大战至今为止的历 各时期战争作了逐一评述,并对未来战争作了展望。书中配有珍贵的历史档案和照片,专门绘制精美的工艺绘图,并结合战场态势图和作战示意图,以便读者从军事历史的各个角度了解20世纪重大战役的全过程。 本书还特别注重在作战形态和战争特征方面的评论,有助于读者阅读生动的战争历史同时,对战争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塑造有进一步的认识。
本书系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 之一,包括 早年生涯与四次来华 、 第五次来华: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 、 初败*次缅甸战役 、 整训中国军队 、 打通中印公路 、 开辟'驼峰航线' 、 统率'飞虎队' 、 指挥'梅里尔突击队' 、 赢得第二次缅甸战役 、 派遣延安观察组 、 解职归国 、 新负重任 、 中美人民的怀念 以及附录等部分。书稿是*部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战区的影像集(包括一小部分史迪威早期生活的照片,如在西点军校、菲律宾),用1000多幅照片如实记录了史迪威将军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抗战历程。
徐承祖是甲午战前,中国批奉旨派遣驻洋的使节,第三届实际到任的驻日本公使(1885年 1888年)。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启了近代中国 文明国家化 并推动近代中国实现从 天朝 统治向近代国家转型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国家主权思想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本书主要分为两大板块,板块分为电稿、函稿、奏稿、谕旨、文稿5个部分,共收录电报254件、信函18件、折片41件、谕旨33件和文稿4件;第二板块为辅助性史料,包括附录和徐承祖年谱两部分。 本书内容起于中法战争,迄于中日甲午战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为中心,以档案、数据为基础,再现了以中法战争、朝鲜甲申事变、中日两次天津谈判、巨文岛事件、两次 朝俄密约 、金玉钧事件、中日长崎事件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画卷。作者博采古今中外史籍、资料,且尽可能保持文献原貌,并在考据基础上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