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国民的阅读生活中迫切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阅读经典! 在承担着国民基础知识体系构建的中国基础教育被功利和应试扭曲了的今天,我们要阅读经典;当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 信息爆炸 占领人们的头脑、占用人们的时间时,我们要阅读经典;当中华民族迈向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时,我们更要阅读经典。 经典是我们知识体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园,是走向未来的起点。这就是我们编选这套《国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缘起,也因此决定了这套丛书的几个特点: 首先,入选的经典是指古今中外人文社科领域的名著。世界的眼光、历史的观点和中国的根基,是我们编选这套丛书的三个基本的立足点。 第二,入选的经典,不是指某时某地某一专业领域之内的重要著作,而是指历经岁月的淘洗、汇聚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人类 历史上z好的传记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一,共收入他的历史特写14篇,分别展现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的一分钟以及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而这14个历史瞬间神奇地降临到十位传主的身上,他们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送入英雄们的殿堂;或是被狠狠嘲弄,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雪珥-中国改革史系列之《天子脚下 晚清政局与天津特区对外开放》,从一个地域,帝国权力核心边缘的天津切入,再现了晚清政治、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这里是晚清改革的主舞台,几乎所有的内政、外交上的大剧目都在这里上演,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这里,是*前卫的,也是*保守的;这里,是*西化的,也是*抗拒西化的;这里,生产了这个*艘的潜水艇,也烧杀过教堂,大规模破坏过铁路和电线 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政经改革,其深度、广度、力度,前所未有。与我们一般以为的情况不同,晚清*后6年,尤其是1909-1911年宣统朝的3年,国家并非每况愈下,政治、经济乃至国防都在不断进步。1908年,清政府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白银2亿两的大关,史无前例。1909年,全国各省都建立了地方议会,对地方政务实行非常有效的监督,也是史无前例。但是,它为什么又突然崩溃了
本书是世界著名漫画家大卫 洛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主题的重要漫画作品集。大卫 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了一系列反法西斯漫画,本书精选其中近270幅,由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员昆西 豪以短文简明扼要地加以解说,并制作了相当详细的年表。这些辛辣、幽默的画笔和简洁明了的文字深刻地揭露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暴行,有力地抨击了英法等国政府奉行的绥靖政策,对于了解二战前和战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法西斯国家发动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和深重伤害,以及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大国组建联合国,领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胜的历史过程具有极为独特的价值,且可读性十分强。
雪珥-中国改革史系列之《绝版恭亲王 风口浪尖上的晚清改革舵手》,重塑了大清 总理 恭亲王的形象。很多人误以为,李鸿章是晚清改革大盘的总设计,实际上他只是前台操盘手和新闻发言人而已。为晚清改革开放真正画圈、掌舵的,则是恭亲王奕訢。恭亲王能发动、推动晚清体制内改革,重要原因在于恭亲王能够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而且长期保持自我低调。中国近代改革史那些公认的改革实践先驱们,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背后,其实都站着一个低调的恭亲王为他们保驾护航,是恭亲王拉开了中国近代改革的序幕,从内忧外患的荆棘丛中辟开强国之路,奠定了中国近代改革开放的基调,为被后世描绘为 腐朽、没落、反动 的王朝接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命。
针对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战争的悲悯》一书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英国参战是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英国推迟参战,结果会不会发生改变?德国是否真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因为具有*的军事优势从而发动了战争,还是只是恐惧导致了攻击?就战争本身,英国是不是和德国应该负同样的历史责任?尼尔?弗格森以宏观视角对战争给欧洲带来的灾难进行了剖析,通过对大量的历史素材和当事人的回忆录的研究,以及对战前国际关系、金融、经济、政治、媒体宣传的分析,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发掘出战争观念的深刻根源。 ……
本书分为1939年前和1939年后两个历史阶段,通过一系列重大历史决策和历史细节,包括丘吉尔与希特勒的演说术、对公共关系的处理、对个人生活的态度、对劝谏的态度、对同事与盟友的选择,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评价等,分别探讨了地处英吉利海峡两岸的丘吉尔和希特勒针尖对麦芒的领导力,并记载了他们之间大量的趣闻轶事,既富于知识性,又趣味盎然。深刻而幽默地剖析了丘吉尔与希特勒这两位截然不同的二战指挥者对战争的决定因素,及其对后世的长远影响。 该书是罗伯茨优雅朴实的写作手法的一个例证,他用短短几百页成功浓缩了这一重大历史时期。对两位巨擘的独特描述手法更是其特色之处,即使读者饱览群书,对*血腥的战争烂熟于心,读了此书仍会荡气回肠。
2019年12月底,由于阑尾破裂引发肝脏感染,蒂莫西?斯奈德不得不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医院度过一年的 几天,在推动他思考的“愤怒”中迎来被新冠疫情缠绕的2020年。在一连串轻率、敷衍又被新型冠状肺炎搅扰的就医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自己身处的 一直将医疗护理确立为基本权利,其医疗护理系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问题重重,甚至积重难返。病愈后,他结合自身生命经验,对比过去在他国医疗系统的体验、观察与反思,对美国利润至上、效率低下,专业意见被轻视,科学逻辑不断被政治左右的医疗体系,写下犀利而沉痛的呼吁。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首度全面揭秘朝鲜战争的真相 硝烟弥漫的20 世纪,为什么唯独朝鲜战争让美国人不忍言说却又无法遗忘?这次不再是欲言又止,而是一次全面的检讨。 金日成“想用刺刀碰一碰南方的土地”,差点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李承晚不堪一击,迫使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赤裸上阵;斯大林见死不救,让毛泽东不得不豪赌朝鲜…… 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 多年,耗时10 余春秋,完成其生命最后之作——《□寒冷的冬天》。为创作本书,他走访了诸多知名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寻历史的隐秘;他访问了100多位散布在美国各个角落的幸存老兵,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听人性的呼唤。 朝鲜战争对参战各方来说都很残酷。哈伯斯塔姆通过其独特的视角、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剖析“二战”之后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