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是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新作,其内容是《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等著作的知识论基础。作者通过人类生态、本相/表相、认同/记忆、文本/情境等概念,提出一种由表相(文本、图像、电影、社会事件等等)认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法。这是一种结合多种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研究,作者称之为 反思史学 。同时也是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对史学的反思。作者希望读者/研究者能因此练就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透被典范知识蒙敝的真实世界及其历史变化过程,对外在世界有真实体认,以及反思与反应。
本书为当代历史研究论文集,全面反思与阐释了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作者还提出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 中层理论 ,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如果“一条河流”能够影响上下游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那么,“一条产业链”为什么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呢?本书借鉴“地缘政治”的概念,提出了“产缘政治”这一崭新理论,结合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当今的世界历史实例,以产缘政治的视角重新看待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大国崛起的历史。作为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力作“文明三部曲”之终章,对4000年人类历史进行剔肤见骨地解剖,切中“技术·商贸·产业”三大历史的龙骨,揭示塑造我们这个世界最巨大、最隐秘的力量。新锐历史学者张笑宇,以近期新的认知模型重新解释历史与我们的世界:以“漏斗—喇叭模型”,重述技术进步的逻辑;以“三流循环”,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产缘政治”,阐释国家的博弈与兴亡。本书将带你重新思考:古罗马政体与奴隶产业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中古时代欧
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有密切关联。本书以1928 1948年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了史语所新典范的生成、运作机制、求新趋向、话语建构、治学特色、学术贡献、域外影响及研究局限等,较完整地呈现出史语所推进中国现代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图景。注重从 本土 与 域外 的双重视角,从中外史学交流的维度观照史语所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关系,考察西方的学术观念何以与中国传统史学相互交织、熔铸,进而推进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同时较为系统地使用相关档案资料,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原创价值。
内藤湖南的卓越学风特点之一,就是擅长把握总体的历史。例如,今天所谓 唐宋变革 的观点就是他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首唱的。这也是他所创立的中国史时代分期说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 唐宋变革 论即便在今日,仍然是世界学界所讨论的对象。 《中国史学史》在他的庞大著作之中,可谓名著中的名著。对于本书这种惊人的工作,湖南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不用说这与湖南对于中国学术出众的知识,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非凡见识是分不开的,进而应该加上一点,即还有他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特殊方式。他认为东方史(包括朝鲜、日本在内的东亚史)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也就是说,他是把自己的史学也作为中国文化发展之一环的。在他那里是没有今日这种根据中国、日本等等近代主权国家进行划分的意识的。湖南自己也是将自己置身于东亚这种文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
本书是历史学的基础性专业书籍,主要讨论有关历史学和历史学家的一般性命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了历史研究的目标、方法与新方向。本书从19世纪的 历史主义 运动切入,指出后现代主义等重要思潮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历史学由此产生了文化转向,也在当代发展出了性别史、后殖民史等分支,但历史学本质上仍在沿用始于19世纪的历史意识。同时,本书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涉及的主题有对历史资料的认识与考证、历史著述的撰写方法、量化分析的优势与劣势等,为初入历史学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
本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史的梳理,而是对历史哲学的问题谱系在纵向维度上的考察。第一部分主要梳理历史哲学诞生之前,历史、天命与人为的张力;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历史神学对历史哲学的重要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揭示德国历史学派及哲学家在历史哲学方面的思想贡献。尤其是以黑格尔和康德分别代表的 思辨的历史哲学 与 批判的历史哲学 及其所开启的不同路向;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历史哲学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第五部分是相关余论。
英国埃及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约翰·罗默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经历,基于曾被弃之一旁的证据,以及近二十年来的全新考古发现成果,撰写了一套三卷本古埃及史作品,重新构建了我们对世界上已知最早文明之一的理解。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始于修筑吉萨大金字塔的时期,涵盖了古王国的衰落、第一中间期的出现、中王国的兴起和君主制的重建,以及中王国的衰亡等阶段,其间的主角既有法老和廷臣,也有普通民众。相较第一卷中相对沉默无言的历史,本卷所涉及的非凡历史因圣书文字的出现而显得更为喧闹,它见证了古埃及王国中宫廷文学的诞生、统一国家的复兴以及法老时代最精美艺术品的问世。在叙述历史之外,本卷还梳理了埃及学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关于这失落已久的古埃及世界的传统观念在最早书写这段历史的年代遭到扭曲的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当代国际史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的研究成果之一,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全书分五章。第一章概述了欧洲联合观念的萌芽和发展,以及由此衍生的欧洲史写作;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论述了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史学发展的新动向,综述了各国史学研究新成果,包括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史学理论、发掘新的研究视角。本书有助于了解西方史学的发展概况,进而借鉴其历史研究的新方法,助力国内史学研究推陈出新。
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在这本别开生面的访谈录中,玛丽亚 露西娅 帕拉蕾丝-伯克通过与九位引领了 新史学 写作的学者的深入对话,探讨了历史写作的新路径,考察了所谓 新史学 的特性。在访谈中,阿萨 布里格斯、彼得 伯克、罗伯特 达恩顿、卡洛 金兹堡、杰克 古迪、丹尼尔 罗什、昆廷 斯金纳、基思 托马斯和娜塔莉 泽蒙 戴维斯,就他们的主要著作以及他们与其他重要史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关系,回答了相关的问题。 访谈者促使每一位历史学家说明他们的方法的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思想轨迹,将历史学家们原本可能深藏不露的经历和思想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些访谈为当代史学实践的可能性、问题和关注点提供了新的洞见。这样一部生动而予人启迪的著作,对于学生和研究者而言都具有吸引力。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增订本)》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忠礼所著。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介绍自先秦至清代的各类史书,以及各种虽不是史书,但保存了很多历史资料的书籍和文字材料。下编介绍史料致误的情况,以及如何运用版本目录、标点校勘、年代避讳、声韵训诂等知识来检索史书,鉴别和利用史料。本书既有知识性,又有实用性,很适合大学生研究生使用,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使用。原书曾于2004年由本社出版,是"浙江大学人文学术丛书"的一种。出版后市场反应良好,曾在某些高等学校历史系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原书早已售罄。今由作者对本书做了修订,质量有进一步提高。
本书共九章。分别阐述了汉画像石出现的社会背景、区域、研究简史,以及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手法、题材及分类等。总体来说,本书已经涵盖了有关汉画像石研究的各个方面, 在学术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本书作者讨论了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方法,尤其是从美术史的角度,提出画像石的等距离散点透视构图法和焦点透视构图法,并分析了画像元素的图像学意义,这些分析视角直至今仍有较强的跨学科指引性。
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率先完成早期国家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本书综述近期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讲述了良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强调了其榜样作用。书中提出,前良渚时代各地区的灿烂发展和相互撞击,激发出新的政治理想,良渚文化取得的成就,是熔合此前发展成果的结晶;良渚文化虽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衰落,但并未以反面教材的形象黯然退场,而是对此后孕育夏王朝的各地区社会发展和激荡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 书中有对良渚文化精彩发现的全面介绍,对良渚图像资料的新鲜解读,也有对良渚早期国家构建方式的深入思考。本书可以加深一般读者对良渚文化的切实了解,也有助于考古、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开展进一步学术探讨。
明代卫所不是简单的军事组织,更不是一座座大小军营,而是兼具军事、行政、财政、司法、民政和社会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军政管理单位,本书以“封疆之制”为题,对明清时期卫所制度的基本属性、运作方式、制度逆向和制度思想等方面,在结合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实证与阐释,体现出对中国传统制度史研究的守正和创新。
10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6个不同的人类物种,但 只剩下1个,就是我们智人。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其他人类物种都消失了?我们智人又将会怎样?以色列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开创性地将历史和科学结合起来,讲述了从宇宙大 至今智人历史的完整故事。尤瓦尔·赫拉利教授认为,在智人从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到地球主宰者的漫长演化 ,发生了三次关键性的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认知革命让智人拥有了创造想象秩序和虚构故事的能力, 其他物种;农业革命让智人从狩猎-采集生活走向定居生活,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科学革命让智人成为神一样的“造物主”,获得整个地球的统治地位。 尤瓦尔·赫拉利教授还提示我们向前看,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已经开始违背自然选择的法则,而自然选择的法则在过去的40亿年里都一直
过去的人觉得他们的过去哪里有趣,为什么有趣,他们注意的过去与呈现过去的方法为什么会变化? 本书将历史放入社会文化的框架之中,详述西方两千五百年间对过去的思考与表达,其中得见希罗多德宣扬人类功绩、修昔理德重视历史功用、李维作品充溢悲观主义、年鉴学派在意历史 心态 等等,诸多史家及著作亲切而可接近。 历史为种族、国家、宗教、政治、文化与社会集体提供了效忠、自我认同与 记忆 的焦点,每一种历史都是它创作年代的病症诊断书。在此意义上,史学史正是欧洲思想史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了解过去不可或缺的方式。
本书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做出了集体考察,主要论述了9位重要的史学家,包括:乔治·鲁德、罗德尼·希尔顿、克里斯托弗·希尔、约翰·萨维尔、霍布斯鲍姆、维克托·基尔南、多萝西·汤普森、爱德华·汤普森和拉斐尔·塞缪尔。我们对他们的生平和重要著作、主要的史学思想甚至理论方法做出了探究,不但关注他们的史学理论和实践,也重视他们的现实社会关怀。最后,就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集体史学贡献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同时也探讨了他们的史学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史学研究的意义。
三至六世纪士族与史学之间的互动,是理解这一时期史学高度繁荣、把握士族文化成就、认识士族社会时代特征的锁钥之一。本书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勾勒士族参与史学建设总体面貌的基础上,次第梳理了士族史学撰述和史学思想诸成就,发掘史学撰述中的士族主体意识,探讨史学针对士族社会功能的发挥,最后对士族与史学互动进行理论总结,认为士族通过参与、引领与借重,推动了三至六世纪史学的多途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史学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情况下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