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这一发端,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 传记 。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 大历史 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代中国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将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人物生平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书是一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历史过程与人物命运的通俗作品,以安史之乱中多位关键历史人物,即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颜杲卿、哥舒翰、杨玉环、李亨、张巡等人的 弃长安 经历为线索,聚焦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以乱离亲历之人的经历解释 变乱何以爆发 与 盛世何以崩陷 ,以此重新刻画安史之乱时期的完整历史图景。
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不循惯例,不以王朝起迄为统一的终始,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返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用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
这本《国史十六讲(修订版)》是从作者自己的读史心得中提炼出来,力图对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不再纠缠于历史的线索和细枝末节。作者的原则是绝不能面面俱到,必须选择重点,讲深讲透,讲出个所以然。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一个历史深邃感的启示,激发他们重新思考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现在看来,作者的抉择是成功的。 因此,作者有信心把作者在复旦大学课堂上的讲义,贡献给社会大众共享,奉献给没有机会进入复旦堂听课而对此又心向往之的读者。
《汉书》这部史学巨著,分为纪12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8篇,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等;志1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传70篇,主要记载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班固作《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所不同的是《史记》有世家,《汉书》没有;《史记》记载典章制度的部分叫作 书 ,《汉书》改称 志 。《史记》贯通古今,不以朝代为限,所以叫通史。《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 正史 都沿袭《汉书》的体裁,正如刘知几所说 自尔讫今,无改斯道 了。可见,其史学地位之重要。此外,《汉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 实录 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例如《霍光传》、《苏武传》、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过: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政局波谲云诡,社会变化急剧,众多风流人物演绎着各种悲喜剧,构成了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这一段历史是我们的昨天,它与现实息息相关。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感知风云激荡的近代中国,是我们编写这样一本通俗历史读物的出发点。 《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全书按照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划分为12个篇章,采用由点到面、繁简结合的编排和写作方式,立体呈现近代百年历史发展进程。每个篇章由篇章概述、大事年表、历史故事、相关链接等栏目组成。另外,辅以小常识,并插入相关历史图片。这些栏目各自独立,又相互映衬,有机连为一体,以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饱览百年风云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 二十四史 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本书是为了满足现代广大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需求推出的白文普及本。首先,它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底本,可以确保其文字的准确性、可靠性;其次,本书删除古注,只保留原文,从而保证阅读的连贯性;第三,《史记》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不加注明是很难读懂的,因此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因此,可以说,本书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收藏《史记》这部巨著。
中国如何成为中国?它的认同基础是血缘,国界,还是文化?刀剑划开疆界,衣食却互相流通;儒家、佛教、道教混合;民族融汇 这些原本散漫复杂的文化,如何逐渐汇流并形塑出一个叫 中国/华夏 的国家?今后,这一共同体还能吸引原来成员的后代,继续被认同为身心归属吗?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 华夏/中国 这个复杂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全书没有铺陈细节,没有繁琐论证,以大历史视野,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 在全球化时代,如能审察自己的族群认同原则,就不会轻易被偏狭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方向。
《一本书读懂民国》由朱汉国、宋亚文等所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 民国历史大势 。以时间为序,勾勒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下编 民国历史专题 ,从不同方面,展示民国时代的社会风貌。书中设置以下栏目: 篇章概述: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 历史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讲述重要史事中的细节或人物,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 大事年表:以编年的方式,简要展示历史演进线索,从中可以找到历史故事所处的地位; 知识链接:以名词形式阐释与历史故事相关的事件等; 常识介绍: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如典章制度、人物史实等; 图片传真:选择历史图片.展示讲述内容的相关场景等。
全书二十三章,体系严整:前八章为礼学总论,系统阐释礼的起源、核心要素、分类体系及礼书发展脉络;后续各章则聚焦冠、婚、射、燕、聘、丧、祭等具体礼制,构建起完整的礼仪知识图谱。本书超越普通导论之作,其独到之处在于 三位一体 的阐释范式:1.细节还原。如复原射礼中耦射、三番射、乐射、旅酬等仪节,精准呈现《仪礼》原始场景;2.源流考证。纵向梳理各礼制从周代到秦汉的演变轨迹;3.义理阐发。通过《左传》《论语》等典籍,提炼出 射以观德 君子之争唯射 等核心观念,揭示礼制背后的修身哲学与政治智慧。这种 仪节 历史 思想 的三维解读,彻底打破了传统研究中 礼经 与 礼记 割裂、形式与内涵脱节的困境,使读者既能知晓礼仪如何操作,更能理解礼制为何存在,真正实现对古代礼仪的深度解码。
万历十五年,亦 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目前为西班牙舰队全 出动征英的前 年;而在 ,这 淡淡的 年中,发生了若干为 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 。这些事 ,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 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 的重点,而我们的大 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 。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 先发 以 大 观 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 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 类好书的提名。中华书局的增订版,重新核校全 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字, 选彩 图片10余幅。
《天国之秋》是裴士锋的第二部作品,书中作者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为我们所熟知的太平天国战争的历史。与传统的将太平天国当做一次进步的农民运动不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战争的本来面目,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分析了太平天国战争怎样塑造近代中国。作者也用了比较多的篇幅研究了西方列强的介入对于战争走势的影响,以及作为儒家和传统代表的曾国藩和作为亲西方和渴望现代化的洪仁玕之间,两种观念的剧烈碰撞。本书2012年2月由KNOPF出版,随即受到很多关注。基辛格和史景迁也撰文推荐此书,更有读者赞扬普拉特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他的师父史景迁的《太平天国》一书。
历史学基础课,原书多年未修订,不能很好适应现在本科教学的需要,本次修订涉及历史学基础课的所有教材,《中国现代史》作为历史学基础课*批修订教材之一,保留原有特色,整体结构不做大改变,具体内容上增加今年学术研究的*成果,改正原有错误,版式设计上加大开本(184*260)增加正文插图,提高可阅读行。本次修订由王桧林先生学生张皓教授主持。本书计划2013年12月交稿,4月出版。
19世纪的茶叶与鸦片贸易如何见证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命运?茶叶如何成为一种全球性商品,获得英国人的青睐?鸦片为什么突然在中国泛滥成灾?中国为什么没能抓住茶叶贸易的机遇?在全球化大潮中,茶叶在西方的命运与鸦片在中国的命运为何截然不同? 本书立足于全球史的视野,以茶叶和鸦片为切入点,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综合利用多种社会科学理论,全面展现出19世纪茶叶与鸦片贸易的盛衰变化,并对茶叶经济与鸦片经济进行了对比,指出二者对中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深度揭示中国在19世纪全球化中的真实处境。
本书辑录了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美国、德国以及港台地区发表而未收入大陆《黄仁宇全集》的论文、随笔、书评等15篇文字。黄仁宇先生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纵横中外、从容讲解的风格,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给人带来重要的历史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