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 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 ,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 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 红票 。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 闭关锁国 朝贡体系 文明冲突 等历史论调提出了
《二千年间》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早年的作品。它跳出了以时间顺序列举史实的传统体系,从皇权、官僚、军队、农民等角度,分析自秦朝到清末两千年间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发展到崩溃的历史命运。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通俗的语言使本书问世以来广受好评。 此外,本书新增《论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转变点的研究》《康有为与戊戌维新》等四篇附录,接续正文讲述中国由封建走向共和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更有助于读者观览中国历史全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相信本书也能为读者总结这二千年历史中的经验,为读者启迪新知。
这是黄仁宇名作《万历十五年》的新中文版本:经典版。经典版统一校订全书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章,精选黑白和彩色历史图片以及黄仁宇相片、手迹等40多幅,图文相得益彰,采用布面精装形式,为《万历十五年》截至目前内容完善、丰富的版本。随经典版特别附赠《经典的历程》,揭秘本书中文版传奇故事。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 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
本书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的回忆并带有研究性质的有关中国当代史的专著。分上、下两卷。分别论述了1949年到1956年间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部书是将个人的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被誉为“在我国党内是一个重大的创举”。
本书撰成于1938年春夏之交,是蒋廷黻先生为当时的年轻人写的近代史通俗读物。这本两个月内 一挥而就 的 初步报告 ,竟成了八十多年来史学界不可逾越的高山。自成书以来,畅销海内外几十年,长盛不衰。 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以往的中国史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及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的著述,几乎半数以上都是 因袭 本书作者的史学观点。 作者以局中人的身份,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史,将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间近百年的历史大事、风云人物娓娓道来。语言通俗有趣、公正全面、开明前卫,常有颠覆性的评论。如: 同、光时代的士大夫完全不了解时代的危险及国际关系的运用,他们只知道破坏李鸿章诸人所提倡的自强运动。 严格说来,民众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大阻碍之一。 民
本书以秦晖在清华大学讲授 秦汉史 课程为蓝本,增加了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资料,几经整理修改而成。 不同于最初的课堂录音,此次成书比录音记录多出近一倍内容。而且,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著述,本书略于政治史,而从纵(时间上的周秦、汉唐对比)横(空间上的秦汉与罗马帝国对比)两个维度来探讨秦汉帝国那套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由来,以及它们在秦汉以后的影响,高屋建瓴,对于当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红墙过去是紫禁城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红墙成了中南海的象征。由于它是中共中央和*的所在地,因而它不仅成了全国人民向往和敬仰的地方,也成了新中国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的中心。在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重大事件的决策、制定和实施,争论和展开,无不与中南海,与红墙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这样说,新中国每一次脉搏的跳动,都与中南海,与红墙 这个中国心脏中的心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一次心跳也都时时牵动着中国整个肌体的健康与发展。红墙里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事件,无不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正因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当中,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把目光投到了这里。
《成为雍正》: 他是今天故宫的当家IP,他的故事,是后世无数清宫剧、穿越剧的 大学 。 勤政、多疑、冷酷、重情 似乎我们对这个复杂的雍正并不陌生,再加上层出不穷的清宫剧,也成功把这位帝王塑造成了我们身边一位熟悉的老伙计。可他到底是怎样的?那段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本书详细阐述了雍正这位 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 的成长之路,以及掩盖在 康乾盛世 背影下的雍正一朝的真实面貌。全书结合了大量的史料分析,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档案文献,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再现了清帝国拐点时期的历史群像。 特别是关于雍正本人,是结合对其他历史性人物的生动描绘所塑造而出。借外部视角、借他人之言,在轮廓清晰的雍正正颜之外,带来一份我们不曾留意过的雍正侧写。而与此同时,那个上承康熙、下启乾隆的雍正王朝,就这样款款而来
《中国通史(彩图珍藏版)(精)》是吕思勉在20世 纪30年代为高中学生精心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作者 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对远古至近代中国的政治、地理、 社会、文化等作了全面叙述。全书旁征博引,形式活 泼,条理清晰,见解独到,是一部优秀的中国通史普 及读物。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政治史,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下编主讲文化现象。吕先生著此书时正值抗日战争,是为了满足当时大学教学的需求而编写,如今看来,这种特殊的体例对初学者系统掌握历史各个方面还是很有帮助的。 本书从面世至今,不断再版,足以说明人们对吕先生和他以白话写通史的认可。对于这样一部经典之作,长处本无需赘述,可在此仍要强调一下本书的特点: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史学典籍本是不少,无奈笔墨宏大过于高深,将文言功底本就不深的初级读者挡在了门外,而吕先生这本书简明扼要,行文浅显,相对简单了不少。
看半小时漫画,通五千年历史,用漫画解读历史,开启读史新潮流。 仅仅通过手绘和段子,陈磊(笔名:混子哥)就清晰地捋出了从中国人起源到西周的历史脉络:没想到我们的祖先可能来自非洲;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夏朝就是一本人肉错题集;西周分封制其实就是在玩斗地主 掀开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略去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每一页都有历史段子,每三秒让你笑翻一次。而手绘的传说人物则是呆萌又可爱:燧人氏、伏羲、神农氏、黄帝、尧、舜、禹 这些人物全都和你我一样,有优点和缺点,有朋友和敌人。他们在历史关键节点迸发出的惊人能量铸就了五千年的精彩中国史。 翻开本书,半小时搞懂中华文明从何起源!
这本《中国近代史》作为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从1977年初版至今,先后经过三次修订,累计印行100余万册,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和广大读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对于编著者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说是鼓励,因为编著者的劳动,通过教学实践和读者的检验,得到了公众的承认;说是鞭策,因为编著者感到书中还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鉴于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进展,这部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决定再作一次修订。这次修订,大体上是在保持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也略有增加。同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
唐朝是一个令后人无比向往的伟大朝代,但它近300年错综复杂的历史,也让人望而却步 正史《唐书》《资治通鉴》不但卷帙浩繁,读起来也晦涩难懂;小说《隋唐演义》虽然通俗易懂,但大量人物情节纯属虚构。 知名畅销书作家王觉仁,凭借深厚的唐史功底,以幽默生动的文笔,创作出比《唐书》通俗,比《资治通鉴》有趣,比《隋唐演义》靠谱的《大唐兴亡三百年》,已成为多数读者了解唐朝历史的选择。 翻开本书,领略让你全程上瘾的300年大唐全史。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消息传到留都南京,立谁为新君的问题就变得迫在眉睫,文武官员纷纷涌动,都想在新君面前占据首功,却不想,这种各怀鬼胎的心思为南明政权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武将马士英等人的拥立下,福王朱由崧即位,改元弘光,而这些 定策 功臣也造成了南明内部权力的失衡,继而引发内讧不断。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继立,先后与大顺军、清军展开你争我夺的角逐,但激烈的内部斗争,使南明君臣在不停的内耗中,失去了无数翻盘良机,走向了失败。 翻开本书,从南明的灭亡看透人性的荒唐!
两晋南北朝时期上承西晋灭吴,下至隋文帝再次一统。期间皇权衰弱,门阀世家在朝野扩张;南北政权分裂,中国的地理疆域被重新划分;战火频仍,无数北人南渡,塞外胡族的文化和尚武精神注入华夏衰朽之躯。那是一个名城被毁、人口锐减的乱世,也是一个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在粗犷与纤细、入世与隐遁、分裂与融合的影响下,诞生了独一无二的士人风度,其中也孕育着即将到来的隋唐大一统时代。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这一发端,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 传记 。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 大历史 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代中国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将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人物生平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