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接千载 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出品,是国博面向大众的一本通识普及读本,文本通俗易懂,打破以往文博类专业图书的阅读门槛,填补了国博在大众传播领域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图书空白。 本书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精选出115件见证中华文明进程珍品,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博社教专业人员倾力编写,与大众读者分享那些祖先留给我们的记忆和荣光。甲骨、吉金、石经上的汉字虽书体不同却一脉相承,贾湖骨笛的发现改写中国音乐史,琅琊刻石记录着秦朝大一统的丰功伟绩,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塑出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郑和铸铜钟伴着友谊的风帆敲响……透过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更好地读懂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为你逐字解读《资治通鉴》汉纪七至汉纪十五的内容 你会遇到文景之治,也将见证武皇开边,沿途风景依旧无限 这是一个贤才辈出的时代 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 ,汉武帝迫不及待地要建立文治武功,所以才会求贤若渴。而他既有求贤若渴的动机,又有慧眼识人的能力,所以人才如滔滔江水般涌现 司马相如、公孙弘、霍去病、卫青 成就了这一时期的繁荣辉煌。 这是一个开疆拓土的时代 汉武帝一朝在各个方向开疆拓土,在河西地区设置一个又一个据点,终于打通了河西走廊,连通西域,著名的丝绸之路就这样囫囵成型。如果把汉帝国想象成一个站立的人,这段疆域的经营相当于他把一直蜷缩的左臂伸展开来,向左上方伸直,与西域牵手。 这是一个儒法结合的时代 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实践有法家的底子、儒家
《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一部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任全书主编。全书共15卷,分成17冊(第5卷及第9卷分上下冊),目前已经出版1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经翻译出版了其中11卷。 《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由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该书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也许有的问题,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而从没有考虑过的。所有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必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和开阔我们的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经翻译出版的其中11卷包括: **卷 《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第二卷 《剑桥中国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读史大工程”,作者熊逸用“串讲”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他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汉纪七至汉纪十五,以210个问题为抓手,带你领略大汉王朝的兴衰荣替—— 一位位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张骞、董仲舒、卫青、李广、司马相如、霍去病、苏武、桑弘羊…… 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应接不暇:霍去病出击匈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 一件件亟需追寻的历史真相等待你去探索:汉朝远征匈奴战果如何?李广为什么一再“
本书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数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等线索,作者细致描摹了近代中国内部社会的动荡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历经艰难险阻,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虽身处欧美学界,但通过本书表达的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这种表达不属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徐中约先生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和善意之心,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同时参考了巨量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
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一个人的亲身经验总是很有限的,所以在亲身经验之外,我们更需要依靠历史经验。具体的做法是:阅读历史书籍,快速调用古人面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 《资治通鉴》诞生于宋代,和《春秋》《左传》《史记》《汉书》这些书相比,篇幅更长,历史跨度更大,收录的问题 解决方案也更多,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 答案之书 。 为什么要读熊逸讲解的《资治通鉴》? 市场上常见的《资治通鉴》版本,有翻译版,也有注释版。所谓翻译,是假装《资治通鉴》能穿越到现代来;所谓注释,是假装我们现代人可以穿越回宋代去。但因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差距,这两种穿越都很困难。 《资治通鉴熊逸版》既不是翻译,也不是注释,而是串讲 作者熊逸调用几十年积累的知识储备,结合最新的学术进展和考古发现,逐字逐句地讲述《资
从三联版24种 钱穆作品系列 中精选15种,涵括作者一生对经学、史学和哲学的精研和深思。如对孔子和《论语》的典范研究;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中国历史不同领域、不同专题的会通博识、深入浅出;而作者分别在青年和耄耋之年对宇宙自然、政治社会和德性修为的观照和感悟,无论是 闲思 还是 盲言 ,都洞彻天地,启悟来者。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绝不是一个无制度的国家,而每一制度之后面,也必有其所以然的理论和思想,哪可轻轻用 专制黑暗 等字面来一笔抹杀呢? 钱穆 本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政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 。 《黄帝》 华夏文明的创始人: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是作者接续《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讲述中国文化脉络的著作,来源于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讲座 文明的造型探源 课程。 开始部分接续《洛书河图》,继续讲关于北极星崇拜在周代和汉代的造型变化。重点在 宅兹中国 部分,通过造型分析,深入明确解释了 中 的造型来源于 建鼓 ,而建鼓是天地沟通的重要工具与仪式。同时,证明了中国古代城市(都城)的中轴线的北端,是指向北极星。接续下去,以《千里江山图》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是表达 仰观垂象 ,也就是按照星象来安排山川的结构。 之后是汉代部分,分析解释了汉代的造型原则是 气韵生动 。 叙述清楚了中国传统造型的纵轴之后,这时中国造型遇到横轴传来的佛教文化。这一部分,引用、导读佛教经典,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 昙曜五窟 为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长篇史诗力作《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的史论作品,力图理清中国前3000年文明史。 作者从中国为何文明意识苍白,为何没有自己的文明话语权的问题意识出发,经十数年研究思索,在创作《大秦帝国》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集结为三卷本《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原生文明的概念,细致梳理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七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国民族六大生存经验。
《藏春:元大都规画》讲的是刘秉忠规划元大都的故事。书中作者围绕元大都规划的相地、城制、营城、街巷、建置、易简六个环节提出了24个“猜想”,而后以“猜想-证明”的方式系统探究元大都规划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本书旨在以元大都为案例,揭示中国都邑规画的规律,在复杂中辨别易简,在城市多样化现象与普遍的规划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让我们对自己,对人类,对我们生存的大自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本书旁征博引,由浅入深,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可以面向以下三类读者:第一类是城市规划师、工程师、地理学家和其他对复杂性理论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剖析了一个通过组合地理、城制、街制等少量常见要素创造出形态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具体案例;第二类是规划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相信书中提供的元大都规画的新见解能让城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文史通义校注(套装上中下册)》是清乾嘉时代一部开风气的巨著。作者想挽救当时的学风。他在《上辛楣宫詹钱大昕》的信里说: 世俗风尚,必有所偏,达人显贵之所主持,聪明才俊之所奔赴,其中流弊必不在小。载笔之士不思救挽,无为贵著述矣。苟欲有所救挽,则必逆于时越。 他看到当时学风的流弊,想加以挽救。叶瑛校注本,不仅校出其漏脱和错字,并作了详细扎实的注释,纠正了原著中的疏漏处。还从原著者章学诚的全集中征引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材料。
《清代通史》(全十册)系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萧一山先生凭一己之力撰写而成中国*部体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文笔流畅,史料详备。该书*初成书于1923年,得到梁启超、李大钊、蒋百里、蒋梦麟、朱希祖及日本今西龙博士等亲为之序。该书记录了从乾隆至同治期的清朝一代通史。作者称 本书参考书籍,不下六七百种 , 所述为清国史,亦即清代之中国史,而非清朝史或清室史也 ,以史事叙述为主,还收录了一定数量的历史传说,卷首有清代外交条约章表。作者将文化置于重要的地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学术思想也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另外,本书还专门列有七表,分别为:《清代大事年表》《清代爱新觉罗氏世系表》《清代宰辅表》《清代军机大臣表》《清代督抚表》《清代学者著述表》《清代外交约章表》,体现了作者对清代政治、学