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 红票 。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 闭关锁国 朝贡体系 文明冲突 等历史论调提出了
这是黄仁宇名作《万历十五年》的新中文版本:经典版。经典版统一校订全书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章,精选黑白和彩色历史图片以及黄仁宇相片、手迹等40多幅,图文相得益彰,采用布面精装形式,为《万历十五年》截至目前内容完善、丰富的版本。随经典版特别附赠《经典的历程》,揭秘本书中文版传奇故事。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这一发端,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 传记 。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 大历史 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洛阳城北的夏门,四方之通衢,人流如织;因为面对北邙山,亦是人鬼殊途之地。夏门外的门亭,自然是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大将军梁冀特意把李固、杜乔的尸体扔在夏门外,好让天下人都能看见,即使贵为三公,和他作对就是这般下场。他还下令,如果有人胆敢悼念哭丧,一律以罪论处。梁太后同意杀死 李杜 ,既有维护梁氏家族的私怨,也有对士大夫为维护礼教而迸发出的力量的担忧。 李杜 之死仿佛一曲前奏。二人为了天下的纲纪而被权臣所杀,把汉家天下的和谐表象撕开了一道口子,那个老问题再次被抛出来: 天下到底是汉家之天下,还是天下之天下? 这将成为此后一百年风云变幻的核心,隐藏着汉家是存续还是终结的密码。 《三国前夜》是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全新历史非虚构力作,接续《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本书主要讲述被新朝洗礼过
江南,一个长期以来繁华富庶、文风昌盛的地区,士大夫,封建王朝里一个尽享荣华、地位超然的社会群体,在晚明政事纷纭、世风日下的时代大势下,都难逃倾颓的命运。 本书聚焦于晚明时期六个围绕江南士大夫发生的故事。他们或因朝堂争端,或因乡间龃龉,而泥潭深陷。轻则地位不再,财势散尽;重则被逼上绝路,家破人亡。被裹挟其中的,除却名臣豪绅、莘莘士子,还有平民、胥吏、奴仆等社会阶层,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在历史片段中挣扎沉浮。 在历史的主流叙事中,这些普通个体的声音极其微弱,但作者深挖时人档案文书,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力求还原真实的人物故事,带领我们于历史细微处,感知大时代之下每个人的生死抉择。
《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反映了蒋廷黻先生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对今天的读者也不无启发作用。七十多年来,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不愧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沈渭滨先生说: 这本被他称为 初步报告 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 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 本次再版,全面校订文字,并搜集增补作者相关文字九篇,内容大为丰富和完善;同时,收录彩色历史图片十六幅,以帮助读者理解历史情境。
他是今天故宫的当家IP,他的故事,是后世无数清宫剧、穿越剧的 大学 。 勤政、多疑、冷酷、重情 似乎我们对这个复杂的雍正并不陌生,再加上层出不穷的清宫剧,也成功把这位帝王塑造成了我们身边一位熟悉的老伙计。可他到底是怎样的?那段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本书详细阐述了雍正这位 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 的成长之路,以及掩盖在 康乾盛世 背影下的雍正一朝的真实面貌。全书结合了大量的史料分析,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档案文献,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再现了清帝国拐点时期的历史群像。 特别是关于雍正本人,是结合对其他历史性人物的生动描绘所塑造而出。借外部视角、借他人之言,在轮廓清晰的雍正正颜之外,带来一份我们不曾留意过的雍正侧写。而与此同时,那个上承康熙、下启乾隆的雍正王朝,就这样款款而来。
两千多年来,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礼仪制度 朝贡。通过这套朝贡体系,各国与中国之间保持着频繁的交往,中国式的政治体系和文化观念被慢慢传播,这个原本风俗、语言各异的世界,在千余年间被逐渐编织成了拥有统一文字、统一价值观的 文明 世界。 本书通过详述朝鲜、琉球、日本、越南等九种不同的朝贡类型,为读者呈现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秩序的内在运作机制。朝贡秩序下的 美丽旧世界 ,恭顺与臣服的的表象下隐藏着野心和计算。了解朝贡体系的 表 和 里 , 名 与 实 ,是我们认识中国史和东亚史的一个关键。
(随机发送作者签名本)大明,一个辉煌又腐朽的朝代,一个血性又刻薄的朝代,一个奇才辈出又奸佞频生的朝代。 大明一朝近300年,16位皇帝各有特点,他们或明或暗,或刚或柔,或暴虐或仁慈,或勤政或懒政,或奇葩或多疑 有的口碑极好,有的风评很差。在十六个皇帝中,甚至找不出两个 雷同 之人。但无论如何,他们在国家层面上均守住了两条原则:一是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二是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 纵观明朝风气,虽不如唐朝奔放,不如宋朝潇洒,但自有一股凌厉之气贯穿始终。无论文人、武士、市民、才子,他们都像紫禁城里的帝王一样,身上流露出这个朝代的精神气质。这是明朝可以诞生于谦、王阳明、海瑞、张居正的原因,也是明朝覆灭后依然可以走出张煌言、史可法、李定国、顾炎武的原因。 这,或许就是孟子所说的 气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 收复 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内容简介: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以政治发展为主线,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阶级状况、民族关系以及思想文化学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立论严谨,材料扎实,详略得当,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简明清晰的历史画卷。 《秦汉魏晋南北朝简史》原为田余庆教授为《中国史纲要》撰写的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比较充分地展示了作者对这一时段的基本学术认识,为纪念田余庆教授百岁诞辰,特推出单行本,除修订少量文字讹误,主体内容保存原貌。
崖山海战,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1279年,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在广东新会崖山海面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最终南宋军队落败,陆秀夫负末帝赵昺投海殉国。 本书以历史中的十二个地名(蔡州、钓鱼城、鄂州、上都、益都、泸州、襄阳、大都、丁家洲、临安、崖山和零丁洋)为线索,自1234年 端平入洛 开始,一直写到1279年南宋灭亡,时间跨越了近五十年。书中分两条主线,一条线探讨南宋何以灭亡,另一条线探讨元朝何以崛起,同时从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等多元视角,生动地描写了从蒙宋灭金到崖山海战的整个过程,襄阳鏖战、临安出降、南宋灭亡,以及最后的文天祥之死,描写得恢弘而悲壮。作者用缜密、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忽必烈、蒙哥、王文统、阿合马、吕文焕、贾似道、刘整、文天祥等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力求还原一段
北宋年间,传言蜀地逢甲午年必有动乱,王朝中枢与地方官府由此展开怎样的合谋与博弈?建立南平军,重新布局西南边陲军事重镇,特殊地缘条件下,宋朝开启了怎样的文化大整合?度正不远千里寻找朱熹,李处和在战争年代 获利百倍 ,地方士人不同的生命图景,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多重生存之道?本书为新锐历史学者黄博力作,在独特的时空坐标上寻找巴蜀的复杂性,权力关系的再书写,透视两宋王朝的边缘与中心。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 中间地带 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同时使利益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甲午海战惨败,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洋务派失势,以变法图强为口号的维新派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变法运动,然而各方势力在既得利益的驱使下暗中较量,变法最终以宫廷政变收场。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初衷不知不觉沦为了野心家的工具。改革是共识,而借改革重新分配晚清这块利益蛋糕却是最终目的,更加激烈的派别斗争在一轮一轮的改革中展开,让清王朝逐渐走向瘫痪。无论是慈禧太后、袁世凯、李鸿章、保皇党、满清权贵,还是亲西方势力、维新派、立宪派和革命派,乃至来自民间的义和团,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在权力的漩涡中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而无论是谁,只要踏入权力中心,都将毫无例外地转变成一种势力 既得利益集团,参与到各方势力的殊死搏斗中,最终走向同归于尽的死局,而封建王朝也将随着清王朝的轰然倒下走向终章 翻开本
毒物和药物看似对立,但翻开中国医学史,我们会发现毒物曾被如此广泛地用于治疗风寒、疼痛、瘟疫等多种疾病与日常养生。本书研究了在3-9世纪中国药学的形成期,医生、宗教人物、朝廷官员和非专业的士大夫如何使用有毒之药物来医治顽疾、强身厚生。通过聚焦汉语中 毒 字的概念是如何引导医者采取各种方法,将危险的毒物转化为灵丹妙药,作者清楚地揭示出毒物在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古社会的重要地位。 本书讲述了汉末到初唐时期涉及毒药的医疗纷争和政治事件,彰显了 毒 对于当时人们如何感知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政治至关重要。作者还研究了中国古典药学中大量有毒的矿物、植物和动物制品,包括有剧毒的 百药之王 附子和一度非常流行的五石散,展现了强效药在身体上如何产生作用,以及这种药效如何塑造了对药物及其治疗的疾病的知识。该书还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者是精神为富足的人,也是懂得幸福、享受幸福的人。”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所有的奋斗者,都是新时代的楷模。本书通过《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团队亲身采访、深度挖掘,精选了30余位科学界功勋模范人物,既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又有“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用事迹和感人故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激发各行各业的人士更加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巫蛊之祸是西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涉及汉武帝一朝的政治斗争,诸子夺嫡等明争暗斗。这场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真相由于史料的缺乏,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本书作者利用史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历史的空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建的论证猜想,重审巫蛊之祸的来龙去脉,揭示其中的真相,提出了无法证伪的新视角。
大唐王朝从盛世到没落,只有短短八年! 安史之乱如何将唐朝拉入深渊,造成毁灭性后果?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作者从唐朝一系列制度设计的缺陷开始讲起,对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内部复杂的社会经济危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唐朝外部军事政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考察,试图追溯唐朝伟大的盛世如何一步步建立,又是如何迅速崩溃的,探究大厦将倾的历史背景下皇帝、贤相、武将、聚敛集团,以及于洪流中挣扎、沉浮不定的文人们的不同选择和结局。他们共同见证和造就了这一盛世,也在崩塌之时以己之力试图挽救,但都无力回天 本书分为《盛世》和《崩塌》两大部分,立足两唐书、《资治通鉴》原典,结合相关历史笔记、诗文等资料,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细致还原安史之乱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探寻唐帝国盛衰之变背后的
《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一书遴选中国各大博物院馆的100件珍藏文物,以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依据,讲述国宝本身的故事,揭示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揭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将分散的国宝聚拢在一起,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国宝的魅力,便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让文物说话 ,真实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的声音,揭示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北宋真宗朝在历史上除了澶渊之盟,戏剧性事件很少,但在王瑞来先生看来,这看似平平无奇的二十几年,却是中国政治史上最值得研究的典型年代。宋太宗大规模开科取士,积累了能量巨大的士大夫阶层。到了宋真宗朝,士大夫政治全面登场,让皇帝的行政实权逐渐趋于虚化,演变出士大夫主导下的君臣共治这一历史形态。皇权在历史上权力结构中的角色,由此被重新定位。 本书是一部中国传统社会权力宏微相济的考察著作,以北宋真宗朝为剖面,完成了对中国历史上皇权问题的一次总体观察。书中讲述的真宗朝五位宰相,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宰相的基本类型,真宗朝所奠定的制度基础和权力结构,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政治走向。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精神基因,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中国知识人。 本书文字通俗典雅,立论严谨,资料翔实,刻画生动,
《君主、道学与宋王朝》从君主支配、道学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两个议题入手,探析宋王朝形态的特点。上篇先从史料中提炼了 枢机 与 委托 两种中国古代君主支配的基本模式,进而用 双重委托 概念为南宋晚期政治史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下篇将道学政治理论分为 明明德 新民 两截,分别探讨其对南宋政治实践的影响。前者从理论上的要求变为君道的现实,配合了君主支配;后者以 ?e矩之道 为核心,推动了道学家持续不断的省赋恤民行动,改变了南宋军事财政的形态。《君主、道学与宋王朝》希望摆脱将古代王朝视为粗放版现代国家的成见,从历史的逻辑把握宋王朝的形态。
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不循惯例,不以王朝起迄为统一的终始,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返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用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
两晋是黑暗、屈辱、不幸的朝代?晋朝如何突破二世而亡的历史瓶颈期?皇室与士族共治秩序的产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这是一本完整的两晋政治史读物,全面揭示了两晋兴衰背后的深层次治理逻辑与历史因果,多角度透视了晋王朝的困境。书中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出发,结合人物个案和家族研究,剖析了导致晋王朝衰败的死结现象,并关联东汉与三国时代的历史经验,指出北朝、隋唐兴起背后的机理,揭示晋朝在中国历史上两次绝无仅有的价值。本书以简明晓畅的文字勾勒出两晋历史演变的线索,为普通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入门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