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林达系列:扫起落叶好过冬》本书分成五辑:*辑是美国的历史故事;第二辑是有关法制国家立法规则的故事;第三辑是就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讲述有关司法过程的故事;第四辑主要通过修道士、苦修院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诉说 不宽容 的恶果;第五辑是作者关于读书和见闻的随想。 近距离看美国 之一《历史深处的忧虑》,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
《西南联大通识课:典藏纪念版》,通过精美装帧赋予书全新意义,内文经再次编校,更为翔实可靠,是一套更值得收藏的传统文化图书。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钱学森信札录:集大成,得智慧》(全8卷),收录钱学森1934年11月至2009年10月亲笔信件5613封,以及钱学森生平简表、珍贵照片34幅、手迹12件,时间跨度长达76年,是迄今收录钱学森书信最全的出版物。 本书涉及通信者1619人,通信单位273个。通信者既有国家领导人,也有普通老百姓,更多的则是科学界、学术界人士。书信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人文科学、思维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老的科学精神和思想境界。 钱老善于大跨度地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艺术联系起来思考,渗透在书信中的思维方法给人启迪,对当今读者仍深具重大的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展卷如入宝山,每一封书信读来字字珠玑,堪称打开钱学森思想智慧宝库的钥匙,值得反复体会、深度阅读。
《国殇》书系全十部,完整展示了中华民族抗战全景,真实纪录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海、陆、空军悲壮之战,以及抗战生命线的交通线战场,国家尊严与存亡的外交战场,对日谍战的隐蔽战场,乃至战后对日伪战犯审判的巨幅历史场景,体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国殇(DI一部):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Ⅰ》 《国殇(第二部):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Ⅱ》 《国殇(第三部):国民党正面战场空军抗战纪实》 《国殇(第四部):国民党对日抗战谍战纪实》 《国殇(第五部):中国远征军缅甸、滇西抗战秘录》 《国殇(第六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撤退秘录》 《国殇(第七部):国民党正面战场海军抗战纪实》 《国殇(第八部):审判日伪战犯纪实》 《国殇(第九部):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国殇(第十部):
《不容青史尽成灰:分裂到统一》一书用独特的视角,从微观的角度讲述了春秋到战国这一时期的历史。作者提炼古今史料,用通俗风趣的写法,详细地描绘了春秋战国时期小国崛起、诸侯争霸等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生动地描述宋襄公、吴起、赵奢等各具人格魅力的人物跌宕起伏的奋斗经过。让读者从这一系列各具魅力的人和事中感受到春秋战国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进程。 《不容青史尽成灰:繁荣到衰败》带我们走进中国历*密集的王朝更替。短命的隋朝牛在哪里?威胁盛唐的突厥是何方神圣?玄武门之变的罪臣们如何度过他们的余生?历史上*个女皇帝是如何产生的?开元盛世的功劳应该归谁?安史之乱为何说可以避免?谁又*终毁灭了唐王朝?宋朝是怎么建立的?为何宋军冲不过幽州?王安石的变法失败究竟在哪?岳家军是怎样炼成的?强大的元朝为何灭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慈善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回顾中国慈善事业演进的历史,对于认识今天社会慈善状况的文化源流和社会条件,对于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慈善事业,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本书共分《绪论篇》、《渊源篇》、《古代篇》、《近代篇》、《当代篇》等5篇、11章40万字。著者求通、述要、出新,纵横结合,首先在宏观上勾勒了慈善、慈善事业与慈善史研究的基本问题与基本研究方法。其次又从微观、渊源上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思想观念和社会变迁的关系。第三缕述了先秦以来的慈善、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衰落与再次崛起。是目前仅见的关于中国慈善思想和慈善事业的研究专著。
本书共五卷,讲述元末爆发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应天府,创立了一系列制度,加强了皇权,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洪武之治 。 靖难之役 后,朱棣夺得皇位,开疆拓土,1420年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派郑和七下西洋,五征蒙古,开创 永乐盛世 。明仁宗、宣宗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创 仁宣之治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 土木堡之变 ,大明开始由盛转衰,后经 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 ,国势复振,但是嘉靖、万历皇帝的长期不上朝,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土地兼并愈发严重,流民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同时,万历年间的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终于爆发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
《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为张鸣精选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选定1840-1920年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从底层民众的观念和作为思想主体的农民意识的变迁这个角度,重新阐释近代史;下篇作者主张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放在中国北方的乡土社会上,考察乡土社会风习、信仰、戏曲、民俗、等文化因素,按照同样的思路,再概括和分析世纪初中国基督徒的信仰、价值及政治意识。作者主张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放在中国北方的乡土社会上,考察乡土社会风习、信仰、戏曲、民俗、等文化因素,到底哪些因素对义和团起了作用,如何起作用?义和团是如何通过他们效法的戏剧人物,表现他们的政治意向的?民间信仰的符号是如何转化为政治表达的?按照同样的思路,再研究世纪初的教民群体,即中国的基督徒,对其信仰、价值及政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