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关于《史记》重要篇目以及司马迁写史之深意的讲述,透彻而珍贵,对于现代人认知中国历史乃至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对于南师讲述史记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共分为三部分: 章介绍司马迁写史的独特奇 之处;第二章对于史记重要篇目的解密阐述;第三章介绍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史。本书方便传统文化爱好者 加深入地领会《史记》背后的深刻见解, 深层地领略读史的重要意义,且能古为今用,提升智慧洞察力。
这是一部博物志。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本书精选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中观点具代表性,论述为精彩的片段,依写作年代进行编排,既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又相对完整地呈现了其结构风貌。本书对物种起源贡献巨大,以唯物论的观点指出了物种因环境、气候、营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异。这对后来的 进化论 有直接的影响。
《制胜之道》以《孙子兵法》为“心法”,讲述影响中国古代历史走向的22个战争故事,串讲中国古代战争史。 既客观评价“不战而屈人之兵”“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战争 的传奇,也推崇戚继光自成体系的练兵术和阵法,分析左宗棠如何在政治经济层面发挥才能助益军事力量。将《孙子兵法》中脍炙人口的“后发先至”“穷寇勿迫”等心法口诀,同历 的 战役相互印证。并配以简明示意图,具象呈现战争态势。带领读者轻松阅读汉语古籍、重温中国历史、学习决策之道。
《元代白莲教研究》对白莲教的产生、渊源和教义、传播和演变、被禁和复教,以及与明教的关系,与弥勒净土信仰的关系,与元末农民战争天完红巾军、大宋红巾军的关系,与大明国号的关系等问题皆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对 史学家吴晗《朱元璋传》、《读史札记》中的相关观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本书论从史出,视野开阔,逻辑严密,文字洗炼,实为具有真知灼见的学术专著。作者的前期研究论文已引得日本学者竺沙雅章、小川贯戈的重视,此次以专著形式推出,必将受到海内外学术界 多的关注。此次全新推出,增补了一份重要的元代白莲教的相关文献。
本书是一部总结古代黄河治理经验的专著。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黄河的乱与治一直是古人 为关切的现实问题。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治水开始,一直讲到清末黄河 一次大改道,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在“束与分”的理念下,不断治理黄河的历史。作者通过对前人治河经验的梳理,总结出了“跑、壅、堵、障、疏、分、束”等历代治理黄河的措施。透过这些实践探索,可以了解前人对这条 为复杂难治河流规律的不断认识,感知母亲河滋养 文明发展的步伐,彰显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为现代治理黄河提供宝贵的借鉴。
本书内容: 自宗教改革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 欧洲处于信仰纷争的阶段, 这种紧张状态蔓延到整片大陆, 甚至演变成激烈的政治和军事冲突。在此期间, 随着扩张的开始, 欧洲在地理上突破了自己的地平线, 其社会经济也因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 这一阶段的欧洲历史也充分彰显了传统与革新的角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本书作者便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唐胄与岭南历史文化考论》是研究唐胄与岭南历史文化的学术专著。全书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现存唐胄研究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考辨,发掘、整理了大量资料,澄清了以往的某些误解,拓展和深化了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唐胄与岭南历史文化考论》正文四章,并结语一章。前面三章,分别是唐胄的家世考论、交游考论、著述考论,侧重于实证研究和文献的梳理、考辨。第四章为唐胄思想考论,侧重于文化阐释。结语部分,分别从中原文化、岭南文化、海南文化三个角度,揭示了《明史》高度评价唐胄为“岭南人士之冠”背后的文化密码。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有一句名言:“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本书所涉及的,就是“其表在政”的部分,包括近代的制度、人物与史事,它们是世运盛衰的直接表征。书中收录的20篇文字,内容跨度百余年,从嘉道年间到1919年底,阐释晚清君主的早朝、召见活动时君臣的互动、中枢机构的运作、皇帝如何批示文书、官场的机密通信,尝试从制度的视角,重新解释影响历史走向的诸多政治事件,包括辛酉政变、皇族内阁、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权继承,也勾勒了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驻美公使陈兰彬、驻英公使汪大燮、风云人物康有为、外交总长陆徵祥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揭示这些人所熟悉的史事、人物背后一些幽微的线索,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这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民族志。为此,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他以前曾经生活过7年的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光是礼物之流本身便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于是将他的研究目标限定在农村礼物馈赠文化方面最后成书。作者对下岬村礼物交换体系的研究质疑了现有人类学的某些理论,证明了社会交换理论中的互惠原则和礼物研究中的双向流动、不可让渡性等理论并非具有普适性。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关系网络的培养和人情伦理的遵奉是兼具利益和非利益、表达性和工具性、情感与道德两方面特点的;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礼物馈赠行为、关系培养现象和人情面子功夫等,都必须要放置到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历程这一大背景中才能得到更好理
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商业繁荣,消费革命出现,这刺激了在政府之外的地下组织的建立,并且,随着法国殖民地的不断开拓,这个由马德林创建的地下世界也延伸到了全世界,控制了兴旺一时的黑市贸易。本书讲述了马德林建立、发展这个地下商业帝国,且最终被捕判处死刑的经历。不仅是一部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黑社会组织的传记,更展现了贸易体系刚开始全球化时期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穿越东南亚的千年历史,探索东南亚地区的复杂民族与多元文化,深入了解这个充满生机和挑战的地区。 从古代王国到现代国家,东南亚的历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与全球发展紧密相连。了解东南亚历史,是探索人类多样性和文化交融的终极之旅。
《刘基事迹考》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严谨的逻辑推理,对明代以来民间及学术界对刘基的评价进行质疑,判定前人评价刘基的主要依据《故伯刘公行状》内容多假,其作者姓名与撰写时间也属伪托;依据史料对刘基的一生事迹重新评价,以还历史原貌。
《季风吹拂的土地:现代东南亚的碎裂与重生》是一部关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及其面临问题的反思和剖析。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既是东南亚社会与历史的研究者,又是经历丰富的旁观者。他求学于伦敦亚非学院,后于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长期在东南亚生活,曾担任BBC和《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基于其亲身经历和专业背景,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的社会症结与历史重负出发,既有对不同 社会历史差异性的比较分析,又有对东南亚社会整体性问题背后复杂原因的深刻解读。通过与高层精英或升斗小民的对话,作者揭开了东南亚的真实面貌——深入骨髓的腐败、被舍弃的人民、愈发 的种族和 偏执。凭借记者出身所特有的犀利观察和敏锐判断,作者认为东南亚困局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精英分子始终自私自利;二是支持东南亚社会稳定的宽容与包容关系正
《陶庵梦忆》八卷,收文一百二十余篇,篇幅短隽有味,代表晚明小品的很好。张岱借鉴宋人《东京梦华录》《梦粱录》诸书,以回忆录的形式追述往昔繁华。书中所载多琐屑之事,涉及城市胜概、山川景物、风俗人情、文学艺术各个方面,人物多为市井众生和文艺界名流,如画师、琴师、工匠、花匠、艺伎、优伶、说书先生、杂技演员等,皆为之传神写照。全书洋溢着一种鲜活的人文气息,闪耀着新兴市民文化色彩,表现了张岱对这种新文化、新世相的欢迎赏悦和对故国家园的深深追怀。本次出版《陶庵梦忆译注》,以清咸丰二年(1852)伍崇曜《粤雅堂丛书》本为底本,参校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王文诰编次批评本、清乾隆四十年(1775)金忠淳《砚云甲编》本,原上海社科院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夏咸淳、上海社科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海琴对《陶庵梦忆》各篇
本书为《学礼堂访谈录》第二辑,《学礼堂访谈录》拟出版十辑。本书包括方向东、杜泽逊、程远芬、刘蔷四位先生的访谈,从求学经历、学术师承、代表著作编撰、学术研究心得、未来研究方向、培养学生、学界交往等方面,全面展示了这批学者的读书治学、为人为文、教育理念等。另外,访谈在侧重学术性的同时,还注意发掘被访谈者的生平阅历、学术交往等,是很好有价值的口述资料。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精)》是王明珂的新作,正文共有九章,通过人类生态、本相/表相、认同/记忆、文本/情境等概念,作者提出一种由表相(文本、图像、电影、社会事件等等)认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法。这是一种结合多种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研究,作者称之为 反思史学。同时也是作为历史学家的作者对史学的反思。作者希望读者/研究者能因此练就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透被典范知识蒙敝的真实世界及其历史变化过程,因此对外在世界有真实体认,以及反思与反应。
南怀瑾先生关于《史记》重要篇目以及司马迁写史之深意的讲述,透彻而珍贵,对于现代人认知中国历史乃至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对于南师讲述史记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共分为三部分: 章介绍司马迁写史的独特奇 之处;第二章对于史记重要篇目的解密阐述;第三章介绍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史。本书方便传统文化爱好者 加深入地领会《史记》背后的深刻见解, 深层地领略读史的重要意义,且能古为今用,提升智慧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