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失的凯达格兰人,到带着小提琴的革命家简吉、在大时代的飓风中飘荡的简娥和汤德章,再到巨变下的一九四五年、 二二八 中沉默的母亲林江迈、迷雾中的将军李友邦 这一段段温暖悲哀的岁月,鲜活而又荒谬。《一百年漂泊》之后,杨渡再度以文学的笔触,以穿透史料的思考,以因关注深切而生的勇气,为读者继续讲述台湾故事。书中十篇文章,脉络一贯,表里如一,或可去胸中 寒气 ,使人有 温度感 。
北协和,南湘雅 ,湘雅医院到今天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本书是由湘雅医学院和湘雅医院的创始人之一的美国医生胡美于1949年撰写的回忆录,书中记载了他于20世纪早期在湖南从事医学工作的种种见闻。 胡美医生以一个西方医学工作者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叙述了上个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医学文化和风俗、社会对疾病的看法、中国人对中西医的态度以及医生 病人关系等方方面面的真实情况,不失为一本视角独特、叙述翔实、生动有趣的回忆录。
在传统中国妇女受尽礼教欺压的印象下,很难想像明清时期的妇女竟可过著奢侈的生活。无论是流行时尚的服饰妆扮、精致可口的美味佳肴,甚至出外游山玩水、庙会进香,都成为当时江南妇女生活中精采的一部份。不仅限於富贵人家,中产之家也起而效尤,争相比美。 妇女超越生理基本需求的消费,代表明清时期妇女收入和经济力的提升,而晚明的情欲观,正好提供人们追求感官欲望的合理化基础与动力。情欲观带动情色产业的兴盛,妓女成为流行时尚的代言人。妇女的奢侈消费也冲击了两性关系,明清的士大夫对此提出许多批评,其中夹杂著性别偏见,甚至以法令严格规范妇女奢侈的消费。本书从消费的角度,重新观察明清妇女的生活、地位及其对当时产业的影响,期望能予读者明清妇女另一面貌。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核心精神,即中华十德。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阐释每种精神的内涵、意义,特别是对现代人的启示。作者紧密联系当下的人生问题、社会弊病,并与中华十德相结合,提出解决问题、弊病的建议。每个问题后,均附经典事例,并作简评,读者可从具体的人和事中,体会中华十德的涵义与价值。
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疾病的历史,而传染病正是其中的主角。禽流感、登革热、狂犬病、霍乱、疟疾、SARS 这些令人讨厌甚至恐惧的疾病,不仅没有在文明社会销声匿迹,而且一直与人类如影随形,还不时地一鸣惊人、一举夺命。本书通过分析郑成功、亚历山大大帝、柴可夫斯基、同治皇帝、莫泊桑等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死亡病因,把这些流行疾病一一细细解剖,把其来龙去脉、前世今生探索透彻。
本书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先生的思想随笔集。1994 2018年间,从长达二十余年的、有关传统文化的阐释文字中,采撷经典的片段呈现给读者。陈来先生不仅勾勒了二十余年的文化特点,也对传统文化作了富有创建的阐发,字里行间彰显反思和批判的力量。从这些有思想温度的文章中,可以窥见百年传统文化的学术传承、传统文化复兴运动的发展状况、传统文化研究的方向、格局等。本书通过访谈等形式,生动展示陈先生二十年来对传统文化的不懈探索、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脉络,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传统文化研究的走势。
云想衣裳花想容 ,服饰和妆容,自古就是女子生命中的重要内容,而所谓时尚,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而后来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简言之,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它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据说时尚又是轮回的,于是又有怀旧、模仿、向前辈致敬 但若是隔了几百乃至上千年呢----中国古代的女子用怎样的方式装扮着自己?《 湮没的时尚 花想容》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中国古代女子化妆的历史,展现千古红颜美丽的传奇。
我们读过历代名诗人的传记,欣赏了他们的不朽佳作,以及论评这些佳作的诗话、诗评或文学史,但纯粹从他们生活角度,生老病死,饮食男女,思想感情,为人态度,以他们的作品或各种记载为素材,钩稽抉剔,以事为经,以人为纬,汇为叙说,在传记文学上开辟新的蹊径j研究文史的人,却尚绰有努力余地。这是了解诗人,了解他们作品所值得注意的方面之一。 本书拟在这一方面,有所尝试,仍仿前写《帝王生活》体例,故事必须以真实可信为义。诗人作品本身,往往能提供不少确凿可征的论据,其中固多直率而少讳饰者,但因作家个性,或外在环境的限制,也有不少诗篇,正像别人为他们所写的传记那样,有渲染夸张,有隐晦歪曲‘。至于稗官笔记,文人好奇,有时不免摭拾传言,落笔无稽,为了求真,不能不广征博引,细心比较参核,希望能探索到事
本书是作者浸润于“西南联大”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独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本书用文学化的语言进行纪实性的描述,人物访谈时的讲话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为零。在一个个小专题内,可见出西南联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当,更可见出作者对当下文化教育建设的思考与忧虑。从“西南联大”到今天,历史的精神就在“行”与“思”之间跳动,对那激情岁月与美好人格的怀念向往,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