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美墨战争、石油大战 不管是二战史上那些看似各方团结一致的会议,还是放在明面上的争端,其幕后是否还有我们不了解的故事? 邓稼先、陈嘉庚、奥本海默 那些不曾屈服于时代和环境的人,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是否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人与一件件事,你会发现,博弈和抗争,可以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利益的博弈,还是人性的抗争。 在谈判桌上,是筹码的较量;在谈判桌外,很可能就是炮火的怒吼。国家与国家之间有较量,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有博弈。即便是归结到某一个具体的人,包括你、我、他,也有 天人交战 :和自己的私欲,和自己的信念,和自己的理想。 2020年,我们又一次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星球上,所谓的 较量 和 博弈 ,并不是只在于人类彼此之间。 而越是
记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至关重要。当记忆成为群体认同的来源,成为充满情感寄托的创造性过程,它作为文化生存机制的重要性便由此显露。本书的两位作者 解放神学家珍妮特 罗德里格斯、文化人类学家特德 福蒂尔 借助四个精彩案例试图探究以下问题:文化记忆有何作用?它维持集体信念,保持文化独特性的机制何在?在面对文化压迫时它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使人们进行反抗?四个案例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文化记忆在身份认同、信仰延续和文化抵抗中的价值。本书旨在就边缘文化群体的文化记忆问题展开多角度论述,以体现理解文化记忆问题的多种可行性方法。
《制造汉武帝》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发生重大转向的史学定论,提出质疑。从史源学研究和新史学的思路出发,论述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指出其所依据的史料《汉武故事》等存在严重问题,认为汉武帝晚年并没有司马光所期望的政治路线转变,指出《通鉴》不能作为研治秦汉史的一般史料使用。本书是一个案式的史学研究,提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史料的准确性是历史著作立论的基础。
铁门关究竟在何处?《鲁拜集》、撒马尔罕纸和怛逻斯战俘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椰枣为何被称为 千年枣 ?复活节岛的森林为何消失? 罗新的旅途总是与这些问题紧密相关。这本书包含十篇文章,记录了历史学家罗新近年来在世界各地的考察和旅行,既有大量丰沛的感性细节,又有新鲜锐利的学术思考。它们见证了旅行者和历史学者身份的重叠与交融。
这本有关中国传统绘画的小书,不是专门性的绘画研究著作,而是想透过中国画的外在形式,走到它的背后,去揣摩那里深藏的画家心灵的隐微,那些曾经感动过画家的幽深生命体验。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有雪才会有心中之妙,才会有画中之美。 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画作的介绍,揭示了画家的人生经历及境界和追求,同时在此过程中将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流于笔端,读来颇具启发意义。 全书文字优美,意境高远,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横溢的才气及浓郁的人文情怀。
中国近代历史是一段苦难史,也是一段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历史。 求新求变 贯穿着整个时空,这里面涌现了很多思想、很多方案、很多人生选择。在我们经历的历史通识教育中,给与浓墨重彩描写的都是一线历史大咖,其实还有很多重要人物,他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关键的是,他们有着寻常人的选择,普通人的烦恼,他们的求学进取、儿女情长、人生选择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加贴合实际的启发。考研政治名师徐涛选择了9个近代历史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曾是历史潮中入海的一滴滴水,他们也曾在教科书中被简化成零碎的知识点,在《历史的面孔》中,这些人物的面孔逐渐变得清晰。 现代社会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决策能力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没有什么 做人的道理 能够比一段鲜活的人生经历更能带给人思考和启发的。一起
《我也有一个梦想(四版)/近距离看美国之三》用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现了与美国种族问题相关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继《天公不语对枯棋》和《秋风宝剑孤臣泪》后,姜鸣撰写的晚清历史散文第三辑,收入十三篇文章。有浓墨重彩的长篇考证,揭示了 马嘉理事件 后清廷的外交失败, 甲申易枢 对甲午战败的潜在影响,以张佩纶为代表的 清流 在当时政坛中的沉浮,而这些事件恰好为之后的甲午战败埋下了伏笔。也有角度新奇有趣的小文,从胡雪岩的破产,到孙中山的伦敦绑架事件;从李鸿章*后生涯的居所,到张佩纶的爱情婚姻生活;从醇亲王巡阅北洋海军的诗歌与影响,到一勺用来养生的牛肉羹 涉及晚清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姜鸣善于由点及面地呈现历史事件背后细腻而宏观的纵深之感,他将严谨的史学考证与颇具趣味的实地探访相结合,佐以轻快动人的文笔,对晚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给出了新颖的解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之中,再现出那个动荡波澜年代
考研政治名师徐涛《历史的面孔》系列第二本。纵观几千年世界诸文明,从未有过似中华文明这般具有稳定性的,也罕有似中国人这般爱好稳定生活的。只要稳定,生活总是可以被解释得非常美满。然而,鸦片战争以后,滚滚而来的世界大势砸碎了绵延已久的安稳,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拽进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 诚然,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国家民族之大变局。但是,若我们将视角聚焦个体 大变局之中的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我们会更加震撼于一段段鲜活的人生在变局之中是如何被拉扯的。站在变局发端的林则徐,从状元郎到实业家的张謇,从家庭妇女到革命家的秋瑾,从立宪专家到共产党员的杨度,从精通西学到捍卫传统的辜鸿铭,从书斋走向旷野的建筑师林徽因,无不在变局之中挣扎迷惘、上下求索。 历史,终究是人物谱
薛凤、柯安哲从梁启超、李约瑟二人关于科学和历史的不同观点出发,通过气候与元代灾害、晚明对工艺技术的讨论、20世纪放射性同位素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元明之际蚕业技术文献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化学品监管等个案的分析,以及对于梳理中西方科学史研究的进程,勾勒了中国与西方在科学史研究方法上与机构上的差异,描述了当前的研究进路和方法是如何朝向更为全球化的视野而迈进的。
从根本言,中国的近代是个风云变幻的过渡时代。用梁启超的话说, 过渡相 的特点,就是前波后波, 互起互伏,波波相续 。在各种秩序全方位解体的时代,很多时候真是风雨如晦,个人 以一身立于过去遗骸与将来胚胎之中间,赤手空拳,无一物可把持 ,只能徘徊彷徨于过渡期中。 近代这个风云时代的构筑者很多,读书人是其中一个重要群体。由于曾为四民之首,本以澄清天下为己任,身处过渡时代的近代读书人,尽管社会定位和自定位都出现了变化,一面对新的时世感到困惑,又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始终在两难的窘境下徘徊、调适并继续努力,真正是《诗经》所说的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他们的故事多与读书相关,却又越出读书之外。 《风雨鸡鸣:变动时代的读书人》讲述的,就是中国近代这一激变时代的读书人和读书事。
本书与《扫起落叶好过冬》、《一路走来一路读》同属一类,为林达近年文章的结集,不同的是前两书内容基本都围绕美国,而本书则多有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故事,显示了作者眼界的开阔和思考内容的多样。至于叙事和文字风格仍沿袭以往的精准流畅和亲和性。
这是一部紧紧围绕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讲述晚清政局的历史读物。作者笔下的北京胜迹,皇宫御苑、王府宅邸、街头巷尾,都曾经是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活动的舞台。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细节叙述,再现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与李鸿章等亲王重臣、康梁等维新人士在历史关头的艰难抉择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不止是消闲破闷的京华掌故,更浸透着史学行家的功夫,发旧思而生新意。 全书约配两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书名 天公不语对枯棋 ,典出沧趣老人陈宝琛的诗作 感春四首 ,是诗人对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事危机的浓缩概括,作者移作本书书名,因为书中描写的诸多事件,正是发生在那个艰难的年代。 2006年初版,深受读者欢迎。此次改版新刊,作者对部分内容、图片做了调整、修订,面貌一新。
梁漱溟完整的自传! 历时27年编纂,5次增删的后定本 论衡东西文化,投身乡村建设,发起民主同盟,直谏领袖 生于都市,要为农夫代言;心归佛法,甘为孔子正名 我不是书生。我不是学问家。我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 为往圣继绝,为万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 我是一个佛教徒。我的前生是一个和尚。 梁漱溟 《我生有涯愿无尽 漱溟自述文录》是完整的梁漱溟自传。梁漱溟自称不是哲学家、国学家,只是 问题中人 ,以 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 相号召,毕生所求惟在人生与社会(中国)两大问题的解答。从清末,历民国,到新中国,北大教书,乡建运动,发起民盟,廷争面折,时代变迁,世相百态,作者皆以细腻坦诚的笔触客观叙述,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有一句名言: 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本书所涉及的,就是 其表在政 的部分,包括近代的制度、人物与史事,它们是世运盛衰的直接表征。书中收录的20篇文字,内容跨度百余年,从嘉道年间到1919年底,阐释晚清君主的早朝、召见活动时君臣的互动、中枢机构的运作、皇帝如何批示文书、官场的机密通信,尝试从制度的视角,重新解释影响历史走向的诸多政治事件,包括辛酉政变、皇族内阁、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权继承,也勾勒了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驻美公使陈兰彬、驻英公使汪大燮、风云人物康有为、外交总长陆徵祥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揭示这些人所熟悉的史事、人物背后一些幽微的线索,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回望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都能想起许多令人激动的瞬间。从经济特区的设立到彩色电视的普及,从股票的公开发行到劲歌金曲的火爆,从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到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 十年之间,每个人仿佛都拧紧了自己身上的发条,充满活力。 本书以年为单位,记述20世纪90年代的大事小情。作者张玮以客观而温暖的笔触将这些瞬间有机串联,让那十年的活力与朝气跃于纸面,让读者回想起如同初升旭日般闪耀的90年代。
提到中式料理,我们马上就会想到东坡肉、烤乳猪、糖醋排骨 其实古人对猪肉兴致缺缺,却常吃生鱼,猪成为主菜是女真文化使然。狗肉名列八珍,周朝天子必吃,为何唐朝之后吃狗肉会沦为不文明行为?还有,诸葛亮、苏东坡住四川却吃不到川菜,杨贵妃也不可能吃过番茄炒蛋?筷子直摆,不是汉人而是胡人的规矩。今天吃货的饕餮之享,居然与 五胡乱华 、宋朝积弱、清兵入关的历史难解难分 本书以中国的历史演进为主轴,以中国菜肴为主角,带你探索中华饮食背后的渊源,透过一道道菜肴品读一个朝代的经济、科技、农业发展程度与文化成就,用通俗的笔调展现了在时代变换、王朝更替、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中,中华文化的重组与演变。 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明治大学教授张竞告诉你,你吃了一辈子的中餐,其食材与菜式的身世,却令你意想
作者,起也。 作 有兴起、创新之义,但孔子却讲 述而不作 。是 述 还是 作 ,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围绕 创作 人为 观念展开的一场历史悠久的论辩。 述作之辩 不仅是哲学层面上自然与文化关系的呈现,其核心在于大变革时代人们对新制度 中央集权帝国 合理性的阐释,体现出 创新 为中国历史进程带来的文化张力。 此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普鸣的代表作之一,由他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作者追溯并分析了商周卜辞铭文、战国诸子文献及秦汉政论中有关 创作 的叙述,不仅延续了西方汉学对 关联性思维 的探讨,也为考察中国古典文明提供了一个别具特色的视角。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奥地利著名社会学家舒茨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追随韦伯的脚步,将社会学当作奠定在行动理论上的一门学问,也就是说,重点在于有意义的社会行动应该如何被理解或诠释。但是,舒茨更进一步追问,我们能否构造一个关于社会行动的方法论与普遍理论,以便为社会科学奠定稳固的基础。因此,舒茨认为韦伯的理论在理解他人行动的问题上还有许多缺陷,从而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特别是要对 意义脉络 、 主观意义 、 客观意义 、 动机 的做进一步的探讨。对此,舒茨是借助于现象学的方法进行探讨,从而为社会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蒋百里,名方震,浙江海宁硖石人,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曾留学日本、德国,回国后先后担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高级军官。撰写军事论著集《国防论》,详细分析中日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阐述持久抗战理论,断言抗战日本必败,中国必胜。他还是著名的文史学者,是梁启超的得意弟子,曾撰写《欧洲文艺复兴史》,并与泰戈尔、胡适、徐志摩等人结为至交。 本书作者深入挖掘有关蒋百里的原始资料、传记年谱,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s藏的民国时期丰富的报刊资料,翔实地记述蒋百里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