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行先生积几十年古籍善本研究的丰富经验、深厚功力和研究心得,精选最能代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门类的珍稀古籍善本一百余种,以个案解析的方式,丝丝入扣地讲述古籍的真伪该如何鉴别,价值该如何判定,艺术美感该如何欣赏。不仅可使读者获取丰富的古籍善本收藏、鉴赏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解答了收藏爱好者们在日常的鉴定与赏析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本书初版于2003年,一经出版即广受好评,此后多次重版。202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修订版,修订内容包括:(1)补充了作者近十余年来对于版本学的新认识、新见解,并对书中所收古籍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助于鉴定版本的品种,使本书更具参考价值与实用性;(2)修改了初版时的讹误;(3)鉴于辨识字体在鉴定版本时的重要作用,特地增加了相应的内容;(4)针对当前一些典型的版本鉴定错
本书收入了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月各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收入史料较多。 特别是对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系列新举措的推出,新制度新法规的制定,收入史料较多。此外,对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也有所讲述。
本书的组织编写格式非常独特,可视为肾病学领域的杰出经典论著之一——Brenner和Rector所著《肾脏》一书的姊妹篇。我们遵从了Brenner 和Rector书中所讨论的肾脏疾病的主题分类组织形式,详尽阐述和以图像说明肾脏活检发现。因而,本书在内容上分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血管、肾小管间质、肾脏移植、肾脏囊和肾脏肿瘤。在肾小球疾病章节中,内容的组织顺序同样依照了《肾脏》一书:划分为引起肾病综合征的疾病、引起综合征的疾病,然后按照发病机制再进一步分类。从根本上说本书为图谱性质,重点是疾病病理病变图像。采用图谱的形式有利于深入全面并详细地图解每一个所讨论疾病的一系列形态学损伤特征。此外,我们还在书中加入了热点讨论,概括出关键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及有关疾病预后、病因学及病原学方面的信息,引入的疾病分
《邵望平史学、考古学文选》收集了学者邵望平教授半个世纪以来有关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书中不乏创新性的真知灼见与自成体系的系统论述,充分展示了她在这两个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杰出贡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水平。
《明通鉴》是继《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后一部重要的古代编年体史书。该书继承了通鉴传统,同时体例有所创新,前编、后编保留了元末、南明的大量史料,是通鉴著作中有相当价值的一部史部要籍。
......
《八股文话》是从明清两代及近代学者的著述、文章、日记、信札、序跋等文献中,精选有关论述八股文的规则、作法、利弊、演变、发展等内容集结而成。编著者在每一独立篇章前均撰写一篇内容提要,介绍该书或文章的作者经历及版本、来源、要义、价值等,指出其在八股文 之地位、作用和内容关键之处。本书不仅填补了有历代诗话、词话、文话、小说话编纂出版而无八股文话的出版空白,是一件有益于传统文化研究、传播、承继的创举,而且有助于对明清文学史、科举及教育制度的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有助于正确认识明清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状况及社会文化心理,为阐释当时的社会与文化提供新的视角与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世纪60年代,我国面临的 形势日益复杂严峻。为保证国防安全,从1964年开始, 启动了长达十余年的大型国防科技工业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这就是隐于深山荒漠、鲜为人知的三线建设工程。以“备战备荒”为战略目标, 有计划地把东北和东部地区的能源、航空、 等重工业、 工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同时建设与之配套的交通设施,努力在极其有限的物质条件下重建一套可以应对战争的工业体系。数百万工人、干部、部队官兵、知识分子和地方农民参与了这一项目,为我国的国防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万里长城”,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深时”是塑造我们星球地质事件的时间尺度。这一尺度十分巨大,甚至挑战了人类的理解极限,但它的证据却是随处可见的。 本书汇集了前沿研究成果与近 200 幅精美图片,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岩层到“天外来客”,从鲨鱼牙齿化石到水下森林,逐一探讨了地球历 的精彩时刻与重大事件,揭示了“深时”的证据。其中很多古代遗迹是我们如今可以看到和触摸到的,它们成为当下与遥远过去的桥梁,让我们得以一窥塑造我们栖居之所的地质事件与曾经存在过的远古生灵。 本书描绘的是 45 亿年的地质历史,讲述了从地球形成到人类文明曙光出现的故事,也讲述了时间本身的故事。
本书是对中古世家大族京兆韦氏历史变迁的系统考察,其中所言及的变迁主要是指家族重心的转移、家族特质的转变及家族地位的沉浮,其主旨不仅 于对变迁史实的厘清和陈述,还尽量结合中古政治社会的变化阐释其变迁的原因。因此,在内容上将不免世系婚宦、家学门风、观念信仰、经济基础等家族微观研究的传统,但也有基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背景宏观思考的新意。作者用功甚勤,研究中不仅使用了大量新出土的墓志资料,并结合正史以及其他传世文献不断地对其研究课题进行充实补充修订,与读者的见面可以作为中古时期京兆韦氏家族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由该中心主任杨共乐任主编,周文玖教授任副主编。该集刊自2002年以来已出版了17卷,2006年以来改为一年两期,已被收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此卷为第20卷。本卷刊发24篇文章,分为7个栏目: 纪念白寿彝先生诞辰110周年 中国古代史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 外国史学研究 历史文献学 人物志 当代史学评论 ,反映了当前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学术关注及前沿成果。
本书为中国美术史普及读本,以时间为纬线,跨越中国5000年艺术长河,讲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从大的历史环境讲起,解读中国美术发展的来龙去脉,从史前洞窟壁画到中国近现代艺术,横跨24个历史朝代,收录100多位中国历 伟大的艺术家的300幅传统名画。作者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艺术理论家杨琪,其长期致力于大众艺术普及工作,在各大媒体开展艺术课堂,专业性和普及性并存。现将其艺术生涯中所见、所知、所学付诸笔端,打造一本人人都能读得懂的,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艺术读物。在展现中国传统名画的同时,激发读者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唤醒中国人的传统艺术记忆,读懂中国画,读懂中国人自己的审美观。
《为博物馆而设计(2016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论文集)》一书为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李跃进主编,收录了艺委会成员论文共55篇。分为三部分,**部分为五位特邀撰稿人的专文。第二部分为理论探索,收录19篇各博物馆展陈设计人员对博物馆设计的理论性文章。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收录31篇各种展览的案例分析。解析近几年博物馆设计中的经典案例。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犹太史巨著,以“简明”的方式,按照犹太民族的起源、兴盛、流散、衰败、解放与复兴等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依次进行编排,纵览近 4000 年历史,充分展示了犹太民族的哲学思想、 观念、文学艺术和民间习俗,展现了犹太民族与其他文明的相互依存关系、顽强生命力与强大凝聚力,以及对人类进步做出的创造性贡献。本书语言简练、知识广博,并配有大量珍贵图片,出版后被翻译成德、法、希伯来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纲鉴易知录》时间跨度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明,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纲”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于清代中后期的人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本书为文白对照本。
本书系中国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多年精华珍藏的首次呈现,首次揭开作为中国*表演艺术中心及世界*流的严肃艺术文化中心的国家大剧院的神秘面纱,令读者能够一窥其华彩。 全书分为魅力大师、原创融合、培育扶植、发散影响、声音祝福五个篇章,图文并茂,将目光聚焦在一百多位中国著名艺术家身上,将艺术家演出背后的故事,在国家大剧院娓娓道来。
世界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和智慧,纷纷在人类历史这张画卷上留下了自己个性鲜明的一笔,共同铸成了人类社会灿烂的文明史。 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仍需要温故而知新。本书在“学习世界历史,了解人类昨天”的基础上,囊括了政治法律、军事外交、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民族宗教等内容,编写体例科学,文字简洁凝练,全书晓畅易懂。本书*的特点是图文配合独具匠心,版式装帧时尚精美,以近千幅珍贵的图片还原历史真相,将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冲突和战争、创造和发现、崛起和衰落,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向读者展示了从古至今人类历史的辉煌成就,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回归历史的时空隧道中。 翻开本书,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古代文明色彩斑斓,人类生活真切鲜活,历史事件宛然在目,不愧是一部生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由 当代中国研究所编纂,是以编年体(纲目)形式,逐日、全面地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领域重大史事的资料书,详尽反映新中国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曲折。本系列从1949年卷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64年卷)》是本系列的 6卷,由中央档案馆参编。本卷起止时间为196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书稿由纲文、目文、文献、注释、附录等组成。同时,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书稿中用了几十件中央档案馆过去未公开发表过的档案,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乡里制度史研究主要有两个切入点:一是王朝 的乡里控制制度,着眼于 对于乡村地区的控制,重点放在乡里制度的内涵、结构与实施、变化方面;二是乡村社会自身的“制度”,亦即乡村社会内在的秩序与组织。本书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揭示 控制与乡村自治两种制度与传统在历史过程中的矛盾、结合及其互动关系。在王朝 的乡里制度研究方面,将重点放在王朝 的乡里制度推行到全国不同地区的历史过程、区域差异及其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变异上;而在乡村自治制度的研究方面,将把重点放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自治组织及其与王朝 的乡里制度的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