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腔调》选取两宋时期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19位诗人、词人和文学家,爬梳剔抉了流传下来的大量历史资料,集宋代文人评传与诗词品读鉴赏于一体,讲述了这些文豪们坎坷曲折的成长经历及艰难险阻的官道仕途,既有感人至深的趣味故事,也有扼腕痛惜的辛酸遭遇,读来发人深思又饶有趣味。 还撷取了文豪们留存于世且经久不衰的名诗佳句为解读案例,娓娓道来,即兴评价,条分缕析,要言不烦,准确恰当,是一部价值极高的宋代诗词鉴赏书。
本表为2013年版《中国历史纪年表》的修订版,科学权威、查阅便捷,是历史研究者必要的案头工具书,对其他相关岗位工作者来说也大有助益。 《中国历史纪年表》由方诗铭编制,力求准确,尤注意与出土文物相映照。附于多卷本《辞海》之后,单行本也印刷多次,因资料准确、使用方便广受好评,十分畅销。本表起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按年代先后,分为十二诸侯(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及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等十五个纪年表。另附三代(夏、商、周)纪年表、辛亥革命期间所用黄帝纪年对照表及韵目代日表。
这本被他称作初步报告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斌语)蒋廷黻一生治学严谨,著作不多。其中流传广、影响大的,就是这本仅五万余字的《中国近代史》。本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沉淀,仍备受后人垂青,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后附录蒋廷黻三篇经典论文、八篇报刊文章,笔力触及范围更广,大有警醒时人的酣畅之感。 本书的观点在今人看来也不无拍案叫绝之精妙,字里行间的分量足让我们看到一个知识分子在大时代中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内忧外患中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前景的担当。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傅斯年先生有关中国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论文集,一共收入了五篇代表作:《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篇与篇之间有联系,有系统性,探讨涉及到了中华文化的发端、早期发展、正统传承等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这几篇都是在发表当时极具新意,对古史研究有突破性和开创性意义的论述,其中的发现使史学界对中国上古史的认识有了系统的脉络可循。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写于一九四二年的一本小书,一九四六年由文光书店刊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称其为(极有用处)的好书。(经典)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所谓(国学)着作,包括了经、史、子、集在内的所有优秀文献。作者在自《序》开章便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裹,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但是我国古代典籍浩繁艰深,一般人鸡以有兴趣接近,作者即以十三篇要言不烦的文字介绍了这些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内容从识字的《说文解字》开始,继而《易》《书》《诗》《礼》、春秋三传、四书等经部要籍,继而《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部典范,诸子、辞赋、诗、文因文献过多,不能一一详述,叙其源流,提纲挈领。(常谈)有(老生常谈)之意,实为作者自谦之词,书中随处
辉格式的历史又称为 历史的辉格解释 ,这一术语是由英国史学家巴特菲尔德首先创用的,它指的是19世纪初期,属于辉格党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辉格党的利益出发,用历史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的政见,依照现在来解释过去和历史。 《历史的辉格解释》1931年出版。作者指出,该书所讨论的是在许多历史学家中的一种倾向:他们站在新教徒和辉格党人一边进行写作,赞扬使他们成功的革命,强调在过去的某些进步原则,并写出即使不是颂扬今日也是对今日之认可的历史。作者认为,这种直接参照今日的观点和标准来进行选择和编织历史的方法,对于历史的理解是一种障碍。因为这意味着把某种原则和模式强加在历史之上,必定使写出的历史完美地会聚于今日。历史学家将很容易认为他在过去之中看到了今天,而他所研究的实际上却是一个与今日相比内涵接近不同的世
世界历史年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写,国内著名世界历史学专家严格把关,参考*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本着 大事不漏,小事不繁 ,关键信息不可遗漏的原则,一本世界历史年表,各个大洲从古至今的重大历史事件尽皆呈现眼前,同线并进,清晰可见,可以说是广大中小学生及普通大众了解世界历史的***书目。
中华民族究竟可追溯到何时何地?秦始皇施行的是暴政还是政治理想?大唐盛世如何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宋儒的思想为何救不了宋朝? 本书作为从民国传承至今的中国史入门读物,将中华五千年历史浓缩于一作。吕思勉先生用晓畅浅显的语言,讲述中华文明进程中人人必知的典故,以文史大家的独特视角,追索史实背后的深层动因与逻辑,理清文化变迁脉络。一本书让你轻松读懂从上古到民国的五千年历史变迁,以史为基,知古今、通天下、望未来。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系业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不仅学术上出精品,而且注重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历史学系的教学改革前后历时20年,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持,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因具开创性而获得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9历史学系进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教学需求相配合,我系组织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历史学科各门主干课程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本科阶段历史学专业
南怀瑾先生关于《史记》重要篇目以及司马迁写史之深意的讲述,透彻而珍贵,对于现代人认知中国历史乃至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对于南师讲述史记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共分为三部分: 章介绍司马迁写史的独特奇 之处;第二章对于史记重要篇目的解密阐述;第三章介绍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史。本书方便传统文化爱好者 加深入地领会《史记》背后的深刻见解, 深层地领略读史的重要意义,且能古为今用,提升智慧洞察力。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著,元徐天祜注,是一部详细记载先秦时吴、越两国历史的重要著作。该书共十卷,前五卷记吴国事,从吴太伯始,到夫差为越所败止;后五卷记越国事,起于越王无余,至勾践伐吴成功止。该书反映了春秋时期吴越自立国到争霸的历史事实,塑造了阖闾、夫差、勾践、庆忌、要离、伍子胥、申包胥、范蠡等历史人物形象,并穿插了铸吴钩、越女剑等传说故事,文字生动,饶富趣味。不仅有助于了解先秦时期吴越地方史事和社会风俗,也能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吴越春秋(中华国学文库)》在周生春先生原繁体竖排版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整理严谨,校注精当,并辑录佚文等附于正文之后。简体横排的形式,为读者的阅读使用提供了更多便利。
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国家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何历史上的强国都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中国从中究竟应领悟到什么经验或教训? 今天,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如何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寻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 本书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追踪和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发展寻找镜鉴,以期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大名人小故事:陆游的英雄梦》选取陆游一生中若干个精彩瞬间,再现了他忠贞爱国、为复国理想上下求索的人生轨迹。陆游是杰出的诗人,但他却不甘于只做一个诗人,他的梦想是做一个用兵如神、收复失地的英雄。只是可惜,这个梦想终究无法实现。即便如此,陆游依然用一生努力来争取,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感佩。
《中国历代党争史》是有关中国古代党派之争的专门史著作。 该书分序论、本论、结论。本论含十章:先秦学派之争,汉末钩党之狱,两晋南北朝时代门第之见与方舆之见,有唐中叶以后牛李党之倾轧,北宋中叶以后新旧党之竞争,北宋末年之和战论,南宋初年之和战论,南宋中年伪学之禁,明末东林党之祸,清末帝后党之争。 书中描述了先秦至清末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朋党现象。通过历朝历代党派与党派之间、党派与皇权之间、人与人之间权力斗争的历史追述和剖析,从一个独特角度揭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